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做了什么
一
圍繞市場主體的急需制定和實施宏觀政策,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在“六穩”工作基礎上,明確提出“六?!比蝿眨貏e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以保促穩、穩中求進。
立足國情實際,既及時果斷又保持定力,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學把握規模性政策的平衡點。
注重用改革和創新辦法,助企紓困和激發活力并舉,幫助受沖擊最直接且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難關。
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降費,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
創新宏觀政策實施方式,對新增2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建立直達機制,省級財政加大資金下沉力度,共同為市縣基層落實惠企利民政策及時補充財力。
支持銀行定向增加貸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50%以上,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
對大企業復工復產加強“點對點”服務。
經過艱苦努力,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經濟恢復好于預期,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3%,宏觀調控積累了新的經驗,以合理代價取得較大成效。
二
打好三大攻堅戰,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較大幅度增加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對工作難度大的貧困縣和貧困村掛牌督戰,精準落實各項幫扶措施。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幫助返鄉貧困勞動力再就業,努力穩住務工收入。
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加強易返貧致貧人口監測和幫扶。年初剩余的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繼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長江、黃河、海岸帶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深入實施,生態建設得到加強。
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時處置一批重大金融風險隱患。
三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出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社會事業等領域改革。
共建“一帶一路”穩步推進。
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
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署。
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保持增長。
四
大力促進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疤靻栆惶枴薄ⅰ版隙鹞逄枴?、“奮斗者”號等突破性成果不斷涌現。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廣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相關舉措。
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十四五”需要做什么
一
著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促進增長潛力充分發揮。
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物價水平保持總體平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二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三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破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四
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
五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全面完善產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
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一流營商環境。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六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
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今年做什么
一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繼續放寬市場準入,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v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用改革辦法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推進能源、交通、電信等基礎性行業改革,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收費水平。允許所有制造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清理用電不合理加價,繼續推動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中小企業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
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各類市場主體都是國家現代化的建設者,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弘揚企業家精神。國家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要依法規范發展。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二
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完善科技項目和創新基地布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深入謀劃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改革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式,推廣“揭榜掛帥”等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帶動作用。促進科技開放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完善創業投資監管體制和發展政策,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發展。
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重要任務。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作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加大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力度,豐富應用場景。統籌新興產業布局。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
三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
緊緊圍繞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進消費與投資有效結合,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圖源:中國政府網)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