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截至2024年底,我國各類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超1300家,覆蓋紡織產業鏈各環節。
當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穩步推進,并在創新升級中積極解碼新動能。園區建設逐步轉向綠色化、智能化、集約化,其中,新建園區和新入園企業設備智能化率達到70%以上。
在日前舉辦的2025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暨園區新質生產力發展峰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表示,當前,紡織產業園區在激發主體活力、轉換發展動能、協調區域發展中發揮著樞紐作用,已成為推動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引擎。

全面分析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不難發現,我國中西部、東北地區紡織服裝園區快速發展,東部地區紡織服裝園區快時尚智能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沿邊產業園區、跨境產業園區、境外中國紡織產業園區成為了中國紡織企業海外投資以及國內外紡織產業聯動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電商園區則形成了區域協同與數字化深度融合格局。
在江蘇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通過打造全鏈條服務體系,不僅企業的新品上市周期大大縮短,而且年發布原創花型數量達到了萬余款。在湖北潛江產業園,園區企業依托“裁縫IP+柔性制造”的創新發展模式,高端戶外服裝年產量超500萬件。此外,在深圳、上海、蘇州等地,產業園區積極探索“工業上樓”模式,不僅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且有效推動了園區從橫向擴展向縱向節約轉變。
“當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快速發展,正承擔著拉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新引擎、構建區域經濟新格局的重要功能,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nbsp;中國紡聯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主任、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楊金純總結說。
在中國紡聯副會長閻巖看來,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是產業集聚的強磁場、區域協同的動力源,更是紡織工業強鏈補鏈、創新躍遷的核心載體?!敖陙?,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阿拉爾經開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庫爾勒經開區、喀什經濟開發區、石河子經濟開發區等一批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帶動地方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閻巖說。
“從空間集聚到資源集約,園區在生態構建中不斷將企業的數量優勢轉化為產業的質量優勢和體系優勢?;A設施共享、服務平臺共建,有效縮短了運營冗余;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布局,使資源配置更加精準高效;集成政、產、學、研、資多元創新要素,構筑專業化、開放型創新平臺,園區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的重要樞紐?!睂O瑞哲談道,產業園區不僅是形成規模經濟的產業生態,而且是推動系統創新的孵化平臺和實現優勢疊加的價值網絡。
園區發展各有特色
隨著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模式不斷演進,園區發展正由規?;?、體系化向專業化、細分化延伸。
新疆阿克蘇、庫爾勒園區憑借棉花主產區獨特優勢,打造了全國最大的棉紡全產業鏈基地;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園區以優質羊絨為依托,深耕精細加工,成為了全球領先的羊絨制品制造中心;依托煤化工,寧夏寧東工業園區可年產10500噸對位芳綸纖維。
立足打造棉紡、粘膠、聚酯“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新疆阿拉爾先后引進了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潔麗雅集團、數智世界(新疆)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等業內知名企業,建立起一個紡織原料齊全、基礎設施完備、產業鏈條貫通的紡織產業基地。
“隨著產業聚集效應日益凸顯,產業協同效能顯著提升,紡織服裝產業已成為新疆工業經濟中推動投資快速增長的支柱產業?!遍悗r說。
除了新疆,我國各地的紡織產業園區也在百花齊放,釋放著集群的“磁吸效應”。
湖北荊州紡織印染園、河南信陽生態印染園,通過園區自主建立技術標準體系,在環保染整、數碼印花等領域形成了核心優勢。襪業、內衣、沖鋒衣等特色專業園區也在近幾年不斷涌現。目前,遼寧葫蘆島產業園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泳裝生產基地,福建晉江休閑服、浙江嘉興平湖羽絨服產業園等一批產業園也成為了行業的制造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從“制造驅動”到“價值躍升”,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商貿流通、供應體系正在構筑紡織產業園區發展的新生態。深圳南油依托專業市場集聚設計資源,成為了孕育獨立原創設計師品牌的創業沃土;青島東方時尚中心整合設計師資源,打造了北方時尚產業高地;廣州TIT創意園集聚百余家設計機構,將“廣繡”非遺技藝與現代時尚深度融合,賦能產業煥發新生。
發展瓶頸亟待突破
盡管隨著紡織服裝園區數量不斷增加,覆蓋區域和細分行業更加廣泛,園區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園區特色更加突出,運行質效不斷提高,但由于國內外貿易環境波動、生產要素量價變化、區域產業政策調整等多種原因,部分園區出現了產業發展不暢、投資放緩、在建項目停滯、產效下滑等問題,園區發展瓶頸進一步凸顯。

比如,與產業需求相比,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的布局依然存在結構性失衡、要素“虹吸效應”加劇等問題。
“東部園區因土地資源緊缺、運營成本攀升,面臨存量優化與增量創新的雙重挑戰。中西部園區受制于基礎設施薄弱與人才供給不足,產業承接與創新驅動面臨瓶頸。這些問題具有顯著的系統性傳導效應,需要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關聯機制來打破?!睂O瑞哲說。
此外,從園區自身看,發展同質化、內卷化問題仍然突出,發展理念與運營模式存在偏差。一些園區建設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重硬件輕軟件,功能定位模糊,“千園一面”的復制現象屢見不鮮。低效競爭與區域協同弱化導致互補共贏的發展格局演化為相互掣肘的零和博弈。園區內企業發展的能力差異與關聯不足,形成技術擴散壁壘,創新生態斷層。
“破解制約瓶頸,園區需要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躍遷,從同質發展向價值協同邁進。”孫瑞哲說。
“當下,全球紡織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的深刻嬗變,園區建設也步入從政策驅動向內涵發展的關鍵轉型期?!遍悗r建議,“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要強化區域協同、鏈條互補的系統思維,聚焦產業鏈垂直整合。東部園區可重點布局研發設計、品牌運營等高附加值環節,中西部園區可依托資源優勢建設生產制造與跨境貿易基地,構建‘東聯西進’的跨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span>
來源:安徽省紡織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