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9月21日
地點:沈陽遼寧大廈多功能廳
今天,2020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資文化遺產大會在此勝利召開。
第四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由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共沈陽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沈陽盛京滿繡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中國紡聯駐廣東潮州傳統工藝工作站、桐視界(遼寧)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大會議程豐滿,上午是主題大會;下午是專題論壇。晚間還有振興紡織非遺大家談的活動。
直播中
作為配套在沈陽故宮大政殿還組織了“承古融今——紡織非遺沈陽故宮展”,中國工業博物館精品展和遼寧大廈的非遺手作閃送,共得到了來自全國三十余家非遺文創企業、高等院校、傳承人的積極參與。參展作品涵蓋棉毛麻絲以及榮昌夏布、藍印花布、手織土布、宋錦、織錦、蜀錦、挑花、纏花、朝鮮族服飾、西南民族服裝、滿族刺繡、蒙古族刺繡、傳統蠟染、扎染等多種技藝門類,通過聚合全國紡織非遺創新產品,促進傳統文化交流,開拓產品創新思維。(可惜,阿春到會時間較晚,沒有來得及去拍攝報道。)
大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
上午的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主持
領導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鐘建波致辭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致辭
領導嘉賓合影留念
主旨報告
提振非遺消費 創享美好生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
報告中指出,紡織非遺事業作為我們行業發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今年形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紡織非遺人沒有退縮,而是勇于擔當,逆勢而上。在抗擊疫情中彰顯了他們的特殊貢獻,在扶貧攻堅中展現了他們堅守的斗志,在復工、復產、復試中彰顯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務實作為,在網絡平臺帶貨直播中呈現了他們的睿智身影。
當紡織非遺真正形成品牌,就會帶來市場認可度、美譽度,進而贏得消費者青睞。紡織非遺就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為人民帶來美好生活和使命追求。百姓日用即為道,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提振非遺消費,創享美好生活而努力。
主題演講
傳統文化與設計創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李薇
她從概念、實踐者、原創者、傳播者和原動力五個方面闡述了非遺、傳統、時尚的傳承與創新的 重要的內在的關系,同時匯報了自己走入田野的考察與研究以及國際交流的各種展覽、推廣介紹秀等大量工作。她強調尋求“個人胎記”,只有理解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后,才能給你更好的理解非遺外化的存在。
非遺傳承與扶貧攻堅
——國家級非遺項目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郝淑萍
非遺文創產業化路徑
——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會長、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委會、教授楊源
非遺既映證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和生產生活實踐,又以其精神與智慧的形態方式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也是中華民族身份和中國文化主權的有力象征。保護和利用好非遺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推動人類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這也是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共識。國家為此頒發一系列重大國策,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理解非遺的創新發展?她說: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發展,就必須做到:儀式扶持非遺傳承人,鼓勵堅持,傳承技藝;二是加強創新設計,開展商業運營,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形成創新設計產業化和良好的商業模式。
中國紡織非遺的國際傳播
——北京德怡華商貿有限公司設計師、創始人凱瑟琳.馮.瑞星博(德國)
下午的專題分享分為兩大專題
嘉賓主持:著名時尚藝術家、中國服裝設計師“金頂獎”獲得者、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劉薇
專題一:推廣大使共話紡織非遺發展之道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郭瑞萍
無招勝有招!達到目的,最完美的就是渾然天成。追求中國式的美感,言外之意,話外之音,委婉、隱約的表達,不要符號化的拼貼。所謂非遺,當年一定是時髦的,而當今就是要活化。注意在傳承與創新之間要做適當的平衡。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毅
