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無忌(ID:caijwj),作者:高山,原文標題:《棉花的歷史:全球資本主義的殖民與奴役》。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Sun gonna set here under the mountain。Sun gonna set here under the mountain……”
烈日當空,蒼穹之下是一望無際的棉花田,低頭采摘棉花的黑人奴隸在唱著一首簡單的歌謠。
突然,一個黑人奴隸因為忍受不了長期在烈日下的辛苦勞作而暈倒在地,一旁的白人奴隸主冷漠地對另一個黑人奴隸說,“往他身上澆點水。”而實際上,這個昏倒的黑人奴隸已經死了。
這是電影《為奴十二年》中的一個經典片段,其背景是美國臭名昭著的奴隸制,也是斯文·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所撰寫的事實:
“在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種植煙草已經不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原來從事這項工作的黑奴被送到了南方各州,使那里的美洲棉花種植者得到了更多的人手,能夠更加活躍地開展業務。事實上,到1830年,全美國足有100萬人種植棉花,即每13人中就有1人,其中大多數是奴隸。”
在《棉花帝國》這本書里,斯文·貝克特講述了一個由歐洲主導的棉花帝國興衰的故事,也展現了“關于全球資本主義及現代世界的締造和重塑的變遷過程”,同時作者也提醒讀者“棉花帝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奴隸和種植園主、商人和政治家、農民和商人、工人與工廠主不斷進行全球斗爭的場所。”
01
大西洋彼岸的暴力
棉籽上的茸毛從其表皮上開始慢慢生長,最終填滿棉鈴的內部,等到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白色纖維,而人們通常稱呼它為“棉花”。
古代的棉花種植起源于南亞、中美洲和東非地區,但彼時的棉花,無論是從種植、紡織,還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絕的環境中進行的,并沒有產生跨區域的影響力。很難想象,歐洲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棉花的,直到12世紀、或者14世紀,種棉技術才開始傳入歐洲。
而棉花開始成為“全球商品”,起源于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跨大西洋貿易網絡的建立,并隨之帶來的戰爭資本主義。1497年,達·伽馬開辟了從歐洲繞好望角抵達印度的海上航線,棉紡織業技術低下的歐洲人第一次看到了印度紡織工人手中的棉織品,從此棉花的“命運”被改變了,并被迫卷入到全球資本主義之中。
《棉花帝國》就是描述了小小的棉花如何演變成全球資本主義,并將這種演變分成了三個階段,即戰爭資本主義時代、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和全球資本主義的下一個階段。
貝克特接受過專業的歷史訓練,他原籍德國,在漢堡大學度過了自己的本科時光。20世紀80年代,貝克特去了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攻讀美國史,博士論文研究的是“19世紀紐約市金融資本發展史”。
畢業之后,貝克特前往哈佛大學任教,在資本主義史和全球史兩個領域都有不錯的學術成果,而《棉花帝國》是其在這兩個領域研究的完美結合之作。
緣何會從小小的棉花撰寫出一部全球史,貝克特曾談及創作之源,“數百本書都論述了英格蘭或上海的棉花工廠、密西西比的棉花種植園、利物浦的棉花商人等主題。我想反思的是,如果我們把它們都關聯起來,這些故事分別會發生什么變化,以及這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它們所組成的系統,也就是全球資本主義。
一旦這些聯系清晰起來,相當明顯的是,棉花的歷史,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歷史,不只是技術創新的歷史,或者說是市場無形的手的歷史。恰恰相反,它是一部脅迫、暴力、掠奪和奴役的歷史。”
當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大陸時,他們一方面用暴力搶占印第安人的土地,掠奪美洲的黃金與白銀,然后用這些搶奪來的財富去亞洲換取棉紡織品。此后,這些歐洲殖民者開始通過種植園經濟來榨取美洲的價值,當歐洲市場對原棉的需求越來越高的時候,美洲種植園,尤其是美國南方的種植園開始種植棉花。
棉花的引進種植將奴隸制推升到了一個高層,因為棉花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歐洲人開始將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販賣給美國的種植園主們,“美國國內的奴隸貿易將約100萬奴隸強制遷徙到了美國深南部(Deep South),大部分都去種植棉花”。
棉花為美國的種植園主創造了巨額財富,卻給黑奴帶來了暴力與苦難:“黑奴被視為主人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買賣;黑奴必須完全服從主人,沒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被白人打罵也不能反抗……”而這些黑奴采摘的原棉再運往歐洲進行紡織加工,一張由資本主義編制的全球貿易網絡由此產生,即“非洲提供了勞動力、美國出產原棉、歐洲(以英國為主)進行棉紡織加工”。
02
工業時代額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一書中明確指出,全球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和“正當競爭”無關,而是充滿了赤裸裸的國家掠奪、壓榨和偷竊。
“這種高度侵略性、外向型的資本主義積累的效果是,歐洲人能夠支配這些數百年歷史的棉花世界,并將它們整合到一個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單一帝國之中,隨后創造了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全球經濟。”
