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肖文陵:眺望時尚的盡頭

發布時間:2020-07-13  閱讀數:10672

總而言之,基于標準化生產方式而產生的時尚、時尚體系以及時尚設計教育似乎走到了盡頭,而信息技術、非標準化生產方式漸已改變了人類的造物方式,于是從宏觀上講,裁撤服裝設計專業只是以上變化的感性應對。


內容摘要: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伴隨改革開放而建立并發展,作為國內最早開設該專業的院校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專業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引領性。目前,面對時尚產業的發展和新的形勢,中國服裝設計教育正面臨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為此,我們采訪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肖文陵,他長期執教于服裝設計一線,培養了不少杰出的服裝設計人才,他的經歷也見證了中國服裝設計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服裝設計  服裝設計教育  時尚產業


開創先河:清華大學與中國服裝藝術設計高等教育

王柯(《美術觀察》特約記者、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站博士后):肖老師您好!您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服裝設計系建系以來的第一屆畢業生,并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主任,請您簡要介紹下清華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的發展歷程。
肖文陵(清華大學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中國當代服裝設計教育的原點,1980年開設服裝設計專業,當時為專科層次教育,1984年成立服裝設計系,1991年與染織設計系合并為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是國內最早招收服裝設計類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系所之一,平均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十五名左右,研究生也大概保持在這個數量。
王柯:請您簡要談一談國內服裝專業辦學之初的背景。

肖文陵: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各類技術工人和設計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所以原紡織工業部和原輕工業部所屬院校大多成立了染織與服裝設計專業,來滿足產業的用人需求。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已成為全球紡織服飾最大的加工廠,開設服裝設計專業的院系數量和招生人數急速上漲,目前,全國有兩百七十多家高校開設了服裝專業。


服裝設計教育當下之痛:專業撤銷與教育的困境

王柯:中國服裝設計高等教育伴隨著紡織服裝產業的長足發展而迅速壯大,但近些年出現了部分高校撤銷服裝專業的現象,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肖文陵:僅2018年、2019年兩年,就有四十余所高校撤掉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和服裝設計與工程兩個專業,這個結果是必然的。首先,裁撤專業與產業發展有關。人才培養與產業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用人用工數量巨大。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外對紡織產業的整體需求趨弱,這直接導致了國內服裝產業,特別是對外加工型企業產能過剩、庫存壓力逐年增大,外部需求縮減、產品供大于求、加工利潤率低等因素導致許多工廠轉型,甚至倒閉,這直接造成了服裝產業用人數量不斷下降。
其次,專業撤銷與高校對服裝專業認識不足、定位不準有關。一所學校開辦服裝設計專業的基本前提是師資條件、學科背景、教學資源以及產業背景,產業發生變化,高校招生未能及時調整,大量擴招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就業必成問題,就業率持續走低,辦學質量很難保證,這就直接導致了撤銷服裝專業的現象。
王柯:對于中國服裝設計教育面臨的困難,它與當今世界服裝產業和時尚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關聯嗎?
肖文陵:時尚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事物,國際時尚產業和時尚文化的發展對世界各國的時尚產業和服裝設計教育都會產生很大影響。關于這個問題說起來可能需要些時間。現代意義的時尚在標準化大批量機器生產的轟鳴聲中應運而生,由歐洲遍及全球。時尚擁有神話般的魔力,不斷變換潮流刺激消費,為高產能的機器生產持續下單,季復一季,年復一年。

標準化大批量機器生產的高產能性,體現在機器動能的高速性和流水線量產的生產方式,而減少、優化生產工序也是提高產能、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于是,成衣的款式、結構以及制作工藝較之傳統手工定制的衣服要簡單得多。新的生產方式不僅改變衣服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改變人們的意識形態,因此,“Less is more”能夠成為現代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審美范式也是必然。而當代性概念的提出,無疑讓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或亞文化靠邊,無論這些文化多悠久、多有價值,它們都要為這種由機器混合著歐美傳統上流文化因素的新的服飾文化形態讓道。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時尚多元化:從粉碎國際時尚體系開始

王柯:您如何理解國際時尚體系?
肖文陵:國際時尚體系(Fashion System)是指基于國際市場,由時尚產品設計、生產到傳播、銷售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國際時尚體系的結構縱向分級,一如歐洲傳統的社會分層,分為上游和下游,上游是倫敦、巴黎、米蘭和紐約,即四大國際時尚之都,其下均為下游,時尚文化傳播的路徑自上而下,傳播的方式是模仿和拷貝,傳播的特點是周期性循環傳播。顯然,時尚體系所傳播的是歐美文化,并且上游將其不同時期的文化或風格,通過國際時尚體系,在世界范圍內呈周期性地循環傳播。而下游則模仿和拷貝他們的文化,甚至下游的服裝設計教育也是從時尚流行開始,國際時尚體系形式龐大、內容豐富、運營快速(按季推出新產品),要確保這個龐大的體系正常、持續運行,專業性至關重要,因此,細分機構、工種和人力資源即是一種有效方法,它有益于框定工作種類和內容,發揮人才所長,提高工作效率。服裝設計、服裝設計師就是在這次分工產生的,為了時尚產業發展后繼有人,服裝培訓機構和服裝學校隨之產生,成為國際時尚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柯:在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時尚體系中,它對服裝設計教育的本質影響是什么?
肖文陵:時尚的本質決定了上、下游的基本特征和關系,上游對下游的設計創新具有制約作用,其制約作用并非創新本身,而是傳播的話語。上游文化的持續傳播,使國際時尚文化產生了單一性和唯一性特點,并且上游文化在世界內形成了文化的壟斷和殖民。國際時尚體系不僅制約下游地區或國家的文化生產與傳播,并使其喪失話語權。從本質上講,國際時尚體系不僅是時尚產品生產與時尚文化傳播的體系,它更是上游攫取下游資源和資本的經濟體系。下游地區和國家要想獲得設計創新的自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時尚文化多元化,就必須從粉碎國際時尚體系開始。其實,粉碎國際時尚體系的言論和行為,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一直沒有停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意識形態的改變(平民化思潮)、地域性文化和亞文化的再度復興,尤其是非標準化生產方式的日益成熟等,致使國際時尚體系的級位日趨模糊,國際時尚之都趨于衰落。因此,基于標準化大批量機器生產方式而形成的現代意義的時尚、時尚體系,甚至時尚設計似乎已至盡頭,即使標準化大批量機器生產方式仍是主流,但我們已經邁入阿爾文·托夫勒在上個世紀所預言的那個新世界——“未來社會所提供給我們的,不是有限的標準化產品,而是過去任何社會所無法提供的非標準化產品及多樣性服務,我們邁向的新世界不是物質標準化的領域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這個新世界與過去有著本質區別的原因是基于信息技術而產生的非標準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以及消費與生產所建立的新關系——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而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正是解構過去、建立未來的新工具。
總而言之,基于標準化生產方式而產生的時尚、時尚體系以及時尚設計教育似乎走到了盡頭,而信息技術、非標準化生產方式漸已改變了人類的造物方式,于是從宏觀上講,裁撤服裝設計專業只是以上變化的感性應對。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7期)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