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發布截至4月底第一季財數據顯示,INDITEX集團第一財季錄得凈虧損4.09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為凈利潤7.34億歐元。
公司表示,新冠疫情對其業務造成巨大沖擊,導致其銷售額大幅下降。本季度銷售總額為33.03億歐元,較去年同期的59.27億歐元下降44.27%。
另外INDITEX集團在第一財季中表示,計劃永久關閉旗下1000至1200家門店,相當于其全球門店總數的13%至16%。

2011年起,ZARA全球銷量一路絕塵領先H&M、優衣庫、GAP,曲線在2014-2015年開始,差距越來越大,可以說是無疑的勝者組。
而勝者組ZARA在今年春季總銷量“轉頹”,同時母公司年報顯示2020年2-4月對比去年銷量銳減44.7%,共計33億300萬歐元,從外界來看確實無比擔憂:ZARA是不是要完?
那么實際上的情況,是怎么樣呢?我們具體來看看。
根據專業分析家指出,這次關店只不過是INDITEX“計劃之中,而且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 轉型才是背后的邏輯 ·
2012年,ZARA首涉電商,對比其他牌子,起步不能算快。

而正是這次對于電商業務的初步涉足,讓INDITEX徹底改觀了之前貫徹線下經營的想法,開始進行“線下門店與數碼業務的完全統合”。
實際上,雖然由于新冠疫情影響,2-4月的年報銷售數據確實難看,但是通過分析就可以看出,僅線上銷售數據而言,ZARA的線上營收額同期還上漲了23%,共計39億歐元。
所以,最近盛傳的“ZARA藥丸”的說法,其實并不是那么的準確。

反觀還有報道說“快時尚年輕人已經看不上了”的說法,怕不是沒看到鬼滅之刃與GAP、優衣庫的聯名,Jil Sander與優衣庫的聯名賣到多好?
那么回到主題,ZARA在這幾年,究竟做了些什么改變?
· 改良線上購物網站設計邏輯 ·
在6年前,ZARA就開始重新梳理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包括針對線上網站的一系列改良。
從設計語言上來說,以日本ZARA官網舉例,可以說設計的非常簡潔:橫滾對應了男士、女士、兒童和家庭四個大類,直截了當非常清晰。

豎滾則是在這幾個大類中進行產品細分,第一屏固定為當季活動促銷信息。

首頁既保持了時尚大氣,又非常簡潔直觀,對比一些購物網站,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UI設計。
在選購衣物界面,也很直觀,左邊是產品模特大圖,右邊對應幾個SIZE,打折價格單獨用紅色標出一目了然,下方配有在線咨詢按鈕。

整個網站實際操作起來能夠感受到整體UI邏輯順暢,顯然是下了不少功夫。
· 線下門店整合提升效率 ·
在整合完線上業務之后,ZARA對線下門店也進行了重新梳理和規劃。

從字面上看,宣布關門的1200家門店分下去數目落到ZARA頭上有接近300家,1200家的總數對于INDITEX來說也是歷年的3倍,但是實際上,大多數的門店關閉,是因為順應網絡化而進行的策略。
據統計,從2019年1月開始,INDITEX在全球新開出370家門店,同時也有355家門店進行了整合閉店,2021年只不過是把這個數字進一步增加罷了。

而實際整合的原因,在于加強旗艦店在某一領域中的影響,比如位于西班牙比爾博市的ZARA門店,就是將周邊四個小型店鋪關閉,并且統一成大型旗艦店的策略導向。
據西班牙ZARA地區營銷負責人所說,在經過整合之后,這個旗艦店的營收水準還超越了4家店鋪的總合營收,同時還削減了約20%的成本。
當然,字面上確實是關了3家店就是了。

2019年,在不斷關店的同時,INDITEX對應的營收反而在逐漸提高,整體營收增加了283億歐元,而ZARA經INDITEX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將家居品牌門店“ZARA HOME”與服飾進行統一,不僅成功的進行了資源整合,并逐漸與長久不變的線下店為主體的營銷方式揮手告別。

