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服裝行業來說,疫情看似影響的是兩三個月,但實際上,因為行業特性,疫情對整個服裝行業的影響,會持續一整年甚至更長,這就意味著,一些服裝店的30%乃至50%以上的夏裝,乃至秋冬裝,都會受到影響。
王云的店鋪,位于鄭州火車站附近的一個服裝批發市場內。這家服裝批發市場所處的鄭州火車站服裝商圈,占地面積僅1.5平方公里,卻聚集了近3萬商戶,從這里誕生的銀基商貿城、世貿商城和錦榮商貿城等數十個服裝批發市場內,每年銷往全國各地的服裝高達10億件,日均營業額3.3億。因此,這里與廣州白馬、杭州四季青、北京大紅門并列成為國內四大服裝批發市場。這并非王云一個人的艱難時刻,她所在的鄭州火車站商圈,正在面臨一場大考:在電商、直播以及疫情等多重沖擊之下,這里的經營戶,甚至整個服裝批發行業,該如何抗住這些打擊?▲19歲即離家開始在服裝批發市場打拼的王云,正在迎來從業20多年來的最艱難時刻。眼看春天都快要過完了,可王云的店里,卻還掛著冬天的羽絨服。愁眉苦臉的她,坐在店門口,望著稀稀拉拉來往的客人,卻無法將這些客人變成自己的客戶。第一財經記者實地采訪發現,諸如王云這樣,眼見夏天即來,店內卻仍在展示羽絨服的店鋪,僅該市場其中一層就有10多家。王云正在面臨艱難的抉擇:要么,迅速止損,把這些羽絨服虧本清倉,低價處理;要么,把希望放在廠家身上,與廠家協商,將這些羽絨服換成夏裝。往年,她都是這么操作的。但今年的情況不同,王云所代理的這個總部位于武漢的羽絨服廠家,也正因為疫情自顧不暇,哪還有精力顧得上她這樣的批發商呢?即便是自認為“生意正在恢復”的呼霞也承認,今年的服裝生意之差,是她從業10多年來從未經歷過的。呼霞的店鋪,面積有100多㎡,主要做服裝批發,客戶也大多是位于鄭州及周邊城市的服裝店主,今年4月份,她發現,銷售額與去年同比下降了50%,而利潤,更是下降了70%。呼霞告訴記者,雖然服裝有四季,但對他們而言,冬裝卻是他們一年之中生意最好、利潤最高的類別。“冬裝持續的時間長,其它諸如春裝、夏裝,衣料薄,成本也低,利潤就提不上。”呼霞說,往年春節,他們也會放幾天假,但一般春節后開門營業時,員工基本上也都全部到位了。此時,年前那些已經在她的商鋪進過貨的服裝店主們,也基本上趁著春節把貨賣完了,等商鋪一開門,他們都會跑過來要貨,于是,三、四月份春裝的銷售旺季也就起來了,到五、六月份,夏裝開始暢銷,然后是秋裝、冬裝,基本上每年都是這樣的輪回,生意雖然會因為款式不同,稍有起伏,但也總算穩定。可今年的疫情,卻把整個服裝行業這個平穩的輪回打亂了。呼霞感慨說,她干了10多年服裝生意,還是第一次遇到商城會閉店關門兩三個月,這場意料之外的疫情,幾乎讓她措手不及。往年,因很多服裝廠家節后復工較晚,諸如呼霞這樣的服裝批發商,都會在年前提前囤積一些較厚的春裝,以應對春節后的下游客戶進貨。呼霞就在去年歲末囤積了五六千件春裝,結果,本該在正月初就開門的服裝商城,直到2個月后的3月份才被允許復工。眼瞅著天氣越來越熱,也就意味著這些厚春裝,越來越沒有銷路,呼霞不得不趕緊聯系商城管理方,將五六千件衣服拉回了家。同樣為服裝積壓發愁的男裝批發商余國民,也趁著機會,到倉庫里拿回了幾件羽絨服和男裝的樣衣。“(今年)賺錢我是不指望了,生意能守住,我就覺得沒白折騰了。”余國民說,他從2004年開始做代理,10多年間雖然生意起起伏伏,但總體還是穩步上漲的,直到2012年以后,電商開始崛起,他才開始感覺生意比往年往下滑了一些。但他通過調整招商思路,將渠道進一步下沉,2019年的生意總算止住了下滑勢頭,與2018年持平了,結果,卻碰上了2020年的疫情,“這可能是最嚴重的一年。”他說。更為嚴重的是,延后2個月的復工,影響的不僅是冬裝、春裝的銷售,甚至影響到整年的業績。“服裝行業的訂貨會,一般都要提前半年訂貨。”余國民說,但今年,他年前進貨的大量春裝,壓在手里還沒出貨,又要開始訂貨夏裝了。