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一場比“年”這個怪獸兇猛百倍的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這個庚子新年終將載入史冊。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我們感受到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感受到了白衣天使盡顯英雄本色下的負重前行。
靜下來的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感知自我的渺小和脆弱,人生起落是無常,詩人北島說:人生就是個接送。接的時候,歡歡喜喜,送的時候,悲悲戚戚。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心中有愛,眼底有光。
思考肺炎疫情這個突發變量,會帶來哪些“蝴蝶效應”?
把目光放到3-5年后,本次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和地位。所以沒必要過分焦慮,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一、 對服裝行業周期的影響
-
成功:最好的結局是兩到三個月結束戰斗;
-
溫和:病人數溫和增長,拖到半年到一年;
-
失敗:波及全球。
按照目前疫情進展,10天交付火神山醫院,國家統一指揮、聯防聯控,發揮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我們可以樂觀預計,大概率情況下,除武漢等個別地區,疫情可以在兩到三個月結束,國家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如果是第二、三種情況,那就自求多福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2、3月份對服裝行業影響最為嚴重,4月份逐漸恢復,樂觀預計5月份后逐漸正常。
二、 對國內服裝消費需求的影響
服裝雖然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保暖、蔽體的基本生理需求已減弱,更多是心理需求,是審美、炫耀、場景需求、從眾需求。短期內服裝消費需求數量在下降。畢竟,戴個口罩出門,穿的再漂亮給誰看呢?何況更多時間宅在家里,一套睡衣百搭。
三、 對冬季庫存消化的影響
四、 對春裝銷售的影響
五、 對夏裝銷售的影響
六、 對服裝品牌公司的影響
七、 對紡織服裝制造工廠的影響
工廠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服裝工廠多數處于產業鏈底端,地位可想而知。
工廠面臨第一個問題是“復工”。不開工就有成本,就是虧損,復工時間預計平均推遲20-30天,恢復產能時間要更久一些,服裝主要產地是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五省。疫情之下,很多企業即使在2月7日后陸續復工,但外地工人在3月份之前回來的比例不會太高,即使回來,隔離期間也無法上班。湖北、溫州地區返鄉老板回來的時間還要延后。會出現一種局面,人員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上不了班,要么上了班沒活干。開工前后工廠應該做哪些準備工作?
-
開工前成立疫情防控小組,開核心主管線上會議;利用好釘釘、企業微信等管理工具,隨時線上溝通;
-
學習、掌握和落實政府頒發相關企業復工操作流程,制定安全開工手冊;
-
開工后的相關操作規范培訓;
-
各個生產要素分析,物料需求排查;
-
與外地工人、員工溝通,確定預計返程人員和返程時間,調整招聘工作安排;
-
與客戶溝通產品上新的節奏,銷售計劃、生產、出貨節奏的調整;
-
與配套供應鏈環節溝通,供應鏈各個環節延遲復工的情況了解,評估對自身工廠產生的影響和應對措施;
-
一旦發現疫情下采取的應急措施。
八、 對社交電商的利好
轉型向來是小概率成功事件,社交電商最終一定是MCN專業機構的天下,但是這不妨礙每個實體店、網店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把店鋪的VIP轉化為微信好友,同時,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攻城略地,做做直播、抖音、快手,專注某個小的細分類目,能影響14億人口的萬分之一那也是14萬人,想象空間還是有的。
疫情下的企業生存、發展思考
一、 活下去
服裝企業活下去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活著的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服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產品、渠道、營銷、品牌、管理、技術、成本優勢等等都可以,企業靠一個優勢可以活著,靠綜合實力可以壯大。提煉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不斷打磨。
