時間進入五月下旬,隨著中美日內瓦談判帶來的熱度逐漸消退,不少紡織人卻發現,預想中的美國訂單似乎還沒有下達。
稅減了,單卻沒來
上周,由于中美會談熱度發酵,聚酯原料出現了大幅上漲,但到實際談訂單的時候紡織人才發現,雖然中美會談后雙方大幅下調了加征稅率,但當前大部分紡織品服裝對美出口的關稅稅率仍在40%以上,只有附加值很高的產品才有能力消化關稅繼續出口到美國市場。從調研情況看,近期詢價的下游客戶有所增加,個別紡織企業簽訂了少量新訂單,但大多數企業尚未與客戶簽訂新訂單。大部分紡織企業利潤微薄,客戶卻仍在壓價,紡織企業與下游客戶之間的價格博弈或將陷入僵局,產品對美出口依然面臨較大阻力。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戰嚴重影響市場信心,此外歐洲經濟衰退也令人堪憂。據下游客戶反映,2025年以來歐洲的訂單同比減少一半左右,只有中東工裝訂單和東南亞軍裝訂單相對穩定,但數量有限,根本無法彌補美歐訂單缺失所帶來的損失,一些紡織企業被迫減產甚至關門。
屋漏偏逢連夜雨,歐洲的進口政策也在縮緊。
歐盟計劃對小包裹征稅
當地時間5月20日,外媒報道,歐盟宣布計劃取消小包裹免稅政策(價值低于150歐元的,約合人民幣1225.1元的進口小包裹),同時,對進入歐盟境內、直郵至消費者家中的小包裹征收每件2歐元(約16.335元)的統一費用。若小包裹先運送至歐盟境內倉庫儲存,則按每件0.5歐元(約4.084元)征收費用。據悉,歐盟鼓勵電商平臺集中發貨至歐盟境內的倉庫,然后再進行配送。

此政策也是受到了國際環境聯動效應的影響:
如美國將800美元免稅額度適用關稅從54%降至30%;
澳大利亞2024年取消1000澳元以下商品GST豁免;
日本計劃2025年修訂《關稅定率法》強化小額包裹監管。
以Temu為例,平均客單價約25美元(約23歐元)。
在直郵模式下:2歐元/單≈商品售價8.7%
在倉發模式下:0.5歐元+倉儲成本≈綜合成本增加3%-5%
歐盟對小包裹征稅的計劃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紡織品跨境電商的出口。
市場頹勢難以扭轉
雖然稅率降了,但是原先2018年開始加征的301關稅,疊加20%的芬太尼關稅,再加上后來商議以后剩余的10%稅率,加起來也有接近50%了,對普通的經銷商來說,對紡織行業這樣已經卷上天的商品,在這種關稅下,大部分的商品競爭力依然有限。
但相對的,東南亞等國現階段對等關稅處于暫停階段,在這期間只額外征收10%左右的關稅,所以對美出口依然強勁,中國紡織品出口到這些國家的量不減反增,也應了之前的一些推測,哪邊的稅率低,哪邊就會成為“陽澄湖”。
因此我們看到,4月我國對外出口甚至出現了同比增長的情況,和預想中因為關稅問題縮減相差很大。
隨著氣溫升高,滌綸長絲及紡織行業也將逐漸進入傳統需求淡季,美國方面的訂單或許會產生一些增量,不過考慮到美國不斷被通脹壓制的需求,以及高企的產能及庫存,這些增量難以扭轉近些年紡織市場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