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商務廳、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廣東省發展現代輕工紡織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廣東省發展現代輕工紡織
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
(2021—2025 年)
1. 推動集群數字化賦能。打造集群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加強集群數字化服務載體建設。圍繞工業互聯網+協同制造,推動產業鏈數字化,不斷提升集群、產業鏈對人才、技術、金融、對外交流等數字化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 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生產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柔性化,推動經營管理數字化、集成化,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增強智能化用戶體驗設計,依托用戶大數據快速感知市場需求,改善產品供給。加速產品數字化賦能,研發生產智能化產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 推動制造供應鏈智能化、集約化。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制造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共享,加快感知技術在關鍵節點的應用,積極打造智慧物流,推動智能制造與智能物流的有效融合,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提高企業敏捷制造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商務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供給創新,改善供給結構
1. 以技術供給創新突破產業短板。突破一批紡織、家具智能生產裝備短板,加大一批紡織、塑料、化妝品、家具等輕量化、高性能、綠色環保、衛生防疫等新材料的研發力度,突破一批紡織、化妝品等行業節能減排、原材料提取合成等新工藝,建設一批紡織、化妝品等行業聯合技術創新載體,開展輕工紡織產業集群專利導航,支持開展輕工紡織關鍵核心技術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培育一批高技術專利,推廣一批新技術新工藝。(省科技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2. 以管理供給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廣“模式創新”,推進制造、創新、服務等資源共享、跨行業融合,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向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網絡新零售等服務型制造轉型。鼓勵企業產品“微創新”,增加綠色健康智能中高端產品供給。鼓勵企業“平戰”結合,應急產品和常態化產品生產供應平穩切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 以制度供給創新營造產業發展環境。建立健全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創新政策框架體系,加大集聚人才的政策力度。加快產業載體建設,拓展產業空間。加強環境倒逼的相關制度供給。創新產業安全監管模式,探索新模式新業態的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做好重點技術領域企業專利、商標、標準等公共服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質量建設,提升品牌質量
1. 推動產品質量升級。鼓勵采用或制定高于國際先進標準的企業標準,嬰童用品、文教體育用品等產品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導企業進行產品實物比對測試,實物質量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支持國際、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TC/SC)落戶廣東,建立完善國家及省級產業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加強企業質量精準化管理。推動企業完善計量檢測、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工程、服務等綜合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企業質量首負責任制,建設嬰童產品、特殊人群適用產品等重點產品質量安全等追溯體系,穩定國內原材料質量與供應。(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3. 推進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加快建設集群質量檢測服務平臺,發展第三方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服務,開展檢驗檢測機構間能力驗證,完善驗證結果通告及處理制度。推行產品認證,支持省內機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檢測認證機構或組織開展交流合作。加大洗護用品、化妝品、嬰童產品等重點產品質量控制、技術評價實驗室體系和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商務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4. 提高品牌競爭力。加強企業商標品牌培育,鼓勵中小企業培育和優化商標品牌。支持企業實施品牌多元化系列化發展戰略,建立品牌管理體系。大力發展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機構,打造一批企業品牌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開展區域品牌建設交流與水平評估工作,推廣實踐經驗、加大品牌宣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擴大開放合作水平
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積極引導優勢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加強國際先進技術、項目和人才引進力度。支持紡織、服裝、皮革、家具、化妝品、珠寶首飾等行業提升現有專業貿易商圈,充分利用有基礎的專業展會平臺,打造行業的全球研發設計中心、供應鏈服務中心、展覽中心和品牌營銷中心。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鼓勵骨干企業跨國布局產業鏈,建設棉花、羊毛、紙漿、制革、木材等境外原料基地,穩定原料供應。支持品牌優勢企業通過并購和股權資本合作等方式,提高目標市場屬地銷售品牌和市場渠道開拓能力。支持輕工紡織外貿企業轉型,積極開拓國內消費市場。(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一)數字化賦能工程
1. 集群數字化。試點家具、服裝等集群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協作進行網上定制、小批量多訂單規模化生產。鼓勵平臺、服務商、專家、人才、金融等數字化轉型集群公共服務,“微服務”促進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 企業數字化。支持塑料制品、皮革、造紙、日化等行業企業生產設備智能化改造,支持服裝、家具、家紡、化妝品等行業應用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柔性化改造生產線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開展核心業務上云上平臺、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支持運用虛擬仿真、三維測量、3D可視化等技術形成家居企業戶型產品方案、服裝企業人體和服裝號型標準、鞋履企業腳型等大數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 供應鏈數字化。支持建設供應鏈協同信息化平臺,引導生產端優化生產資源配置,支持建立供應鏈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拓展質量管理、追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功能,提供一體化服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創新提升工程
