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yè)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yè)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yè)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穿漢服登記結婚?你懂漢服嗎!

發(fā)布時間:2021-03-07  閱讀數:7689

穿漢服登記結婚?你懂漢服嗎!


圖片

多些知識和常識,少些情緒和執(zhí)念

作者:易之
來源: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


這兩天,漢服上了好幾次熱搜。

先是有無錫網友稱用漢服登記結婚照被拒絕,隨即引發(fā)熱議;隨后民政局回應,此前沒有先例,還需要研究,又引發(fā)一波討論;再之后,西安民政局表示,允許穿漢服登記結婚,這不影響領證但需慎重考慮,又被頂上一波熱搜。

圖片
▲西安民政局回應(圖/網絡)

很明顯,能來來回回上熱搜的核心元素就是“漢服”。如果是JK服、lolita服、哥特服,相信網友的姿勢會統一一點:什么奇裝異服啊,還想登記結婚?

漢服不一樣,它包裹著意識形態(tài)、民族情感等多重命題,對它,各方都得小心翼翼。


?01?
漢服歧視?

登記結婚被拒,還被工作人員說是“戲服”,這讓那位無錫網友十分不滿。相信這句略含諷刺的話,也是讓不少漢服愛好者不能容忍的冒犯。

但不妨先淡定,與其說這是對漢服的“歧視”,不如說這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邏輯。

結婚證,就是經由國家確認的一種契約憑證。西安民政局的回復說得很值得琢磨:結婚證以后可能會用于各種部門使用,還需要新人考慮清楚。

婚姻已經構成了買房、落戶、借貸、報稅乃至拆遷補償等等社會行為的基礎和依據。可以想見,五花八門、奇形怪狀的結婚照,必然會給各類管理部門造成不小的核實壓力,相對統一的格式,自然也是它們的共同訴求。

圖片
▲網友評論(圖/網絡)

那么問題來了,結婚證能不能包容各色審美取向?其實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婚姻登記工作規(guī)范》規(guī)定“兩寸近期雙方免冠照片”,可見這就是底線要求。

國家證書,如果能夠尊重個人意愿,在婚姻這種私密的個體事務上,讓渡一些選擇權利,肯定能博得民間一片喝彩。

當然,這種選擇權利應該是有邊界的,也應該是平等的:比如違背公序良俗的當然不行;除了漢服,其他有特色的服飾也當然可以被接納。

在行政管理的框架下去看待漢服,其實能看到漢服比較本質的一面:在和“民族”“文明”等宏大詞匯勾連之前,這終究是一種審美趣味。


?02?
何為漢服?

不過,具體到無錫這位新人所穿的漢服,放到漢服圈里大概能炸出一大波討論。

圖片
▲無錫一對新人的漢服結婚照(圖/網絡)

從新聞圖片可以看出,男女新人都是圓領服裝。圓領是不是傳統漢服,在漢服圈能掰扯半天。孔子糾結的判定夷夏之防的“左衽”“右衽”問題,在圓領服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圓領很有可能是受古代胡人裝束影響才出現的。

而這對新人衣服上醒目地畫著一條龍,這究竟是哪朝哪代的結婚禮服,其實也很讓人迷茫。工作人員說像“戲服”,也不能全怪他們。
?
追求漢家衣冠的純度,其實跟探索宇宙的盡頭一樣,幾乎是個無解的過程。沈括《夢溪筆談》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這個結論就讓漢服這個概念有點尷尬了。

圖片
▲五代《文苑圖》中的文人身著圓領服裝(圖/網絡)

漢服和胡服“你裹著我、我裹著你”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哪怕是被民間歷史學愛好者看作是漢家衣冠重振的明代,其實也做不到純粹。比如蒙古人愛穿的質孫服,在明代就被繼承了下來,大受帝王推崇,成了貴族的時尚款式。

質孫服,該不該算漢服?

