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時代的一粒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2020年,黑天鵝不期而至,市場風云變幻,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每個人都經歷過恐懼、迷茫、無助、焦慮……對于身處其中的服裝企業來說,停工停產、閉門閉店,每一項都是打擊,脆弱者在其中掙扎,難逃悲劇收場。但也有企業,在經歷了短暫的沉淪后,快速調整方向,學會在塵埃中播種,雖然最后未必收獲豐碩的果實,卻讓自身擁有了更加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雖然這一年挑戰多過機遇,遺憾大于無畏,但我們想把脆弱留在昨天,去關注更多積極的信號。通過對2020年重點事件的復盤,我們總結出以下幾個增長領域。
2020年在疫情中開局,出于防控需要,工廠停工停產,商店閉門謝客,紡織服裝常規消費需求斷崖式下跌,但同期防疫物資的需求卻在激增。在政府的支持下,不少服裝企業在第一時間完成了生產線改造,跨界口罩、防護服業務,不僅為社會提供了亟需的防疫物資,也彌補了自身因為停工停產造成的經濟損失。
嘉麟杰是其中比較早完成生產線改造的一家紡織服裝企業。資料顯示,今年2月,嘉麟杰接到上海市相關部門要求生產疫情防控一次性隔離服的訂單,從而開啟了跨界之路。在訂單交付完成后,嘉麟杰子公司仍繼續生產并銷售隔離衣、醫用帽等相關防護物資,并將口罩、防護服業務發展至國外市場。受此影響,該公司股價在兩個月內水漲船高,每股價格從2元左右漲至5元左右。
和嘉麟杰情況類似的還有報喜鳥。據悉,報喜鳥控股子公司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初被上海市政府應急征用參與防疫物資的生產和銷售,寶鳥服飾收入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據三季度財報顯示,報喜鳥2020年1-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22.6億元,同比增長4.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1億元,同比增長47.38%。
與此同時,森馬服飾、美特斯邦威、喬治白、雅戈爾、紅豆股份、舒朗等公司也陸續宣布進軍口罩、防護服等業務。在服裝行業因線下銷售渠道受阻時,這些公司跨界口罩行業彌補了部分業績虧損;而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穩定時,他們又逐漸從口罩業務中抽身,將精力放在恢復主營業務運營上,從而較為平穩地度過了特殊時期。
今年9月,阿里巴巴宣布旗下全新的戰略平臺“犀牛制造”即將上線,劍指中國制造業縱深,要建造一個大數據制造業的王國。一時間,犀牛制造頻頻沖上熱搜引得坊間爭相討論。
在此之前,服裝行業已經試水智能制造多時,報喜鳥、酷特智能、日播智尚、廣東溢達、山東魯泰等大型紡織服裝企業走在了智能制造前端。此番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入局,為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打響了關鍵的一槍。
眾所周知,服裝行業“苦庫存久矣”,而犀牛智造工廠是阿里巴巴探索新制造打造出的一個樣板工廠,它率先從服裝產業切入新制造,實現“定制服裝批量化生產”。在需求端,打通淘寶天貓,為品牌商提供精準銷售預測,首次讓按需生產可規模化實施;在供給端,通過柔性制造系統,犀牛工廠可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犀牛工廠可讓中小服裝商家,預測銷售趨勢、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不用提前生產很多貨,解決困擾服裝行業已久的“庫存難”問題。
在過去的30年,中國制造完成了從0到1,而要完成從1到10,10到100,我們太需要新技術的加持。相信隨著阿里的入局,服裝智能制造將再掀波浪。
2020年的雙十一,與以往時候有些不一樣,不僅在時間上拉長了戰線,在各品類的銷售榜單上,也出現了很多成立僅四五年的新興品牌,其中,內衣品類的排名變化最為明顯——2019年,這一榜單的前三甲還是南極人、優衣庫、恒源祥這些擁有數十年知名度的傳統品牌,而今年的冠亞軍已經被Ubras、Bananain蕉內所占領。
事實上,這些新銳品牌的興起早在資本端就有跡可循。2019年10月,女性內衣品牌NEIWAI內外完成1.5億元C輪融資,投后估值超過10億;2020年8月,大罩杯內衣品牌“奶糖派”完成9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20年9月,女性內衣品牌Ubras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2020年11月,以無感標簽內衣起家的Bananain蕉內正式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25億元,成為國內近10年來估值最高的內衣公司;11月底,內衣新品牌“素肌良品”也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新舊品牌交替的背后,顯示出內衣市場仍舊擁有巨大的需求潛力,并且已顯露出全新的運作模式。不同于傳統企業量入為出的資金和產品運營方式,新品牌依靠資金流入帶來的規模效應,將互聯網的新打法帶入了傳統內衣生意。