張毅:20 15年起一直在做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過程中不斷深刻體會到,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極其重要。他提示,研究與調研要注意一些問題,非遺自身的發展與變化和創新;,分三種類型講解了什么才算是非遺,他強調要注意提高品牌后面的文化軟實力,同時為自己能參與今天這樣的變革發展而感覺到幸運。
杭州小巷三尋手織布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鄭芬蘭
鄭總講述了自己小巷三尋的創業經歷 一塊土布里的人文、鄉情,傳統的相關的各種美麗故事。她說:永遠只做生活中的日用品,不做博物館里的展覽品。還講了自己的近期通過社會合作讓一個民宿夢想正在實現紡織品與民宿結合。
開物成務文化 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王素娟
開物成務其實來自易經,通曉萬物才能結構再造,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非遺首先是個文化概念,創意的源泉就是淵遠的中華文化。以百鳥朝鳳里“小鳥”為例,闡述了自己商業運行的思路,協同創新,“開”的是我,“成”的也是我,我就是一個架橋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不斷地推廣!也需要學院的幫助,
專題二:名家學者共話旗袍文化振興之路
嘉賓主持: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王翀
王會長對于遼寧省的紡織非遺情況十分熟悉,不停提問啟發著嘉賓的發言與分享。還時不時地發表一些精彩的觀點。例如——
旗袍是袍不是褂,變與不變,有特殊的內在的要求,有的變了就不是袍了。旗袍太經典,所以創新有一定難度的。
沈陽故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理
李副院長如數家珍,從收藏的200多件旗袍開始講起,以大量的史料解釋了為什么把沈陽(盛京)定名為“旗袍故都”,很長見識。
大連工業大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曾慧
曾慧說自己也是滿族人,2000年開始滿族服飾的研究一路走來,感觸印象最深的是調研在新賓,一位79歲老人從箱子底拿出了一件旗袍……她講述了幾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如何讓傳統服飾文化能深扎百姓人心。同時也說明了院校目前的相關課程的設置。
內蒙古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會長 白晶瑩
非遺文化如何發展,我認為是 五句話:
一是穩妥,二是精準,三是包容,四是望遠,五是堅持再堅持.并講解了蒙袍與旗袍的基本區別。(很精彩!)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會長、“金頂獎”獲得者計文波
計文波從服裝設計師的角度如何看待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提出了我們究竟要的是什么結果?要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擔當民族責任!社會的推廣行為和商業行為一定要注意正確的結合點,參加了一天的會,受教啦,感觸很多。中國的品牌新的階段已經開始,要有跟你更多的大師和大使,作品,要高級,要內涵,要調性,應該要比祖先做得更好!給中國的設計師們多鼓鼓勁!這次大賽起步很好,但要研究旗袍的特有的屬性;最好要有標準。建議在旗袍文化里要更精準。
《2019/2020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發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作發布
合作簽約頒牌環節
1、中國紡聯非遺辦與武漢紡織大學簽約——推動紡織非遺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簽約代表人:中國紡聯非遺辦負責人陸茵和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武漢紡織大學)常務副主任趙金龍
2、中國紡聯非遺辦與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簽約中國紡聯非遺辦遼寧工作站、廣東工作站協議并頒發工作站牌匾
簽約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卜曉強
聯動倡議
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聯動協議
在走完大會全部流程后,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今年的紡織非遺大會選擇在沈陽召開?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負責人陸茵之前所說:是因為與沈陽旗袍節結了緣。
眾所周知,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是國內目前非遺大類中唯一由國家級行業組織舉辦的品牌大會和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成果交流的行業性最高平臺,受到國家文旅部、工信部等高度關注和支持;而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美譽,作為‘旗袍之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旗袍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使沈陽市已經為全國文化知名地標。
正是基于此,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大會與第二屆中國旗袍節的強強聯合具有深度合作的基礎,相互借勢進一步擴大各自的平臺與品牌影響力。同時也能實現紡織非遺的活化傳承,以及進一步疏通紡織非遺面臨渠道不暢的困難。
實際上,本次非遺大會在沈陽的召開,還有更深層次的作用,那就是在促進紡織非遺與旗袍產業有機鏈接同時,必將形成傳承發展濃厚氛圍,為此,紡織非遺無疑會借勢向遼寧乃至東北地區輻射和延展,讓紡織非遺成就人民美好生活發揮更大作用。
文章來源:杭州阿春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