而漢服,完全可能有國外的衍生版本。

2019年,一男子身著疑似和服的衣服在武漢大學賞櫻,與保安發(fā)生肢體沖突。后來男子說自己穿的是唐裝,不是和服。


圖片
▲男子身著疑似和服的衣服在武漢大學賞櫻,與保安發(fā)生肢體沖突(圖/網絡)

這事當時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大波討論。且不說這是不是唐裝,即便是和服,在日語中也有個對應詞匯是“吳服”,從這個詞就能看出來源頭是哪了。

很多傳統,其實在集體記憶里也淡化了,一轉頭才發(fā)現,原來這也是曾經的自己。

那么漢服概念的邊界,到底該在哪?

“漢服”這個說法是很古老的,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竹簡就有:“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不過這個漢服是個跟楚服相對的概念,和今天所說的廣義漢服不是一回事。今天我們也不能說屈原穿的不是漢服吧。

被如此高頻率使用的漢服,其實更像是個當代創(chuàng)造的概念,用來寄托一種民族特征的想象。

但較起真來,就能感受到什么叫“五千年的風和雨”,服飾當中歷史沿革、水乳交融、彼此吸收,簡直如“一團亂麻”,不是簡單幾句話說清楚的,也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定義出一個“漢服”的。否則,沈從文先生也不會花那么大精力來寫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了。

對待漢服,其實應該多些知識和常識,而非情緒和執(zhí)念。


?03?
不要讓漢服那么沉重

無錫那對新人發(fā)朋友圈發(fā)泄不滿,說這是“漢族人著漢家衣裳”,其實不必如此沉重;至于他們衣服符不符合漢服的形制,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都可以輕松點來看待。

古代服裝,終究是和古代社會現實適配的。從形制到顏色,也是有禮樂等級來規(guī)制的。今天再來較真,社會現實都變了,其實很容易不著邊際,最后滑向虛無。

今天有很多漢服愛好者,劃出一個又一個小圈子,不厭其煩地給種種市面上的漢服糾錯,指出種種錯誤。當然,這是愛好,可以尊重。

但對于普通人來說,漢服在現代社會更可能存在下去的方式,是變成一種審美風格,一種讓人一望即知的復古風,而不是吹毛求疵的“正確”。

一本正經地糾錯,追求純粹的復古,很累,在社會早已滄海桑田的情況下,其實也已經不可能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歷史會被遺忘,這個世界會考據的,不是只有貼吧、知乎、微信群,要知道,全國開設歷史系的院校有近250所。

同時,指望漢服來承載一些宏大的民族、文化、歷史議題,可能都有點超載了。中華文明的包容與廣博,實在沒必要自我設限,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反復糾纏、爭吵不休、上綱上線,最后變得戾氣橫生、無謂對立。

廣袖長袍被看作漢服,那旗袍、馬褂、中山裝,又如何不可以是一種民族象征物?文明的發(fā)展,從來都是包容性與吸附性的。指望通過衣服這種具體的意象,寄托一種窄化的文明想象,很容易舉動皆錯、四處掉坑。

圖片
▲身穿馬褂的魯迅(圖/網絡)

對漢服,我們不必太敏感,也不要讓它太沉重,輕松點,漢服可以在今天找到它的位置。

據估算,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人,產業(yè)總規(guī)模約為10.9億元。這已經是很好的勢頭了,漢服在消費社會也能活得好好的。

不過最后仍要多說一句。唐朝皇甫湜的《東晉元魏正閏論》有一句話:“所以為中國者,禮義也;所謂夷狄者,無禮義也。豈系于地哉?”

其實最后一句改改也能通:“所以為中國者,禮義也;所謂夷狄者,無禮義也。豈系于衣哉?”幾千年文明涵養(yǎng)出的中國人,禮義這種精神與價值取向,才應該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標記物。

至于衣服,就讓它回歸本位吧,有很多東西,它也是承載不起的。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冰川思想庫】原創(chuàng)內容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