“?!?/span>者為王,強者恒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下的狼性生存法則,雖然殘酷,卻也是鐵的事實,讀完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商業圣經后,也要讀下他的《道德情操論》多些利他思維,讓冰冷的商業多些人文關懷,企業的壽命會更久。
服裝行業可以高度細分化,按性別、按風格、按價格、按材質、按年齡等等劃分,一個中小企業專注細分類目做強,活著并不難。
很多企業并不是死在經濟下行期,也不會死在疫情之下,多數都死在亂投資,盲目擴張和多元化,到了精細化運營時代,還妄圖簡單粗暴野蠻生長。
二、 現金流
沒有現金流的生意都不是好生意。任何格式的資產負債表里,排在第一項的永遠都是貨幣資金。在經濟下行期,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現金流狀況可以決定企業的生存能力。
2019年服裝行業,違約主體、違約數量、違約金額,都有所上升,經濟下行期企業應收款和壞賬增加是一定的。
疫情之下,是個老板都知道現金流的重要,這幾天專家、學者、大V都在強調現金流的重要。但是客觀來說,第一前提是賬上得有足夠的資金,第二是增收,第三是節支,第四貸款,第五是供應鏈上渠道融資。
手里有錢,心理不慌,但是要做好疫情影響春、夏、秋三個季節的心理準備,有錢要算計著花,三個季節內量入為出。
“增收”,不外乎增加銷售渠道,增加客戶數量,增加銷售金額,提高產品附加值,只有在這幾個指標上比同行付出更多努力了。經濟下行期本是“狼多肉少”,紅利的“增量”沒了,競爭都是“存量”。
“節支”,民營企業老板都是節約的高手,降低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等,老板兼職營銷總監,老板娘兼職財務,固定的剛性成本幾乎沒有什么下降空間了。如果刻意降低成本,反而會增加時間成本、管理成本、機會成本。疫情之下,不盲目擴張、不亂投資就是最好的“節支”了。
蘇州、湖州已經率先推出了對企業的支持政策,國家也有表態,其他地方也會陸續跟進,政策要千方百計用好,補貼、減稅等等都是利好,但是貸款到任何時候都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宏觀調控不可能面面俱到,企業核心還是要靠市場經濟自我調節。
供應鏈上的供應商支持,目前來看是企業最好的融資方式,但是非常時期,供應鏈各個環節勢必降低對下一環節的資金支持額度和賬期,企業信用就是資產,積累緩慢毀壞容易,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平時壓榨供應商,惡意拖欠貨款的企業,在行業現金流吃緊的時候,再想得到上游支持就難上加難,出來混總要還的。優質的客戶在困難期更容易得到供應商的支持。
三、 人才
經濟下行期是企業人才的外流期,是招聘的黃金期,優秀的人才永遠是免費的,好的項目前提是需要優秀的人。
活下去是基本訴求,企業還是要追求發展的,等待和煎熬是不解決問題的,巴菲特老爺子說:如果等待知更鳥的到來,你將錯過整個春天。
傳統的供應鏈上下游環節之間只是簡單的業務聯系,是弱關系的,數據和信息是割裂的,彼此資源是不共享的。所以,如何打破供應鏈之間的邊界,構建供應鏈之間的利益、命運共同體,構建行業細分類目中具有供應鏈金融屬性,結合產業互聯網的供應鏈平臺,是供應鏈各環節之間共同的訴求。
供應鏈平臺依靠傳統制造企業很難構建起來,這需要第三方互聯網公司或者資本牽頭,供應鏈平臺是服裝類互聯網公司,而非傳統制造和貿易公司。
這個時代,一切資源都向頭部聚集,一個人可以走的快,一群人可以走的遠!
經濟下行與疫情共同作用,加速行業洗牌,短期內最好的生意是盤活行業不良資產,紡織服裝行業的庫存、機器、廠房、設備的不良資產會相應增加,對于現金流充裕的規模公司,通過收購、兼并,實現資源整合、提高市場份額,這是商業規律,和趁火打劫無關。
與其謀時,不如謀勢。服裝行業發展趨勢是,需求個性化,產品風格化、渠道扁平化和多元化、流量碎片化、生產智能化、企業平臺化、供應鏈金融化、資源整合化、產業互聯網化和生態化、標品壟斷化。
行業中最有價值的是用戶和數據。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渠道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了。品牌、工廠、貿易公司、電商、零售終端、社交電商都可以直接面對粉絲和用戶,經營自己的社群。
競爭終將是人效、坪效、品效、供應鏈效率、資本效率多維度之爭。
一部經濟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淘汰史,潮起潮落、行業興衰再正常不過,每個看官考慮的是如何確保自己不被淘汰。只要不出局就有機會。那些倒閉的被釋放出的需求必然由新的供給方式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