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用不了三年,國棉三廠將讓千萬鄭州人驚掉下巴!

發布時間:2020-10-11  閱讀數:11117

國棉三廠作為國內僅存少有的成片區的蘇式建筑群,承擔著老城區居民對城市生活環境改善的需求,擔負著西郊老城區再次振興的任務,同時代表著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城市傳統文化面向未來的展示窗口。



FANGDONG | 房東俱樂會

撰文:麥子君   美編:小櫻   校對:塔夫


規劃大師劉易斯·芒福德說:“真正影響城市規劃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經濟的變革。”


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召開全國財經會議。在討論紡織工業的發展問題時,他說:“不是180萬錠,也不是250萬錠,而是300萬錠。”


同年,在全國人大第三屆會議上,周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指出:“將鄭州建設成為北方輕工業基地。”


從1953年到1958年,在鄭州西郊1萬畝荒地上,國家投資1.76億元,以一年一個廠的速度,一口氣建起了五個大型國營紡織廠。國棉一廠、三廠、四廠、五廠、六廠,像五個姐妹一樣,在棉紡路北側一字排開。


鄭州,作為“一五”期間六大棉紡基地之一,對國家輕工業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五大國棉廠的輝煌,就是鄭州發展榮光的見證。


2020年,為了留存城市記憶,記錄鄭州紡織業的發展,展示鄭州紡織工人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鄭州市中原區將在國棉三廠原址上,打造鄭州國棉三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改造項目。


1

昨天:一條棉紡路,半部鄭州史


在鄭州,很少有一條路像棉紡路這樣,承載了幾代人的光榮與夢想;也很少有一條路像棉紡路一樣,記錄了幾代人的回憶與幸福。


當年,600萬平方米西部紡織工業區比原有市區還大,鄭州成了全國聞名遐邇的紡織城。


- 1955年的鄭州 -

鄭州成為中國輕紡工業中部核心城市


- 1978年的鄭州 -

市政府遷入中原區,市政框架基本完成


- 1982年的鄭州 -


10萬紡織大軍前來支援建設,鄭州國棉廠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起來,創下了每家企業“每年為國家貢獻一個紡織廠”的驚人業績。


南來北往的建設者,融合出了這座城市的性格。


國棉廠的建設者不只是鄭州人,還有不遠千里前來援建的上海人、無錫人、常州人等,個個都是技術骨干,大家即是同事又是鄰里,南北交融之中,給忙碌又平淡的生活帶來不少樂趣和色彩。



這里和這里的人們,曾經是這座城市時尚的風向標!


紡織廠的職工們擁有現成的布料和資源,他們借助工作之外的時間,為自己量身定制各種時尚潮流服飾,引領著鄭州的時尚風向標。



那時年輕人上穿“的卡”上衣,下穿“毛的”褲子,被稱為“上的下的”。腳上再穿上7元6角5分錢買來的皮鞋,號稱“765皮鞋”。再騎一輛“永久”、“鳳凰”牌自行車,那種感覺比現在開奔馳寶馬還要好。



“西郊當年風光無限,消費水平最高,女孩子穿衣打扮最洋氣。棉紡廠流行啥,鄭州就流行啥!”



當年,從鄭州火車西站有專用線直接鋪設到廠里;鄭州最早開通的1路公交車,就是從二七廣場到國棉四廠方向,后來延伸到了六廠;鄭州人找對象也一度推崇“女找紡織廠,男找鐵路上”,誰能娶到紡織女工,倍兒有面子……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之后,形勢急轉直下,計劃經濟下的棉紡廠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


1998年,國棉二廠首先宣告破產。


1999年的某天早上,國棉五廠職工走到單位門口,卻發現廠門緊閉,門口貼通知表示即日起生產暫停,要求工人回家等候通知。


之后,鄭州的各棉紡廠先后被拍賣、收購和改組,昔日風光無限的工廠區,成了令人傷感的“下崗一條街”。


這條棉紡路,見證了五大國棉廠的榮辱興衰,也見證了多少家庭的愛恨離別,更見證了整個城市的工業化歷程。


一條棉紡路,鐫刻著一個時代的長度,凝結的是一枚時代的勛章。


2

今天:“拿著錢有啥用啊,家都沒有了!”


現在,走進國棉三廠廠區,老辦公樓破舊蕭條,昔日廠區車間里那機聲隆隆、工人在紡織機前日夜忙碌的景象,早已離這個城市遠去。辦公樓后面的那些大車間,已被拆除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聳的商品住宅樓。



只有大門兩旁“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標語,還清晰可見。


在棉紡路南側的國棉三廠家屬區,目前還留存著30余棟蘇式居民樓。這些蘇式風格的居民樓,樓體方正,沒有陽臺,斗篷式大屋頂,華美中又不失莊嚴肅穆。



但這些居民樓于1953年陸續開建,至今已有近70年歷史。60多年過去了,這些居民樓都面臨房屋陳舊,小區環境臟亂差的現狀。



走進鄭州國棉三廠社區:三五成群的老人悠閑地曬著太陽、街道兩旁的店鋪老板不緊不慢地張羅著生意、幾個老棋友又支起了棋攤,扎開了必要大戰三百回合的陣勢……與社區外急匆匆的行人、車輛,高聳的建筑物形成強烈反差,這里的時光好像慢了半拍。