1. 技術創新。突破數控節能高速紡織、染整、吊掛柔性流水線、數碼印花、家具柔性生產等智能裝備,突破紡織功能化高性能纖維和高檔面料、化妝品新型聚合物等新型材料關鍵技術,加大造紙、塑料、皮革、陶瓷、日化、家具等行業產品附加值高、輕量化、高性能、綠色安全新材料的研發力度。突破紡織中水回用處理及廢棄物高值化回收、化妝品活性成分提取合成等新工藝。創建紡織服裝用新材料等公共實驗室。支持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特色小鎮、白云美灣等集聚創新要素,高標準建設綠色功能日化產品、鞋履產業智能化等創新中心。培育功能性高性能纖維、高性能塑料新材料、新一代制漿、造紙纖維原料高效利用、玩具智能化等高價值專利,加強知識產權儲備和運營。(省科技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2. 企業管理創新。積極培育共享制造平臺、共享工廠,推進制造、創新、服務等資源共享,鼓勵工藝美術與家具、家電、鐘表、紡織服裝等融合跨界發展。推動家紡、皮革、家具、陶瓷、娛樂用品等行業商業模式創新,向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網絡新零售等服務型制造轉型。關注不同人群和場景,研發生產老年人及孕嬰童等適用的功能性產品、綠色健康智能的中高端產品,鼓勵企業“平戰”結合,積極參與對接應急物資生產保供體系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3. 制度創新。加快工業園區改造,推動產業集聚。加大制革、印染、造紙、電鍍、陶瓷、日用玻璃等行業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改造力度,完善廢舊纖維、廢棄紡織品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一批綠色轉型升級試點示范項目。創新化妝品安全監管模式,建立化妝品安全共建共享共治格局,探索化妝品特殊功效品種以及定制管理經營模式的規范化管理。開展重點技術領域專利導航,建立細分領域專利數據庫,優先審查關鍵技術發明專利,支持企業開展專利海外布局和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推動發展優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團體、企業標準,完善標準化體系。辦好“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及輕工紡織相關行業專項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要素布局工程
1. 企業帶動。在皮具、家具、造紙及紙制品、工藝美術、玩具、樂器、日化產品等行業骨干企業聚集地,以骨干企業轉型升級加速產業集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 項目引領。支持紡織服裝、家具、造紙及紙制品、陶瓷、珠寶首飾等行業重大投資項目建設,整合提升現有印染、造紙、制革、電鍍等關鍵環節項目,推動項目落戶地產業集群升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3. 要素驅動。發展技術研發、創意設計、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檢測認證、貿易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改造珠三角現有工業園區和村鎮工業集聚地,發揮廣州、深圳“雙核驅動”帶動作用,鞏固珠三角輕工紡織先進制造業基地地位。發揮汕頭、湛江兩大省域副中心作用,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輕工紡織新增長極。(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自然資源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反哺惠民。以轉移工業園、專業園為載體,鼓勵粵東西北山區承接輕工紡織產業轉移項目,主動對接上游產業鏈。支持工藝美術、陶瓷、服裝等有一定基礎、用工較多的產業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三品提升工程
1. 增加健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產品供給。適應健康化需求,開發健康舒適、綠色安全、易護理的功能性面料及服裝服飾、孕嬰童及老年服裝服飾、智能化日用輔助產品、養老照護產品、健康文教體育用品等。適應智能化需求,加快智能紡織品、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的研發和市場推廣,快速推出各類智能產品。適應個性化需求,推動工藝美術大師、工藝美術企業與輕工紡織企業對接,開展工藝美術大師進企業活動。適應時尚化需求,利用現有各類展會平臺,緊跟流行趨勢,加強服裝、家紡、皮具制鞋、眼鏡、鐘表等行業時尚創意設計。定期編制發布廣東消費品供給指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 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鼓勵國內外權威認證機構開展自愿性認證,建立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標準體系,為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優質團體標準。支持在重點產業集群建立國家級和省級計量、標準、檢測、認證專業機構。鼓勵社會組織、專業技術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建立集產業協同研發設計、質量管理、標準研制和知識產權運用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省市場監管局牽頭)
3. 提升品牌競爭力。建立和完善品牌服務體系,開展品牌培育工作,加強重點商標保護。鼓勵企業以參股、并購等多種形式與國際設計機構、品牌運營機構、國際品牌企業合作,提升品牌國際化水平。鼓勵打造區域品牌,加強行業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管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骨干企業培育工程
1. 培育優質平臺型企業。依托現有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機構,完善一批技術創新、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產學研合作、檢測認證、信息檢索與咨詢、展銷及物流、質量品牌等公共服務平臺,運用信息化手段,探索異地服務資源共享。(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等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兼并重組,通過橫向聯合、縱向整合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輕工紡織企業集團。(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 支持成長型企業。鼓勵中小企業專注于特定細分產品市場、技術領域和客戶需求,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生產工藝水平,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完善及落實在用地、用電、融資、吸引外資、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推動簡政放權,完善信用體系,建立健全重點行業專利快速審查、確權和維權機制,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優化公平、公正、公開的政策服務環境。鼓勵本科高校、職業院校開設現代輕工紡織產業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組織骨干企業與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對接,產學研合作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依托“數字政府”平臺,完善“粵商通”服務功能,推行“一站式”服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然資源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稅務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統籌引導省市現有財政資金支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集群及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專業孵化器和投資平臺支持輕工紡織企業創業創新發展,推動金融支持企業并購、重組、業務分拆,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掛牌上市,切實提升金融服務集群建設能力。支持重點產業集群及村鎮工業集聚區改造升級,加強對工業用地的取得、建設、轉租管理,對重點項目在立項、規劃報建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地方金融監管局、自然資源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支持行業協會廣泛開展企業調查、運行監測、行業研究等工作,組織開展品牌評價、品牌宣傳、人才培訓等活動。鼓勵行業組織深入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質量認證、貿易摩擦應對、展覽展示、新聞宣傳等服務工作。推動行業組織研究制定地方標準、團體標準,鼓勵依托標準組織開展輕工紡織行業的升級和創新消費品評價宣傳推廣工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民政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