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是江西省傳統支柱行業,也是“1269”行動計劃中明確的12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條之一。江西新聞聯播蹲點調研走進德安縣,看看當地如何通過“產業大腦”賦能,讓“織造”變成“智造”。
位于德安工業園的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上個月剛剛獲得了制造業數字化L6級認證,是名副其實的“智慧工廠”。在企業的織帶車間,記者注意到,13600平米的廠房內,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廣電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臺長、董事長 龔榮生】:這里幾乎都沒什么人。
【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樓燁輝】:是的,這一片320臺機臺,就是8個人。以前每個擋車工只能操作16臺紡織機,現在改進之后,一個人能操作40臺。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家同行能有我們現在這個效率。

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數字化轉型讓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20%,生產效率提高了50%,但一開始,企業感到無從下手。
【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樓燁輝】:我就是學機械自動化專業的,一畢業到這邊之后,就買了各種的自動化設備,很多設備買來之后,都是不能達到我的預期的。
【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廣電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臺長、董事長 龔榮生】:那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南方粘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樓燁輝】:我們最開始自己做的時候,不能很好地把各個系統之間串聯起來。就打個比方,可能我們各自能力都很優秀,但是我們要配合起來工作,效率就很低。

去年1月,德安和中國聯通江西省分公司合作建成了紡織服裝“產業大腦”,這是我省首批7個產業大腦之一,可以為紡織服裝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把脈問診”。
【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廣電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臺長、董事長 龔榮生】:你這里做了哪些診斷,診斷出了一些什么問題?
【中國聯通(江西)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院長 包康俊】:前前后后到這家企業有將近30次了,比如說人工排產跟生產脫節,比如說我們的設備存在著一些空置率,包括它的管理,有超過10余項問題。

找準企業“堵點”,“產業大腦”為南方粘扣量身打造了5G+智慧工廠建設方案。改造后,企業年產值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
在德安,除了一體化的數字化改造方案,“產業大腦”還針對當地的中小企業,將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改造的全流程,拆分成一個個具體場景應用的小模塊。
【中國聯通(江西)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院長 包康俊】:把我們行業的共性的需求,然后形成我們將近70款標準化的 “小快輕準”產品,進一步減少企業投入。
【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廣電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臺長、董事長 龔榮生】:您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嗎?
【中國聯通(江西)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院長 包康俊】:那么一部手機管工廠,我們把所有的應用都搬到我們的移動端來了,制定一個相應的工作臺,在工作臺里面你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信息。

小投入、多元化的數改模塊,讓當地企業得以輕裝上陣。目前,德安紡織服裝產業已有數字化改造項目78個,超過七成的規上企業都進行了數字化轉型。在江西億陽紡織,記者看到,通過引入“5G智慧工廠”,一捆捆成品布匹通過高空廊橋送進倉庫,再通過自動導引車和堆垛機的無縫對接,送入指定貨位。
【江西省億陽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諸輝】:每一年我們開發面料都超過200種,那么一種面料的話它可能都有過百個顏色。傳統那種倉庫里面,很容易出錯的,返修率30%到40%。所以我們做這個智能倉庫,是零出錯率。總體的成本降低了大概15%到20%。

數字化水平的提升顯著帶動了產業發展。今年1到5月,德安規上紡織服裝企業營收達41.86億元,同比增速10.62%。目前,全省紡織服裝產業規上企業規模超千億,力爭到2026年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200億元。
我省持續深化落實“1269”行動計劃,不斷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在德安縣蹲點調研的過程中,記者真切感受到,政府以“產業大腦”為支點,撬動紡織業智變升級,既進行全鏈升級的頂層設計,又拆解具體細分的輕量模塊,精準匹配企業需求。當 “輸血”轉向“造血”,當“織造”變成“智造”,江西的紡織企業借梯登高、借“智”升級,一絲一縷創造出產業新圖景。
來源:江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