進入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方的種植園主們依然滿足于向歐洲出口棉花、再從歐洲購買工業品的經濟模式,據統計,當時美國的棉花產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南方就是重要的生產基地,這些原棉不僅美國的北方工業區需要,而且還大量出口,供給歐洲各國,譬如英國,所需棉花的80%以上都是來自美國南方。
“對勞動者的全面控制是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在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園取得了第一個巨大的成功,”貝克特認為“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上升是建立在棉花的基礎上,也是建立在奴隸制的脊背上的。”
但是,美國北方的工業資本家和南方的奴隸主產生了分歧,政治訴求不可調和的結果就是在1861年4月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美國內戰一度讓原棉價格飛漲,引起歐洲人的極大恐慌。
與此同時,一個資本主義新階段——“工業資本主義”(industrial capitalism)——在18世紀80年代的英國悄然興起,然后在19世紀初擴展到歐洲大陸和美國。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蒸汽機等一系列技術革新讓英國人意識到,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顯著提高利潤,技術進步因而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一個標志性特征。
貝克特指出,現當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主要指的是工業資本主義,但是戰爭資本主義的影響與作用仍不容忽視。
前者的主要特點是以工廠和機械為代表,使用簽訂契約、領取薪水的自由勞工作為勞動力;后者的主要特點是依靠土地和勞動密集型的農業,使用奴隸或者人身依附較強的農民作為勞動力,地點不是在工廠而是在田間地頭。兩者關系十分密切,戰爭資本主義使得國家吸收整合了大量的資金和土地,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美國內戰暴露了棉花帝國與生俱來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大宗投資的失敗迫使棉花資本家從其他地方尋求廉價的棉花,從而引發了對世界范圍內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和市場的又一次重組,第三個‘棉花帝國’的世界網絡和與之相伴的全球資本主義應運而生。”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王希在給《棉花帝國》的序言中指出,從美國內戰結束到20世紀中葉,棉花帝國完成另外一次重建和轉型,“棉花經濟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競爭。”
因此,美國內戰結束之后,資本家與國家再度聯手重建全球棉花生產網絡,這一次,他們不再訴諸奴隸制,而是通過建立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例如信貸、土地的私有產權以及合同法,來改造全球農村,動員農村人口放棄家庭和社區生產,進入工廠,為全球市場進行生產。
03
棉花帝國的下一站
一個等級分明的“棉花帝國”就此建立起來,在棉花經濟的全球分工中,北大西洋國家掌握著最核心的技術和最多的利潤,全球南方國家則在提供原材料的同時成為前者的消費市場。
但是,北大西洋國家在棉花帝國中的優勢地位逐漸消失。在20世紀,全球南方扭轉了局面,見證了世界棉花工業的回歸。
在貝克特看來,這是因為資本家對強大國家的依賴有其反噬作用——它一方面促成了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在全球農村動員了勞動力,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資本家,因為國家一旦讓控制和動員勞動力的問題變成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工人同樣可以利用參與政治的機會來改善自己的工作條件和工資。“亞洲資本主義者和國家構建的民族主義者正在萌芽,他們學習歐洲人的領土滲透和對勞動力的掌握,并將這些技巧應用在他們自己后殖民地時代的,并且最終甚至運用于后資本主義的腹地。”
中國就是一個奮起直追的故事中的主角之一,雖然棉花工業化進入中國的時間比美國、日本、印度或巴西要晚,但是這并不是說中國缺乏棉花制造經驗、難以獲得原棉、缺乏市場或者技術等。
《后漢書·西南夷傳》就記載,東漢時在永昌郡(今云南西部)“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幾乎與此同時,中國新疆地區最晚在東漢時期,也已經通過絲綢之路引種了草棉,織出的棉布被稱為“白疊布”。
在那之后,中國一直都是棉花的主產區之一。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長年都是世界上棉產量最高的國家。現在中國的棉花生產主要分布于華北地區和新疆地區,又以新疆種植棉花的條件最為優越。在中國人改良棉花品種的時候,BCI還沒有出現。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最新數據顯示,作為世界最大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我國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約185萬噸。
今天,中國的工廠擁有全球近一半的紗錠和織機,消耗世界原棉產量的43%(整個亞洲消耗82.2%)。棉花種植和紗線、棉布生產已經完全轉移到了亞洲,亞洲國家重新界定了棉花帝國的中心和邊緣。
殖民者與奴隸制的“棉花帝國”已經成為歷史,但并不會被遺忘,“棉花帝國”的下一站也必將充滿希望,今天的全球化最重要的精神是合作共贏。
正如貝克特在《棉花帝國》的最后一頁中寫的那樣,“今天人們預計到2050年棉花產量將再增加到3倍或4倍。我們應該對人類以更加富有成效的方式組織我們的勞動力的能力抱有希望,希望我們前所未有對自然的支配能力也將使我們有智慧、能力和力量來創造一個滿足全世界人民需要的社會,創造一個不僅富有成效而且公正的棉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