與往日不同,國棉三廠社區的主街道上方及兩側掛滿了紅色的條幅,到處都張貼著《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政府房屋征收決定》的公告、房屋價值評估公示表及《關于征求意見過程中個別居民反映問題的答復》等文件。



每棟屬于待征收房屋的樓洞口,都張貼著《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政府房屋征收決定》的公告和房屋調查摸底分戶匯總表以及評估公示表。



除了一些在太陽下坐在一起發呆的老婆婆和幾個下棋的老爺子,人們聚在一起幾乎都在談論房屋征收的事情。



在這里住慣了的老居民雖然希望住上設施更完善的高樓大廈,卻又不忍舍棄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


我從幾個大嬸身邊走過的時候,正好聽見其中一個大嗓門的阿姨說:“拿著錢有啥用啊,家都沒有了!”旁邊的大嬸說:“那你還能不走嗎?”大嗓門大嬸說:“走是肯定走,只是心里不好受啊!這房子又小又破,賣也沒人要,我們肯定是要走的,就是心里不好受!”



先別酸。這其實就是代表了一部分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的棉一代、棉二代的心聲。


年輕的一代大多已搬離了這片破舊的社區,而留在這里的原著居民,鄰里之間已經超出了一般的鄰居關系,他們幾十年住在一起,年輕時在同一個工廠、車間工作,退休后彼此照應。


搬離此處,對于很多老人來說,都是一種情感上的割舍,無論是對房子還是對人情。


在三廠中心花園旁邊的一個公示欄旁,一對父子在認真細致地研究文件中的每一項條款,并根據房屋征收政策計算自己家里的兩三套房子能得到多少錢的賠償和安置費。



在綠花東街35號樓的樓洞口,另一對父子也在認真的核實房屋調查摸底分戶匯總表。從這些認真研究文件的父子的對話中可以得知,他們都是早已搬離了三廠社區,抽空前來了解房屋征收情況的棉三代。



而從每棟樓前張貼的房屋調查摸底分戶匯總表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每家都有2、3套房子,但這種“套”和我們現在大家意識中的幾室幾廳不同,每套房子其實就是一個房間,面積為二十六七平,三套下來總面積也不過七十多平。


居住在這里的老人說:“房子最緊缺時,一層住十幾戶,幾乎一個房間住一戶,哪有幾室幾廳的說法。”


如今,國棉三廠終于迎來了又一次歷史性的變革。



3

明天:城市復興、文化復興、生活復興


總書記談世界遺產:“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國棉三廠生活區——成片存在且保存完整的建國初期“仿蘇式”風格紅頂建筑群。



上世紀50年代,中蘇關系友好,建筑風格也都效仿蘇聯建筑風格。當時的鄭州,無論是工礦廠區,還是學校、醫院、行政區,大多采用了蘇聯建筑風格。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量老建筑退出歷史舞臺。而國棉三廠的蘇式建筑群,是目前國內保留較為完整的老建筑群,是鄭州棉紡織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成就了鄭州獨有的文化氣質。



在2011年鄭州市規劃局編寫的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中,三廠大門和辦公樓位列其中。


為了留存城市記憶,記錄鄭州紡織業的發展,展示鄭州紡織工人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鄭州市中原區將在國棉三廠原址上,打造鄭州國棉三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改造項目。


今年8月,國棉三廠特色歷史文化街綜合改造項目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啟動。


保留國棉三廠蘇式建筑群——是建筑的留存,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紅色坡屋頂和厚磚墻,三四層的小洋樓,整體呈“周邊式”布局。講究中軸對稱,主樓高聳峭立,回廊寬緩。這片由蘇聯專家設計的具有鮮明風格的蘇式建筑群,是當時鄭州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許多老鄭州人不可替代的記憶底色。



歷經60多年風雨洗禮,承載著幾代鄭州人的記憶。


國棉三廠生活區之于鄭州,就像老洋房之于上海、胡同之于北京、騎樓之于廣州。



《鄭州國棉三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改造項目》總投資預計137607.9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舊建筑改造、舊建筑拆除、改建商業工程、改建展館工程、市外景觀改造等計劃2021年12完工。


由于蘇式居民樓已列入《鄭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為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保護歷史建筑,擬對區域內居民進行動遷后保留蘇式建筑,對其進行保護性開發



改造后,整個項目或將以博物館+商業街區+步行街的形式展現出來。南側以步行游客為主,北側以周邊居民和自駕消費者為主。


鄭州市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是依托原國棉三廠辦公樓、車間等文物建筑進行建設,主要通過場景復原和情景再現的方式,使游客在了解、體驗工業時代獨特生產生活方式的過程中,體會鄭州產業工人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紡織博物館效果圖


博物館建筑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實際展陳面積9000多平方米。為做好陳展工作,正在面向社會征集藏品。博物館的基建工作計劃2021年可以完成,2022年面向公眾開放。


國棉三廠作為國內僅存少有的成片區的蘇式建筑群,承擔著老城區居民對城市生活環境改善的需求,擔負著西郊老城區再次振興的任務,同時代表著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城市傳統文化面向未來的展示窗口。


希望三棉能夠以此為契機,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有歷史價值和鄭州符號的復合功能社區。當然,回到俗套上,周邊社區和居民樓房價,想必也會在此基礎上上漲一個層次。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