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裙子原型試樣的效果
把縫制好的裙子原型圍穿在人體或人臺上,再分別對齊前后中心線、側縫線、腰圍線、臀圍線,并分別用大頭針固定。后中心臀圍線以上的開口部分也用大頭針別住。
因為裙子原型腰圍與臀圍之間的“差”在制作時,已分別在前后片側縫的腰口中劈去了1/3的余量,所以,與上衣原型相比,裙子原型腰部的余量會少一些。但是,因為人體中前后體型的差異,反映在人體前后腰部的余量也會有所不同。
(1)、正面和側面:從正面和側面觀察試樣的效果,因人體前腹部較為扁平,因而靠近前腹部的余量較少,前片腰部的余量多靠近兩側面。
(2)、后面和側面:再從后面和側面觀察,因后腰與臀部和側腰與臀部的起伏較為均勻,因而后腰的余量分布也較為均勻。
二、裙子原型余量的修正
與人體上半身不同,下半身的人體曲線相對柔和一些,特別是前腹部的曲線。因此,在下裝的裙子中作腰部的余量折疊時,應該分兩個部位,而不是在一個部位將余量強行折疊掉。
(1)前腰余量折疊:因前腹部較為扁平,要盡量往兩側把裙子原型制圖時剩下的2/3臀腰差的余量,分兩處折疊掉。折疊的長度在腰長線的1/2處,因為前腹部的凸點正是在腰長線的1/2處。
(2)后腰余量折疊:后片余量折疊時,可以同上衣原型一樣在一處折疊余量。但是,當腰部的余量較多時,省尖處會容易鼓起,因此,最好也分兩處折疊,而且,余量折疊的位置要在后腰中均勻地定出,折疊的長度也可長一些,這是因為后臀部的凸點較前腹部靠下(接近臀圍線)。因此,后腰余量折疊的長度可在腰長的3/4左右。
三、裙子原型中“省”縫的形成原理
把試樣中已折疊掉腰部余量的裙子原型重新展開,然后,用線條把余量折疊時的針跡連線起來構成腰省。
1.裙子原型前腰省的制圖
(1)前腰前省位:先把前片裙腰分兩等份,再從中點往前中心一側以1/3的前臀腰差定出第一個省位。然后,再從腰省寬的中點向下畫垂線,取腰省長9cm,如圖畫出前腰前省。
(2)前腰側省位:先在前腰線上取前腰前省與側腰點的中點,再與前腰的前省尖與側縫線的中點連線,取前側腰省長8cm,如圖畫出前腰側省。
2.裙子原型后腰省的制圖
后腰省位可以較均勻地定出,但由于后中縫要開口并裝拉鏈,所以,后腰的后省也可適當往側縫靠一點,這里距后腰中點7. 5cm定出。然后,再從腰省寬的中點向下畫腰口線的垂線,取腰省長11cm,如圖畫出后腰后省。后腰側省參考前腰側省的方法畫出。
修正后如圖:
四、裙子原型的成衣效果
在下面圖中是已作完了前后腰省后的裙子原型的成衣效果,它已經是一條具有了適度松量的最基本的裙子造型。而在裙子原型的基礎上,再依據各種結構變化的原理,作出各種省位、結構線的分割及展開等的變化,就可以快捷地制作出各種結構變化的裙子造型了。
這樣,我們手中的三種原型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從而已經具備了靈活供我們制版的基礎構型。于是我們終于可以開始學習服裝最奇妙的變化了。
這三種原型一定要畫好裁剪好。最好大家按照1:5的比例用普通白紙做一些小原型作為之后課程的道具,這樣理解起來會相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