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助推了這一輪的行業整合。在整個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消費者對于產品的綜合要求越來越高,對品牌、價格、材質以及產品調性等方面,都提出了越來越精細的要求。以舒適為核心理念的產品迅速崛起,看上去好像是產品形態的不斷更新迭代,背后則是以細分人群的需求為主導的產品理念所帶來的變化。
毋庸置疑,女性是新時代消費的引導性力量,但在此前的運動用品市場,女性的消費力未被很好的激發,無論是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運動品牌,還是安踏、李寧等國內運動品牌,其主要消費人群都劍指男性。
而在2020年,女性運動市場終于引起足夠重視。
首先是憑借瑜伽服打響市場的lululemon開始進駐中國,搶占女性運動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據lululemon公布的2020第三季度財報顯示,lululemon銷售額同比增長22%至1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僅為9.161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4%,為1.436億美元。其中,女裝業務貢獻的銷售額依然占大頭,該季度銷售增長了21.6%,為7.91億美元,占到總銷售額的70.8%。與此同時,lululemon以超過400億美元的市值成功突圍,成為2020年運動服飾領域最大的一匹黑馬,成功躋身為運動服飾全球市場第二,擠下阿迪達斯,僅次于耐克。
也許是從Lululemon獲得的成功中看到了女性運動市場的潛力,各大傳統運動品牌如 Nike、Adidas、Under Armour等也開始了一系列針對女子運動市場的布局,包括產品創新、線下零售體驗創新、線上整合傳播、線下體驗活動、數字化社區平臺等等,通過開設全新的女式專賣店,推出更多女性服飾品類等方式,爭取更大的女性運動市場份額。
資本方面,也開始傾向于一些以滿足女性運動需求為導向的品牌,如今年11月,MAIA ACTIVE瑪婭宣布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Particle Fever粒子狂熱也獲得億元C輪融資,這兩個品牌都是兼顧功能性和高顏值的新一代運動品牌,能夠滿足女性消費者對于舒適性、高顏值和多場景穿著的需求。
盡管漢服和Lolita裙、JK制服裙等二次元服飾在前幾年就可見熱度,但大家普遍認為屬于小眾群體的狂歡,難以破圈。然而,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二次元消費群體達到3.87億人,二次元服裝市場規模近170億。再加上十二光年、十三余、重回漢唐等漢服或二次元服飾品牌屢屢獲得資本青睞,銷售渠道也從線上開始走向線下,一個由小眾文化撐起的新市場正在被打開。
從新消費品品牌走紅的趨勢來說,小眾并不意味著沒有前景,更精準、更細分的賽道反而更能培育出有前景的品牌,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小眾還意味著高利潤,如果找到精準圈子并將之引爆,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十三余”的創始人小豆蔻兒最初就是在微博和B站分享穿著漢服的視頻,以此獲得了大量關注,吸引了漢服愛好者的跟隨。現在小豆蔻兒在B站、抖音、微博等幾大平臺的粉絲數累計已達800萬,淘寶店鋪粉絲為350萬,這個數據秒殺很多傳統服飾品牌。還有專注JK裙的“汝汝同學JK制服”,在線下店鋪內為JK制服愛好者們準備了教室等實用的拍照場景,成為備受追捧的網紅打卡地,也讓汝汝同學成功出圈。
當然,小眾文化自帶的高門檻、重原創、重IP等標簽也在形成新的桎梏,讓其線上線下的商業化之路都不那么好走。從目前來看,阻礙漢服和二次元服飾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標準化程度低。由于此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就是IP和獨家服裝形象,因此無論是制作方還是消費者,都更重視服裝IP的原創屬性,在制作過程中往往需要每款服裝單獨制版,調整生產線,往往一個批次僅可生產一款服裝,阻礙了該類服裝實現大規模重復生產。但如果能找到適合此類服飾的生產和運營方式,這個市場在用戶端仍存在較大的消費動力與消費能力。
近年來,可持續時尚已經成為全球服飾行業不容忽視的發展趨勢之一。時尚產業作為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各大品牌都翹首以盼加入環境保護的陣營之中,尋求發展和轉型。
目前,國際品牌如Nike、Adidas、ZARA、H&M、優衣庫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可持續計劃,國內則有一線女裝品牌歌力思聯合WWD,發布了可持續時尚宣言,每季服裝都會選用符合FSC 森林認證的日本三菱SOALON紗線制作面料。此外,許多年輕的品牌和設計師們,包括Richard Malone、Feng Chen Wang、Caroline Hu、上官喆、Neon Cloud Hat System、Rui 等,也都用各自的方式展示他們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最新理念與實踐。
