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作為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已經進駐16家孵化器,如何利用“雙創”推動共青城進行產業升級,成為孵化器的使命。共青城車庫咖啡試圖通過采訪共青城創業型企業家的方式,來為青年創業者創業提供啟示,從而培養符合當地經濟特色的創業者,促進共青城產業升級。
70年代初,憑著幾十件羽絨服背心,共青城催生出全國最大的羽絨生產基地,讓中國的“鴨鴨”成為世界的朋友。幾十年來,共青人民秉承“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崇尚科學,開拓進取”的共青墾荒精神,積極創業,共青城已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基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勢在必行。共青城作為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已經進駐16家孵化器,如何利用“雙創”推動共青城進行產業升級,成為孵化器的使命。共青城車庫咖啡試圖通過采訪共青城創業型企業家的方式,來為青年創業者創業提供啟示,從而培養符合當地經濟特色的創業者,促進共青城產業升級。
紡織服裝為共青城市的傳統優勢產業,現有紡織服裝企業近400余家,熟練工人5萬余人,擁有“鴨鴨”、“回圓”、“深傲”、“天山雪”、“雪玉狐”5個中國馳名商標和一大批自主品牌,建成了全國第二個羽絨制品國檢中心,羽絨制品及各類服裝年產能5000萬件(套),高檔紡織規模30萬錠,是“中國羽絨服裝名城”、“國家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和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紡織服裝)”。
正如他喜歡共青城(中國羽絨服裝名城)本地的員工一樣--成熟的羽絨服技藝加上有思想的靈魂,他也是一位愛服裝行業,更愛家鄉的企業家--江西蘇展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鉑,對他們來說,每一件羽絨服從生產到售出,就是自己的工藝品得到了賞識,并因為擁有這樣的事業和家鄉而感到自豪。
80年代進入鴨鴨(中國馳名商標,十大羽絨服品牌之一,“共青城的服裝大學”),10年磨煉,從最初的的車工到業務員,從一件羽絨服的制作工序到流通渠道,許鉑悉數囊括胸中。90年代,隨著羽絨服行業的“戰國時代”的到來,百家爭鳴的局面讓許鉑也想下海闖蕩一番。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許鉑選擇了國際商貿中心“廣州”,在一家香港投資企業里擔任中國區經理。因表現優異,使得企業發展迅速,許鉑贏取到日本針織服裝企業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在日本企業學習到的企業的精益化與數據化管理,為他后期的創業夯實了管理基礎。又一個十年沉淀,從羽絨到全品類,從共青到中國一直到國際,服裝產業融入到了許鉑的身體與靈魂。此時的他還沒有選擇開始創業,對他來說,他需要進一步的積累,畢竟作為管理人才亦或是營銷人才,對于服裝產業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以及方向,還需要探索,如果只是復制現有的產業,前途還是一片迷茫。于是,又在青島做了8年。
三十年磨劍,只為一朝試鋒芒。2008年,在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許多朋友的建議下,許鉑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選擇創業地點是第一步,共青城便成了首選,這里積淀了40多年的羽絨服制造經驗,最重要的是,這是許鉑的家鄉,這里的工人是有思想有靈魂的工人。靠著幾臺簡單的機器和幾個工人,許鉑便開始了自己的服裝事業。
憑著多年的經驗與服裝行業知識的積累,許鉑深知,如果沒有差異化的經營模式,在共青做羽絨服是找不到出路的,既然決心是創業,就不能完全復制。所以他率先展開了“FOB”模式,在共青,這是第一家。然而,許鉑也清楚經營模式的差異化只是憑借以往的資源的積累,包括人脈、銷售渠道等實現了差異化,這些都只解決了前端,而在后端,關于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人工作環境的改善,從智能工廠到智慧工廠的轉變,實現私人定制,將訂單由被動改為主動,才是許鉑創業的終極目標。
共青城,在20世紀70年代,憑著幾十件羽絨背心,催生出全國最大的羽絨生產基地,讓中國的"鴨鴨"成為世界的朋友。不可否認,鴨鴨是共青城的一張名片,更是共青城人民的驕傲。經歷了羽絨服的巔峰時期以及“戰國時代”,共青城如何尋求新的產業突破點,實現服裝產業升級成為了許鉑創業的著力點。2012年-2016年,許鉑在福建、廣東、浙江等制造業發達的地區走訪學習,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終于尋求到了適合共青城的突破點,他說道,在突破的這條道路上或許會產生陣痛,但是勢在必行。
共青城服裝廠大大小小一共400多家,制造業態還處在“整包輸出”。許鉑說道,目前可供選擇的生產模式一共有5種,第一種沿用“整包輸出”,完全人工被動式生產;第二種是掛桿式流水;第三種是“U型/一字型”生產,在廣東福建等地廣泛采用;第四種是流水槽/推箱模式,即半自動傳送,效率相比于之前的提高10%-30%;第五種即是ETS(懸掛式生產線),也是許鉑希望所采用的生產模式。問題來了,即便是第五種模式,福建、廣東等地已經完全采用了,創新點在哪里呢?
