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崛起與匠人IP研討會”上,從歷史與現實的坐標系,從匠人文化所涉及的經濟、科技甚至哲學層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匠人精神歷來是一國經濟社會文化繁榮昌盛的重要內在動力。匠人精神是一種文化。
中國匠人文化復興的時代正在到來嗎?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絡經濟與知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教授說,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的激發,需要精準的、大規模的匹配機制,這在中國正處于初始狀態。
匠人文化尚未真正回到神州大地。
中國匠人文化的復興,是時代的需要,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其復興的充分必要條件究竟是什么?匠人文化如何變成當今中國的一種時代精神?眾多專家學者和匠人,7月7日在北京一個名為“個人崛起與匠人IP研討會”上,從歷史與現實的坐標系,從匠人文化所涉及的經濟、科技甚至哲學層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更特別談到了創立獨特的互聯網平臺模式,對匠人文化復興和匠人經濟繁榮將發揮的重要作用。
“過去,勞方和資方只能按照二八利潤分成;未來,這一比例將被反轉。過去,個人依附組織創造最大生產價值;未來,匠人要為自己而工作。過去匠人被平臺剝削,平臺占大部分的利益;未來,借助云間工作站,平臺將僅僅作為匠人施展技能的載體,匠人將充分的獲益。”春申科技首席科學家及云間APP創始人黃柳青博士介紹說,云間工作站將致力于發掘獨具才能的匠人,激發個體創作動力,激活城市生產活力。他認為,通過網絡平臺,可以更強調“作為個體的匠人才是生產創作的核心”,讓作為個體的匠人從幕后走到前臺,而平臺只為更好服務于匠人的創作活動。“云間工作站是對勞動力的二次解放,是對傳統利潤分成模式的一次顛覆。”黃柳青解釋說,云間工作站將為匠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目前主要包括IP定位、基金支持、知識培訓、資源連接、技能推廣、代理、線下七大服務項目。云間工作站有別于其他同類競品的地方在于,工作站具有一整套以“意圖營銷”為核心的營銷平臺。具體來說,工作站將借助跨平臺推廣和大規模協作,將匠人的創作技能推廣出去,實現與資源需求方的有效匹配和融合。
黃柳青強調,他所定義的匠人具有一定的門檻,是指那些具備出眾才能、獲得服務對象較高認可、并能獨立發揮技能的人才和技工。“無論你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普通人,還是已經具備一定聲望與財富的匠人,通過云間APP,你的才能將會尋求到更多支持和擴展。”
黃柳青關于云間工作站的構想,引起與會者強烈興趣,認為云間工作站是一個具有顛覆性、前瞻性的創意,可以更好的幫助個人打造具有傳播力的內容,并通過上下游對接,為個人創作營造全新的工作生態,解決個體推廣的痛點,云間工作站的模式有益于互聯網時代工匠文化的復興。
騰訊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互聯網專家方軍評價說,互聯網領域總是更高效的平臺取代相對低效的平臺,這樣的平臺有更高的匹配效率、更大規模的經濟效率,有更高的發展速度。他預料未來互聯網有可能是平臺和匠人兩者相互結合產生的新事物。呂本富也表示,提倡個性化產品,提倡匠人文化,豐富知識生活,沒有大規模的平臺作依托是不能完成的,互聯網時代,個性化的需求和供給,需要精準匹配的平臺服務。北京大學教授陳少峰也認為,匠人的個性化產品如果有了好的匹配平臺,垂直的頻道組合,可以帶來大量粉絲,形成非常有效的低成本互助營銷。
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曾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位退休干部,擔任過培訓司司長、職業能力訓練中心主任,長期負責工人的技能培訓。他表示,雖然政府部門過去舉辦了多次世界技能大賽,但工匠始終還是社會地位較低的群體。他一直不認為民間有力量聚焦工人的技能,所以云間網站平臺把注意力投注于匠人技能,這讓他覺得很意外。
他表示,政府一直在推動技能人才培訓計劃,但推廣起來非常困難,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實際很難提高。國家這些年已經比過去重視多了,比如有政府特殊津貼,那都是給知識分子的;這幾年也有給工人的,每年有400個工人可以獲得國家的特殊津貼。攻克航天火箭“心臟”焊接技術難題的,是個叫高鳳林的由技工學校培養的工人,他竟有90多項焊接技術專利,國家發現了這個技能人才,解決了航天飛機的大問題。陳宇說,單靠國家的力量來推動匠人技能提高可能比較單薄,而民間有無力量來推動,還需觀察。但陳宇認為,區塊鏈可以作為匠人技能認證的重要方式,加以推廣使用。
原IDC中國區總裁郭昕的觀點是,當今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某個具有獨特創造力的人的個性,就是其最強核心競爭力的時代,這種個性如果假以一個非常好的網絡平臺,甚至可以吸引整個人類之歡心。
國家廣告研究院研究員馬旗戟認為,匠人經濟建立于匠人精神基礎之上,是通過匠人的生產依托于現代科技生產方式所完成的平臺化分享型小微參與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全部總和,這樣的平臺使得每個人作為主體,都有可能參與或追尋一種價值實現。
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張曉峰強調說,任何一個平臺,任何一項合作,最核心的機制或游戲規則實際上首先是構建一種信任關系;其次一定是各有技術,參與的主題或大家的訴求多元,能夠去體現的價值和獲得的體驗也千差萬別。他認為,各得其所,這是進行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設計,非常重要的的基本規則。張曉峰認為,云間是云創平臺,也是一個分享經濟的協同平臺,集聚智人匠人,集聚接口者,集聚一些個性化的定制者,做精準的匹配,這樣的IP,才可不斷去放大。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