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1924年揚聲器技術的發明,作為人類進入“有聲時代”的標志,并由此揭開了全球音響行業的序幕,那么這個行業迄今已經發展了近百年的時間。
得益于音頻技術的進步和各地消費者購買力的上升,全球音響行業正在經歷快速增長,在技術更新、設計審美、使用場景等方面都在不斷顛覆人們的想象。
據咨詢與情報公司 Arizton 的數據顯示:全球專業音響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20億美元,在未來五年將以約3%的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增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涌現了無數品牌,有的來來去去,各領風騷數十年;有的經久不衰,甚至屹立百年不倒。來自丹麥的 Bang & Olufsen便是屬于后者。
Bang & Olufsen 誕生于1925年,幾乎與揚聲器同期問世,可以說是親歷了音響市場的興衰與變遷。頭頂“丹麥皇室御用”、“全球頂級視聽品牌”等諸多頗有分量的頭銜,Bang & Olufsen 在全球“音響發燒友”中積累了一批堅實擁躉。
剛剛過去的11月17日,Bang & Olufsen 迎來了品牌誕生95周年紀念。當天,Bang & Olufsen 特別發布95周年生日款 Golden Collection。 確切說,這個系列是對于品牌經典作品的全新演繹:組成該系列的九件產品均為品牌成立至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通過新的顏色和材質,呈現煥然一新的形象。
上圖: Golden Collection 中的 Beosound Balance 和 Beoplay H95
長青——這是創造者對于品牌的終極目標與追求,走過95年的 Bang & Olufsen 無疑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示范。品牌如何在綿延百年的歷史中歷久彌新?透過 Bang & Olufsen 的發展歷程,我們或許可以把答案歸結為: 打造可持續的設計力與品牌力!
從丹麥 Struer 農場掀起一場“聲音革命”
Peter Bang和 Svend Olufsen都是丹麥的電氣工程師,兩人因對無線電的興趣結緣。1925 年,取自兩人姓氏的 Bang & Olufsen 在鄰近丹麥西部小鎮斯特魯爾創立。常說“每一個偉大的品牌背后都有一個樸素的工作室”,Bang & Olufsen 的事業正是從家中農場的閣樓起步,在這里他們開始少量生產收音機。
上圖: Svend Olufsen(左)和 Peter Bang (右)
工程師出身的兩位創始人,自然將目光聚焦在技術的研發上。1926年,Bang & Olufsen 首款產品“Eliminator”問世,為當時市面上大多數依靠電池供電的收音機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讓收音機可以無需電池,直接插入墻上電源。
上圖:Bang & Olufsen 首款量產產品“Eliminator”
事實上,讓 Bang & Olufsen 在丹麥家喻戶曉的,正是技術上的創新。1929年,丹麥影院打算把“默片”換成有聲電影,而在此之前的一年 Bang & Olufsen 已經開始生產影院揚聲器。迪士尼首部米老鼠電影在丹麥放映時,Bang & Olufsen 的揚聲器讓本地的電影觀眾第一次聆聽到了聲音的魅力。
也是在1929年,Bang & Olufsen 帶來了另一項技術革新——第一款量產收音機“Five-Lamper”推出,它發出的聲音比之前任何收音機都更逼真。隨著 Bang & Olufsen 收音機和揚聲器逐一問世,其產品成為了高級音響設備的典范。
高級音響市場,如何讓設計真正可持續?