“按往年的進度,此時就該補貨夏裝了,可我總得先把手里的庫存清了,這樣一弄,就到五一之后了,那時,夏裝的補單機會也可能沒有了,而廠家那邊,已經開始準備秋冬季的服裝生產了。”談及未來,余國民有些憂慮不安。對服裝行業來說,疫情看似影響的是兩三個月,但實際上,因為行業特性,疫情對整個服裝行業的影響,會持續一整年甚至更長,這就意味著,一些服裝店的30%乃至50%以上的夏裝,乃至秋冬裝,都會受到影響。從事中高端女裝批發的李美儀,擔憂的卻是電商的沖擊。她指著店里一排剛上貨的春裝說,這個春裝,對外的拿貨價是140元左右,但現在,她們店里剛把貨鋪上,網上已經開始出現一大把六七十元的仿版貨了,“她們的售價比我們的進貨價都低,你說,這生意還能做下去嗎?”李美儀在服裝批發市場開了20多年店,最懷念的,還是2005年、2006年的光景,那時,早上五六點鐘一開店,涌進來的都是各地市來進貨的服裝店主,一天的營業額,多的時候有上百萬,現在,守著同樣100多㎡的門店,連成本都保不住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則更是讓李美儀有些進退維谷。本來,疫情之前,雖然生意有下滑,但總算有一些老客戶,沒想到,一場疫情,直接讓她的一些老客戶關了門店,即便沒有關店,一些老客戶也很長時間沒來進貨了。此時,她“最后悔的”,是在去年10月份,按照所在服裝商城的要求,一下子把未來三年的房租共計400多萬一下子交上,“當時,誰能想到這疫情呢?”李美儀說。不過,也有樂觀派。呼霞就說,電商確實對服裝行業有沖擊,但很多下游的服裝店的店主們,還是不習慣網上訂貨,“看不見摸不著,雖然圖片看著花里胡哨,但貨進回來,質量不好或者圖片不對版,來回這一折騰,服裝的銷售旺季就過去了。”不過,為了應對電商沖擊,呼霞還是加強了更多服務和售后措施,她對一些老客戶提出,貨進回去后,如果確實沒賣掉,拿回來調貨就是了。呼霞將拉回家的服裝,拍成圖片發給店員,一邊開微信群開始組織低價秒殺活動,一邊聯系老客戶復購進貨。余國民則直接把羽絨服價格降到成本價以下,通過秒殺、團購等方式,虧本處理給了老同事、老客戶,前前后后也賣出了10多萬元,雖然賠了一些錢,但他說,總比在手里壓貨占資金強。不過,這些措施,更多是應急之舉。眼瞅著被疫情影響的生意,作為總管河南、山西兩大市場的某品牌服裝總代理,余國民需要更多的辦法,這次,他盯上了直播。“沒辦法,被逼上梁山了。”余國民指著客人稀疏可數的店鋪說,“現在,客流量連之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這還不是最令余國民頭疼的,畢竟,他的店鋪更多是形象店功能,主業本不是零售,而是以在河南、山西的一些地市開拓、發展更多加盟店,但疫情之下,一些本該開業進貨的加盟店,卻突然沒了音訊,一番打聽之后發現,有些加盟店已經關門撤店了。如何拓展更多加盟店?如何增強加盟店的信心?一番思索之后,余國民決定,通過親自上陣直播,向更多加盟店傳遞積極求變、創新的決心與行動。在直播間,余國民穿上自家品牌的服裝,親自上陣試穿。余國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有些“自嘲”說,干了一輩子男裝,沒想到現在快50歲了,還得去跟一幫90后、00后學直播、學習如何獲取“公域流量”。一些同樣在鄭州火車站商圈做生意的服裝批發商,干脆把生意搬到了直播上,從事衛衣批發的“三妹”說,這次因為疫情,她的店里積壓了幾百萬元的衛衣存貨,和老公一商量,干脆在抖音上開起了直播賣貨。從最初的只有400個粉絲,到現在,不僅粉絲數量漲到了7萬+,“三妹”店鋪的銷量也上漲到了每天10多萬元,不僅把庫存的衛衣全部賣完了,還拓展了一條新的出貨渠道。“三妹”說,現在她發現,之前的線下批發,自己只能覆蓋鄭州周邊一些城市,而線上直播,卻幫助自己把貨鋪到了全國。“接下來,我會繼續豐富貨品種類,除了衛衣,再把褲子、外套、鞋帽等品類也都搭配著做起來。”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