同時,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得到控制,ZARA在國內的經營逐漸也在恢復正常,據官方消息提示,目前中國、韓國、日本等地區的營業額已經逐漸恢復到了往年的同期水平。
改變模式,謀求線上與線下的聯動,INDITEX提出的“門店與數碼完全統合”策略將在2020年末及2021年初全面鋪開,屆時將提供訂單次日達等更方便的業務提供給客戶。
這才是“關店1200家”背后的真實。
滾滾向前的車輪,也帶走了物以稀為貴的ZARA“黃金時代”。2016年前后,ZARA在內地擴張步伐緩慢,而后頻繁關店, 這背后的牽制因素有三:

第一,優衣庫來搶食、UR平價替代,ZARA下沉不足。
優衣庫高歌猛進,去年底內地門店已超700家,遠超ZARA;而本土快時尚UR目前在國內擁有近300家門店,同樣覆蓋一線城市核心商圈,且尺碼、用料等更符合中國消費者。
一二線競爭遇阻,下沉亦不足。ZARA2015年透露有意進軍低線城市,但目前149家門店中,一二線以下城市的占比不到三成。

第二,存量時代黃金鋪位少,ZARA選址難。
據贏商大數據,2017年,一、二線城市新增購物中心(商業建筑面積≥3萬平米)增速分別為15%、23%,到2018年已跌至12%、17%。
第三,電商迅猛,ZARA線上動作慢。
ZARA中國電商之路始于2012年,自建在線商店,提供“上門退貨”等服務。
可當時正值淘寶、京東平臺爆發,國內消費者網購的主流渠道不是品牌官網。兩年后,ZARA才選擇與天貓合作,意在觸達實體門店覆蓋不到的低線市場。
一步慢、步步慢。曾以門店為最佳武器的ZARA,在中國逐漸失勢。而類似的收縮擴張步伐、關店劇情,同樣在全球上演。
2017年底,據彭博社報道,INDITEX已與買家簽署售出西班牙和葡萄牙16家門店的回租協議。次年9月,ZARA紐約首家旗艦店提前關門。關店不止,ZARA全球開店步伐亦明顯放緩。
顯然,ZARA以門店打江山、守江山的時代遠去了。隨之而來的業績增長乏力。自2017年以來,INDITEX集團亞洲業務增速放緩,與其全球增速趨同。
ZARA依靠門店實現規?;鲩L的神話不再奏效,門店數量增長與營收增長正相關性正在減弱。因為在足夠大的門店基數上,無法沖刺前行,ZARA就像個戴著鐐銬跳舞的大象。

另一方面,與日俱增的門店數量及大額的租賃費用是制約INDITEX集團業績增長的第二風險因素。數據顯示,門店租金構成了INDITEX集團總營業費用的25%-27%左右。

從根本上說,尋找新門店干的是個投資生意。如何選址,如何談租,如何裝修、如何引流……在正式賺錢之前,與門店有關的每項活動都需要砸錢。一旦低效門店越來越多,勢必虧損加大,最終拖累集團利潤。

2018年,INDITEX集團經營租賃費用高達23.9億歐元,約180億元。順風順水的年代,這看起來不是什么嚇人數字。
但當遭遇疫情超級黑天鵝,ZARA再也無法承受門店高昂的固定成本之重。截至今年4月,其出現歷史上首次虧損,虧損額超過4.0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2.72億元)。
無奈之下,INDITEX集團計劃永久關閉旗下1200家店,約占目前總數量的16%。其明確指出,不是所有門店都關閉,而是那些“小型門市,以及商圈重疊而不能獲利的商店”。
行舟45載,ZARA服飾帝國終于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清楚的明白:既無法確保門店數量的增加會帶來總利潤提升,也無法保證門店這種增長節奏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門店不再是紅利,曾經登上快時尚神壇的ZARA,也荒神了。它需要新的出口,新的業績增長曲線。
疫情陰霾之下,INDITEX集團為數不多的亮點是線上賣貨,年化增加50%,特別是4月單月的增長率高達95%。
但在中國,這個有全世界最普及的電商文化的地方,ZARA在網店運營上被隔壁優衣庫狂甩幾條街。而在“潮流時髦”這一標簽上,其同樣拗不過柳井正。
那么,曾經令無數國人迷戀的ZARA,將GAP家SPA模式玩嗨的ZARA,把流行穿在身上的ZARA,還能靠什么翻盤呢?這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關于ZARA,你有什么意見?我們評論區見。

文章來源:咫尺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