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平穩,但遭遇高庫存威脅
8月22日,日播時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日播時尚,股票代碼:603196 )發布2017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日播時尚實現營業收入4.60億元,同比增長13.99%,實現凈利潤2524.06萬元,同比增長32.20%。
日播時尚表示,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增加主要原因是市場渠道規模穩健增長。2017年第一季度,日播時尚實現2.37億元,同比增長3.83%,營業利潤實現1570.32萬元,同比增長17.16%;2016年,日播時尚實現營收9.49億元,凈利潤7735.02萬元;2015年,實現營收8.98億元,凈利潤為7526.41萬元;2014年,實現營收9.11億元,凈利潤為8437.03萬元。日播時尚表示其盈利能力相對較強,近三年營業收入總體保持平穩。
值得注意的是,日播時尚在2014年末—2016年末三年間,存貨余額呈逐年上升態勢,2014年末、2015年末、2016年末存貨余額分別為2.29億元、2.56億元和2.59億元。
對于高庫存問題,日播時尚對外宣稱自2014年已經開始應用VMI供應模式,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供貨模式,提高其快速供貨能力,以控制庫存數量,但是翻閱其歷年財報,不難發現,日播時尚的庫存數量至少連續3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關店能解決質量問題?
日播時尚不僅備受高庫存問題困擾,產品頻出質量問題不禁讓業界扼腕嘆息,令同行警醒。據公開資料顯示,近三年來日播時尚因產品質量問題三次被行政處罰,多次被有關監管部門查處和通報曝光,13起產品抽檢不合格。
2010-201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服裝類零售總額由 5,874 億元增長到14,433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6.16%;增長率由 2011年的35.43%下降到2016年的7.04%。
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時期,目前服裝行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很多服裝企業積壓了較多的存貨,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同時開始關閉業績較差的店鋪。日播時尚在2017年上半年整體店鋪數量凈增加50家,2016年上半年整體店鋪數量是凈減少37家。
關掉盈利能力差競爭能力弱的店鋪沒錯,不過,不將產品品質放在首位,即使設計感夠足的原創作品也難長久滿足越發理性的消費者,長此以往,極有可能銷售不給力甚至逐漸被市場淘汰。
“broadcast:播”一直很給力
據中國服裝網了解,創始人都是設計師的日播時尚目前經營著“broadcast:播”、“PERSONAL POINT”和“CRZ”三個服裝品牌,其中“broadcast:播”品牌已有超過10年的運營歷史,成長為具有穩定消費群體、鮮明風格和良好銷售業績的女裝自主品牌,在國內女裝市場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
在2017年上半年,日播時尚主導品牌“broadcast:播”品牌實現營收達3.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4.13%;2016年“broadcast:播”品牌銷售收入實現7.51億元,略高于女裝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7.39億元;在2014年-2016年,主品牌“broadcast:播”占日播時尚主營業務收入達80.54%。
線下渠道收入更亮眼
為增強營銷網點覆蓋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影響力,從而增強盈利能力,日播時尚在2017年上半年整體店鋪數凈增加24家達910家。
目前,日播時尚線下營銷網絡已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截至2017年6月30日,其共設立910家銷售終端門店,采用直營、聯銷與經銷等銷售模式。今年上半年,日播時尚線下銷售渠道實現4.07億元的營收成績。
日播時尚表示將通過加快一二線城市直營店開店速度、提高對渠道終端的把控力、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獲得快速發展,在接下來的三年內,將新建直營店209家。
立志成多品牌時尚運營管理集團
為改善現有研發條件,引入高端設計人才創造條件,日播時尚構建研發中心和研發實驗室:獨立于各品牌事業部,主要為新工藝、新面料、新版型的創新研發,2017年上半年日播時尚在研發費用上同期對比增加了226.25萬元。
未來三年,日播時尚將加強設計研發投入,進一步推進品牌建設,遵循由“國際化、新生代、打破邊際”等關鍵詞組成的品牌發展。
日播時尚表示將繼續遵循“以設計創意為本”的經營理念,打造全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和全渠道零售網絡,形成以消費者價值體驗為核心的時尚產品服務體系,并成為在國內具有重要地位、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多品牌時尚運營管理集團。
原創也得質量過關
庫存是眾多服裝企業都在面臨的難題,日播時尚不僅被高庫存威脅,更在產品質量上曾讓人質疑。在2017年上半年,日播時尚為消庫存促消費,下調2017年春夏商品定價,其中連衣裙下調力度較大。
根據行業專家預測,2018年國內服裝零售額將達到2.1萬億元,相當于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服裝類零售總額1.56倍。女裝行業新一輪爭霸賽早已開場,日播時尚能否跨越庫存障礙,產品能否既原創又不再上質量黑榜,在營收和凈利潤上又將實現怎樣的收獲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