全球專業音響市場的迭代與更新令人應接不暇。對于這個市場的任何玩家來說,極致的產品才是他們立于不敗之力的核心資產。
作為一家主打高級音響類產品的公司,Bang & Olufsen 憑借技術上的創新,迅速在市場上占得了先機。但真正讓它從丹麥走向全球、并收獲無數贊譽的,是它對于產品“可持續設計力”的打磨。
以1929年的首款量產收音機“Five-Lamper”為例,它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技術革新上——創造了具有更高音質的收音機,更重要的是,在外觀的設計上,它被放置于采用鑲嵌楓木的胡桃木機柜中,與當時的家具風格完美融合。雖然如今包括音響、揚聲器在內的音頻系統與家居的聯系非常緊密,但 Bang & Olufsen 在那個時代的嘗試無疑是超前的。
上圖:Bang & Olufsen 首款量產收音機“Five-Lamper”
多年來,Bang & Olufsen 品牌已經多元化,提供的產品范圍更廣,但它生產的所有產品仍堅持這個看似簡單的原理: 將工藝、設計與最新技術相結合,而這正是 Bang & Olufsen 區別于其他視聽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在今天的專業音響市場,如果說音質對于音樂發燒友來說是必選項,那么產品的顏值則是加分項。如果查看電商平臺上用戶對于 Bang & Olufsen 產品的購買評論,幾乎無一例外地對其產品的高顏值贊賞有加。
產品在市場上對于用戶的持續吸引,證明了品牌設計方法的真正可持續性:
- 去繁從簡、以滿足基本功能為目標
實際上,Bang & Olufsen的設計理念深受德國包豪斯主義的影響,特別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產品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包豪斯主義注重理性、簡潔、內斂,強調功能性,受此影響,Bang & Olufsen 奠定了自己的設計原則:以滿足基本功能為目標,去繁從簡。
比如,1934年推出的 Hyperbo,它線條簡潔,整合收音機、留聲機、揚聲器于一體;1938年推出的 Beolit 39 收音機,其流線型的設計靈感,源于汽車的流線型元素與摩天大樓美學的結合。
上圖:Beolit 39 收音機
通過最新發布的 Golden Collection也可以一窺 Bang & Olufsen 的標志性設計風格:強調 “工藝、審美、人性化”,像設計一件藝術品般打磨每件產品。
比如,Bang & Olufsen 經典之作 Beoplay A9 四代,是一件以家具理念設計的無線揚聲器,既可以融入各式家居風格,也可以單獨擺放。在 Golden Collection 中,它的外觀維持了一貫的“圓的美學”,但采用了金色鋁制外環、橡木支架和沙色織物外罩。
上圖:Beoplay A9 四代 Golden Collection
除了 Beoplay A9 四代,Golden Collection 還集合了品牌旗艦級產品,包括有源揚聲器 Beolab 90 和 Beolab 50、頭戴式耳機 Beoplay H95 等九件經典作品,每一件都代表了 Bang & Olufsen 對于工藝與審美、技術與設計結合的追求。
上圖:Beovision Harmony,采用金色鋁制音響中心、與之配套的落地支架及用鋁和淺橡木飾面手工打造的揚聲器罩面。此外,可搭配一個金色鋁制的Beoremote One 遙控器。
上圖:Beolab 90,采用金色鋁制外框、暖調沙色織物及手工制作的淺橡木。擁有18個定制揚聲器單元,聲束方向控制技術呈現震撼劇院級音效。
上圖:Beolab 50,與 Beolab 90 同樣采用金色鋁制表面及淺橡木薄板,呈現優雅造型。可調節的聲學透鏡,為您和家人定制美妙音效。
上圖:Beoplay A9 四代,采用金色鋁制外環、淺橡木支架及Kvadrat沙色織物外罩。1500W的強勁功率搭載自適應空間補償技術,仿佛一件典雅的家具單品,帶來美輪美奐的音樂體驗。
上圖:Beosound Balance,由陽極氧化鋁、白色針織面料及 Bang & Olufsen 首次采用的優雅的卡拉拉大理石底座制作而成。其主動空間補償技術,讓揚聲器無論擺放在何處,音樂都優雅動聽。
上圖:Beosound 2,采用金色雙重陽極氧化鋁制機身,由 Bang & Olufsen 位于丹麥斯特魯爾的五號工廠制作而成。獨特的圓錐形造型和強大的360度環繞立體聲,讓音樂更美妙。
上圖:Beoplay H95,95周年的旗艦級頭戴式耳機 Beoplay H95 采用沙色羊羔皮耳墊和金色鋁制用戶界面,呈現典雅高級質感。強大的降噪技術搭配不同皮質,帶你靜入佳境。
上圖:Beosound A1 二代,采用珠光噴砂金色鋁制格柵、專屬皮繩刻有 Bang & Olufsen 標識。True 360 全向聲音技術,IP67 認證防塵防水性能,戶外縱享好音質。