其實,可持續時尚不是近期才出現的議題,只是長期以來,可持續時尚在執行上似乎進程緩慢且悄無聲息。時尚本就關乎欲望和精神消費,與提倡環保避免浪費的可持續概念,多少存在沖突。
而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讓人們更多地認識到人類的脆弱,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品牌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方面有更多的期望。消費者更愿意支持安全、舒適、環保的服飾產品,也愿意了解產品背后的故事,如產品是如何誕生的,產品的成分是什么等等,而這些觀念也將進一步刺激消費者,推動他們的購買行為。
當然,可持續時尚全球議題顯然是難以一步到位實現的,但從目前的行動力和科技力量的支持下,指日可待。讓可持續時尚成為新時髦,也是品牌們發展和突破的新方向。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徹底打亂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也把直播帶貨這一新型商業模式推上了風口浪尖。這場由平臺推動,薇婭、李佳琦為代表的頭部主播與各大品牌、小商戶、企業家等聯手創造的銷售神話,進一步引爆了直播購物的熱情。
疫情促進了直播的全面爆發,而今年的直播與往年也有很大不同。在以往,大眾對于直播的印象就是去庫存、拼低價,然而今年很多主播的直播間客單價都有所提升,其中不乏出現三位數甚至是四位數的情況,很多大牌商品也成為不少腰部和頭部主播的搶手貨。這不僅讓直播電商摘掉了“只拼低價”的帽子,同時也逐漸展現出直播電商的本質:直播電商的根本還是在于電商,而非直播。
對于服裝品牌來說,直播更加理性化正是入局的好時機。很多品牌不僅與頭部主播合作,也開始培育自己的直播團隊,其中不乏品牌高層親自上場賣貨。比如紅蜻蜓就以創始人帶貨直播、鞋文化博物館直播首秀、品牌明星助力公益等創新手段成為直播黑馬,在淘寶“3.8女王節”期間憑借31萬熱度榮登淘寶平臺服飾頻道實時排名第三。
相比網紅、明星直播帶貨,這種“總裁直播”更容易傳遞品牌的溫度、產品的情感,幫助商家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畢竟,沒有哪個主播會比自己家的高管、老板更了解自己的產品。
而從如今的直播現狀來看,辛巴、李佳琦、羅永浩等頭部主播相繼出現直播事故,也證明達人的紅利期正逐漸結束,每一個流量都變得難能可貴。主播后續想要發展,勢必要和“貨”深度掛鉤,只有和強大的工廠、有實力的供應商合作,才能增加粉絲的留存、粘性和復購率,而這正是以產品為王的服裝品牌的優勢所在。
今年5月,中國服裝協會校服產業研究中心發布了國內首份針對校服的產業白皮書,其中提到我國中小學在校生共計18926.5萬人,以每個學生一年四套,每套149.23元或每年661.97元計算,可知我國校服市場需求規模大約在1130億~1250億,可謂前景廣闊。
然而,與千億市場規模矛盾的是,我國95%的校服企業都是小微企業,市場分散、質量參差不齊、缺乏設計感、價格不透明等因素飽受詬病,由此催生了中國校服市場化、透明化變革。
伊頓紀德是行業和消費者公認的校服領軍品牌,服務國內 3400 所學校,但也僅占整體中小學校數量的1.3% 。可見,目前中國制式校服行業還屬于起步階段,市場還有巨大潛力,隨著 4 億中產階級家長審美品位的提高和二胎政策出臺,未來十年,區別于原有“面口袋”的新制式校服市場將有 20 倍以上的增長空間。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雖然校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細分領域,但還是需要在考慮利潤的同時,將自身產品質量做到上乘,畢竟,款式、科技感等都是錦上添花的點,而質量安全關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必然是學校和家長最為關注的要點。此外,校服消費場景特殊,相關的設計研發、倉儲物流、售后服務等都與其他服飾有極大差異,企業只有做好準備,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結語
以上,就是我們為你總結的八個增長領域。
有人說,2020年是一部魔幻大片,發生了太多大事:全球疫情、澳洲大火、美國大選、巨星隕落,非洲蝗災、日本奧運取消……
同時,也誕生了很多網絡熱詞:新冠,打工人、凡爾賽文學、慶渝年、社會性死亡、逗鵝冤、時間管理大師、后浪……
這一年,我們見證了太多。深處服裝行業的人們,一邊溫暖戰疫,一邊破局逆行,大部分人都很不容易,好在我們都熬了過來。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我們是戰友,團結一心,反應迅速,干脆利落地打贏了一場硬仗。
不負韶華、只爭朝夕,只有敢于逆流而上,才能勇立潮頭。感謝每一個你,在這一年里的堅守和付出。
2021年,加油吧,服裝人!
文章來源于CFW服裝經理人 ,作者石三金
只差一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