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家住鎮平縣棗園鎮的村民王大姐走進東飛夢襪廠車間,麻利地坐在工位前。針線穿梭,機器輕唱,家門口這份穩定的工作,讓她的笑容格外踏實:“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每月還有份穩穩的收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王大姐口中的“奔頭”,始于2018年那個被寄予厚望的決定。蔣劉洼村在外務工青年楊夢麗,響應村集體的熱切召喚,帶著沿海城市積累的見識與經驗毅然返鄉。她敏銳地捕捉到家鄉豐富的剩余勞動力資源,與義烏外貿市場的廣闊需求之間那條閃光的紐帶——一座名為“東飛夢”的襪廠在昔日沉寂的土地上創立而生。

村集體沒有停留在口號上。他們將閑置的老村部房屋變“廢”為寶,以入股形式為襪廠提供了堅實的起步根基,僅此一項,每年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3萬元。2019年,更是一次性注入25萬元發展資金。這不僅是資金的投入,更是村集體“扶上馬、送一程”的鄭重承諾,為創業青年注入強心劑。
如今的東飛夢襪廠,已非當初的“小苗”。40余種琳瑯滿目的襪制品在流水線上誕生,它們沿著對接好的義烏外貿通道,遠渡重洋,也走入國內千家萬戶。更為可貴的是,廠內60多個就業崗位,穩穩托起了60多位像王大姐一樣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希望。昔日外出謀生的鄉親,如今在家門口也能撐起一個家,村莊的生機在織機的韻律中悄然復蘇。
“當初回來,就想為家鄉做點實實在在的事。看到鄉親們在家門口領工資時的笑臉,就覺得值了。”楊夢麗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返鄉青年反哺桑梓的初心。而村集體以資產、資金入股分紅,既盤活了沉睡資源、壯大了集體經濟,又為創業者提供了最需要的啟動支持和風險緩沖,更精準地創造了大量本地就業機會——這是一場村集體與返鄉青年智慧的“雙向奔赴”,共同編織著鄉村振興的堅實經緯。
小小襪子,織出的不僅是溫暖與時尚,更是蔣劉洼村集體經濟的壯大之路、村民的富裕之路、鄉村人才的回流之路。當更多像楊夢麗這樣的青年踏上歸途,當村集體的支持與民間的活力同頻共振,鄉土中國的畫卷,正在一針一線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
來源: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