上圖:Beoplay E8 三代,配備沙色皮質無線充電盒,金色鋁制細節部件更顯優雅。經過專業調音,打造層次豐富的聆聽體驗。
滑動查看Golden Collection 全系列產品 →
與外部設計師合作,吸收流動的新思維
20世紀50、60年代,Bang & Olufsen 加快了作品產出的速度,開始迎來新的高光時刻。這是因為這一時期,Bang & Olufsen 確立了“技術與設計并行”的基調,并開始了與外部設計師的合作模式。
從60年代起,Bang & Olufsen 與 Jacob Jensen 和 David Lewis 等著名設計師建立長期合作,共同創造了行業中最具革命性和國際知名度的作品。
與丹麥工業設計師 Jacob Jensen 的合作始于1964年,這段關系持續了27年,也促成了 Bang & Olufsen 部分最具代表性產品的問世,包括 Beosystem 1200 、Beogram 4000等。 Jacob Jensen 共為 Bang & Olufsen 設計了234款作品,奠定了當代 Bang & Olufsen 的設計美學調性。
上圖: Jacob Jensen
就在與 Jacob Jensen 開始合作的一年后,Bang & Olufsen 也與英國工業設計師 David Lewis 達成了合作,這一關系一直持續到后者于2011年去世。 1980年,David Lewis 被任命為 Bang & Olufsen 首席設計師,他與 Jacob Jensen 都是 Bang & Olufsen 最高產的設計師之一。
上圖: David Lewis
與外部設計師合作的模式,能夠讓品牌與設計師雙方受益,將重點更多聚焦于“設計”這件事本身。對于設計師來說,合作的關系讓他們可以專注于產品的設計,而不會受到公司其它策略的影響與限制,外部設計師往往能擁有更加新鮮的視角的和流動的思維;對于品牌來說,上述優勢為實現最終目標——產出好的作品,奠定了基礎。
深耕小眾,與用戶真誠溝通
1968年,Bang & Olufsen 打出了營銷標語: “專門獻給那些關注設計和品質更甚于價格的人士。” (For those who consider design and quality before price.)
如今看來,它可能不是最具創意的一句營銷口號,但是卻精準概括了 Bang & Olufsen一直以來深耕小眾的市場定位。
作為高端視聽品牌,Bang & Olufsen 本身瞄準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消費能力的高端群體。其中,對于那些追求設計的高端客戶來說,Bang & Olufsen 是他們青睞的選擇,而這部分群體注定是小眾的。
值得探討的是 Bang & Olufsen 多年來與其受眾的溝通方式,如何在情感上與消費者連接,并讓他們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溢價?
“真誠的交流”是 Bang & Olufsen 與用戶建立信任的重要準則。如果你訪問 Bang & Olufsen 官網,在首頁會看到名為“Stories(故事)”的版塊,在這里你不會只看到一段關于“品牌故事”的簡介,而是從設計、工藝、傳統、音效等維度,分享與產品相關的背后故事,這些“故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持續更新。此外,這里還發布設計師的專訪、品牌最新的聯名動態等。
這樣的溝通方式也反映在品牌的社交媒體上,Bang & Olufsen 以冷靜的文字講述品牌發布了什么新品、新增哪些功能。
與華麗的營銷話術相比,這樣的溝通顯然更直接、真誠、透明。通過對產品事實簡潔的描述,向用戶解釋新品或新功能,Bang & Olufsen 希望讓用戶知道,品牌做了哪些實實在在的事。
結語
每一個延續百年的品牌背后,值得我們不斷挖掘的,是它如何經年累月鑄就自己的品牌資產,以及以何種方式傳播品牌的內涵。
“尋求突破與創新”—— 1925年,Peter Bang 和Svend Olufsen在斯特魯爾的小閣樓里生產收音機時,就已經奠定了品牌未來的愿景和使命。對于 Bang & Olufsen 來說,這一使命一直未變。因為,雖然時光荏苒、技術更新、代際更迭,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極致追求從未發生根本改變。
丨圖片來源:Bang & Olufsen、品牌官網、維基百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時尚領域商業與財經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