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大量品牌在電商直播間試水虛擬主播,電商消費者對虛擬主播并不陌生。然而,“虛擬老羅”的直播過后,仍然掀起了行業對虛擬主播這一技術產品的熱烈討論。其核心原因有兩點:一是“虛擬老羅”的真實度高于其他常見的虛擬主播,從形象口音,到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模仿得十分接近真人;二是虛擬主播與頭部主播的合作屬于業內首次,這種大主播“自砸飯碗”的商業合作引發了更多的發散空間。
從“虛擬老羅”的直播看,他在直播期間模擬了數次喝啤酒場景,雖然吞咽動作相對生硬,但確實實現了數實融合的場景交互;從對答反應看,比起其他虛擬主播的機械化講解產品和公屏互動,“虛擬老羅”對公屏評論的讀取和反應速度更快,技術方面從對關鍵詞的抓取和反饋,升級為對語言內容和情緒的深度讀取,并模仿羅永浩的風格進行風趣的“接梗”。據百度透露,本場直播虛擬主播共生成了近10萬字的劇本式講解內容,并完成了8300個動作設計。顯然,這種高智能化的虛擬主播目前仍處于高成本投入的研發階段,這場直播是一次精密籌備的“炫技”之作,距離全面普及應用,或許仍存在一段距離。

誠然,“虛擬老羅”的銷售數字很大程度得益于羅永浩個人IP加持,以及大眾對虛擬主播的新鮮感,但是這場直播確實驗證了虛擬主播的商業可行性。目前,各大電商企業多數采用“真人+數字人”的主播結構,虛擬主播更多用來填補早晨和夜間空缺,作為打造不間斷直播間的有效補充。而“虛擬老羅”的銷售業績,或許給更多企業帶來了虛擬主播常態化應用的信心。
當前,數字人產品是行業高熱度投資項目,各大互聯網大廠、MCN機構紛紛入局數字人行業,打造AI娛樂主播、AI偶像等。但是,數字人走向直播帶貨行業,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各大電商平臺對虛擬主播的態度并不明朗。去年,騰訊視頻發布了對《視頻號櫥窗達人發布低質量內容實施細則》的修訂,明確禁止在直播過程中使用虛擬人。其他平臺也存在對虛擬主播采取減少直播推薦,限制直播間流量等辦法進行控制。行業對于虛擬主播的標準化和合規性,仍然存在模糊地帶。

美妝、數碼等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擁有較為統一的講解話術和商品邏輯,便于虛擬主播抓取關鍵詞進行講解和回復。而服裝作為非標品,款式多,上新快,對于新品介紹的文本生成要求高。且在直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主播試穿展示等活動,虛擬試衣技術尚未成熟,實際應用難度高。

關于虛擬主播的爭議仍在延續。當虛擬主播的新鮮感褪去,消費者對銷售人員“活人感”的要求可能會重新占領高地。畢竟當我們聽到智能語音客服,第一反應永遠是:麻煩幫我轉人工。
但是也應看到,數字時代“原住民”逐漸成長壯大,他們對于虛擬人有著先天的熟悉感和適應性,或許24小時永遠微笑在線的虛擬主播,正是他們心目中的“完美”導購。
來源:中紡聯聯通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