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當前國內外新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在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承辦的2020年嶺南學術論壇上,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從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出發,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產業創新高地的路徑和方略。
一、 改革、開放、創新,是新發展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的著力點
今年以來為應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發展形勢,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的核心就是改革、開放、創新。改革,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要通過不斷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提高效率和效益;開放,從經濟學的角度更多的是要推動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外循環的能力;創新,更多的是要擁抱數字經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我們要推動雙循環,就要從改革、開放、創新三大方面著力。
二、打造垂直型分工產業集群,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真正打通內循環
在雙循環背景下,我國正面臨著產業轉型、疫情、復雜的國際形勢三重疊加壓力,全球產業鏈正發生很大的變化,正在經歷從過去的水平式分工到垂直型產業鏈分工的轉變,產業生態也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極大的機遇。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的發展中要補齊產業鏈短板,提升產業鏈控制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效率,打造垂直型分工產業集群。另外,要促進創新資源、人才、資金、科技等要素的融通并形成關聯機制,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真正打通內循環。

三、五大建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產業創新高地
關于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產業創新高地,李志堅理事長提出了五大建議。
(一)構建創新引領的產業生態系統。一是發揮資源流通平臺的作用,包括證券交易所、技術交易所等各種要素交易平臺;二是發揮互聯互通的效應,比如早前廣東省就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一票制”的建議,要素流通效率將進一步提升;三是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平臺示范作用;四是發揮資金融通平臺作用;五是發揮優質生活圈建設平臺作用。核心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制造業,把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有機協同起來,補齊短板,提升產業集聚能力和水平。
(二)建設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創中心。全面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加大投入、大力攻關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如芯片、生物技術等領域。
(三)以新型基礎設施布局探索產業應用場景建設。利用新基建推動產業發展,把數據變成資產,把信息網、電網、路網、軌道交通相結合,還要推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發展,讓新基建成為一個戰略支撐平臺。
(四)區域協作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型空間格局。立足于各地的產業基礎和產業優勢,因地布局,揚長補短,按照“一核一帶一區”的區域發展大格局,共同打造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產業格局。
(五)營造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大政策精準支持力度,強化各類型、各層次人才支撐。
文章來源: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