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

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將蓬勃發展,非接觸經濟將全面提速,紡織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趨勢顯現,整個紡織行業都將會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和打造“智慧”工廠步伐。特別是受疫情影響,“綠色、健康、環保、抗菌”成為當今消費發展的主題,產業用紡織品的需求量也將不斷加大。未來,紡織行業如何進一步攻關核心技術,不斷加強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以及建立自己的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顯得尤為迫切。
今年兩會正逢“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這一特殊節點舉行的兩會,承載了更多的意義和期待。圍繞智能制造、區域合作、產業用紡織品以及高端設備制造等熱點話題,此次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黨委書記陳麗芬帶來了四個提案、十三條建議。

提案一
進一步加大智能制造政策支持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口紅利消失,制造業成本上升,國家近年來發布了多項政策支持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疫情期間,一些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憑借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工廠、網絡運維平臺等優勢,率先實現了復工復產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充分體現了智能制造不僅可以增強全社會抵御突發事件的韌性,也為市場主體平穩運轉、產業鏈供應鏈保持穩定發揮了堅實的保障作用。盡管目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制造業企業對智能制造仍持觀望態度,對智能制造帶來的產能過剩,成本過高等問題產生擔憂;對智能制造的不全面認識,造成企業只更新設備而忽視對生產工藝的優化和對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或升級,生產和管理達不到同步智能化的問題尤為突出。
為進一步發展智能制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設立國家智能制造專項資金,支持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培育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二、制定智能制造推行規劃,集聚融合各類創新先進技術資源要素,推動我國傳統制造業整體提質增效。
三、發揮政府引導和協會平臺作用,推動共享式制造模式,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提升智能制造國際競爭力。

提案二
加快構筑和提升“瀾湄”區域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
紡織產業作為“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先行示范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大有可為。當前新冠疫情給境外投資帶來新的變量,需要統籌考慮配合國家戰略進行產業境外重點區域布局、擴大紡織品服裝統一市場以及維護企業境外投資安全等,更高質量推動紡織業對外投資合作。其中,湄公河五國不僅是符合紡織產業深化貿易投資合作的重點區域,且已具備較好的合作基礎。
為進一步加快構筑提升“瀾湄”區域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提出以下建議:
一、將紡織業產能合作納入“瀾湄”產能合作的優先推進領域,做好區域內紡織產業鏈合作的頂層設計;
二、出臺綜合政策,支持企業在“瀾湄”區域進行以我為主的跨國產業鏈供應鏈建設;
三、在援外項目中適當增加“瀾湄”區域的紡織類項目;
四、支持行業協會做好“瀾湄”紡織產業合作的民間交流和提供相關服務。

提案三
進一步打造產業用紡織品國際競爭新優勢
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鏈長、多學科交叉,科技創新是產業國際競爭的決定因素,標準、認證是行業拓展全球市場的重要抓手。我國已經在高性能纖維、特殊成型技術、功能性整理方面積累了較強的技術、人才優勢,但是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在產業用紡織品的高端領域還具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未來重點突破,打造我國產業長板,確保我國紡織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
為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升產業用紡織品在行業分類中的地位
二、成立全國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三、成立產業用紡織品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提案四
加快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全球制造業競爭的焦點和我國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而高端裝備自主可控既是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必要條件。借助全球霸權的地位,西方國家利用政治方式介入和干預市場,不斷以高端裝備和核心技術阻擊和遏制中國重要產業的發展和崛起。因此,對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給予政策鼓勵,推進制造業高端化,已刻不容緩。
為鼓勵紡織及其他行業圍繞產業結構高端化、裝備技術智能化,全面推動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在十四五期間趕上甚至趕超發達國家先進水平,早日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下建議:
一、繼續扶持民營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成果轉化;
二、加大政策性引導,鼓勵企業聚焦強基礎補短板,解決 “卡脖子”問題;
三、設立高端裝備制造專項扶持基金,解決成本制約問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