創新點就在羽絨服。羽絨服不同于其他的普通服裝只有幾道簡單的工序,它有幾十道工序,轉場數量也是所有服裝品類中之最。據了解,羽絨服雖然也實現了吊掛系統生產,但卻沒有企業能夠整合出羽絨服的生產大數據。如果實現了羽絨服的智能生產,利用軟件系統進行生產流程的全自動操作,解放人力,提升羽絨服生產效率,進而匯集大數據,實現羽絨服行業的智慧生產,將會是羽絨服行業的一場革命。
? ? ?這個創新點,似乎也只實現了共青城羽絨服行業的生產方式的改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實現羽絨服的智能制造只能是突破口,并不能成為增長點,服裝產業升級還遙不可及。更何況,要共青城的工人接受并操作這樣的智能設備,舉步維艱。第一,智能設備的產能升級必定會導致部分工人下崗,本地工人心里會抵觸;第二,之前的設備已經熟練操作了,占用時間去學習使用新設備只會耽誤現在的時間;所以,說服本地工人進行羽絨服行業的變革已經是一大難題,更別說后面要做的智慧工廠了。
但是,服裝產業的未來就是智慧工廠,許鉑很自信地說道。智慧工廠改變的不僅僅是產業鏈的方向(由被動接單生產到主動生產,實現私人訂制),更多地是提升工人的素質,就像工業革命推進了現代化進程,智慧工廠將會推進服裝產業的升級,工人付出更多的不再是勞力,而是智慧,收獲的將是更多的財富。
所以,打造智慧工廠成為許鉑創業的終極目標。作為一個成熟的創業型企業家,許鉑也清晰地指出了未來將要面臨的困難。
第一是認知,企業家自身對智慧工廠的認知,工人的認知,以及客戶的認知;
第二是IE人才的聚集,共青城本地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人才,許鉑每天都要花錢從外地邀請技術人才過來應聘,為保證新廠能夠順利運作,許鉑甚至尋找兼職工程師進行遠程調度;
第三是工人的問題,本地的工人技術雖然熟練,也擁有服裝行業的思想和靈魂,會將每一件衣服視為自己的一件工藝品,但是對于新設備,也是望而卻步,更何況,共青城的工人薪資水平在全國制造業中居高不下,外地工人雖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沒有本土的熟練技術,加之無家鄉的自豪感,管理起來相對困難;
第四便是企業所需資源的難題,智慧工廠最終是希望服務于國際高端品牌,如何擁有這樣的信息渠道,對許鉑來說,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采訪的內容大致如上。許鉑的創業歷程,無不一一在踐行共青城墾荒精神--“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崇尚科學,開拓奮進”。在大多數人持懷疑態度的情況下,許鉑依然很自信地說:服裝產業的未來就是智慧工廠!不管現在有多少問題擺在面前,許鉑冷靜分析道:我們可以自己培養專業人才,更可以尋找合作者來共同實現智慧工廠的夢想!在很多人還不明白許鉑為什么會在知天命的年紀里去做不確定的事情時,許鉑激動地回答道:“我是共青人,過去羽絨服是共青的驕傲,未來,智慧工廠也會成為共青的驕傲!”這樣的創業者是共青城車庫咖啡敬佩的創業者,是共青的創業楷模!共青城需要這樣的創業者,需要可以與其協同合作的人才,所以,共青城車庫咖啡在此誠邀有志青年,不要吝嗇您的才華,與車庫咖啡共同加入共青城創業大潮!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