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這里是S.
前幾天,“名門痞女”,京圈名媛洪晃的一條長微博刷屏了。她以一個時尚界老炮的身份,向我們展示了HM抵制事件背后的殘酷真相,引發全網廣泛討論。
HM事件反映了中國在時尚行業的劣勢,我們是時尚最大的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生產國,但是我們卻沒有什么時尚話語權,一說大牌,在大家嘴邊都是國外的品牌。奢侈品占據中國,國外時尚雜志占據中國,中國的時尚輿論被西方牢牢控制,本土品牌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被不斷擠壓。
即便是新疆棉這么大的事情發生,中國的時尚媒體也集體失聲。通過這件事,我們應當明白,奪回中國人的時尚話語權,創造我們自己的時尚語境,迫在眉睫了。
的確,HM事件之后,中國人民群情激憤,抵制這些外國品牌,紛紛表態要支持本土品牌。
可是,正如假裝上次所說,愛國之心雖強,愛美之心也難以抑制。事實就是,中國時尚產業落后,國產品牌在品牌力、產品設計等各個方面,都落后于國外品牌。
也不用多說,看看平時身邊人買什么穿什么就一清二楚。
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大家紛紛抬高國產品牌,可以理解,但有多少人真心認可,又有多少人會掏出真金白銀購買,得打上一個問號。
支持國產品牌,如果讓大家有“退而求其次”的感覺,那這股熱潮,大抵持續不了多久,最后只會讓這些品牌更加肆無忌憚。中國是最大的時尚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我們所謂的生產,是接單做代加工,處于服裝產業鏈利潤的最底層,品牌方拿走一半的利潤,掌握加工廠的生存命脈。即便江浙和廣東的服裝工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本質上也只是輸送廉價勞動力,沒有自己的時尚產業。
為什么會這樣?中國這么多潮人,卻沒有真正的中國時尚。時尚話語權由誰掌握?官方組織機構、奢侈品牌、時尚雜志、時裝周、設計師。這些人一起制定規則、販賣時尚、占領衣柜、占據頭腦、收獲利益。但以上所有機構組織,幾乎都被西方占領。官方組織類似潘通BCI之類不必說,沒有,也沒想過要建立,更不在意如何建立。奢侈品牌更不必說,中國品牌想都不要想。連一個靠設計出圈的大牌都很難誕生,奢侈品最需要的品牌故事也很難講得好。中國人都覺得買貴了血虧,怎么能沖出國門賣出溢價成為奢侈品?
但做品牌需要時尚產業支撐,而這也正是中國時尚所欠缺的,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品牌方最需要的傳播支撐——時尚雜志,中國很多,但本土的少得可憐,也可以說是沒有。
五大時尚雜志,VOGUE、ELLE、嘉人Marie Claire、時尚芭莎、時尚COSMOPOLITAN,其中二本是純正西方血統,還有三本也摻雜著西方的基因。宇宙第一大刊《VOGUE》來自美國康泰納仕集團,《ELLE》來自美國赫斯特集團。《嘉人Marie Claire》是本土雜志《嘉人》和法國樺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團《marie claire》版權合作,說白了,借了個黃種人的殼,是本香蕉雜志。《時尚芭莎》也差不多,和美國赫斯特出版集團《Harper's BAZAAR》版權合作,是個混血兒。《時尚COSMOPOLITAN》本來是個本地小伙,土生土長的。封面上“時尚”倆字,沿用到今天的LOGO設計上,倒也分外的“時尚”。
《時尚》雜志的創始人劉江,倒也是做時尚生意的一把好手。這本看上去土得掉渣的雜志,他就敢定價10元,當時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才一百多。
他明白,時尚這玩意,就得昂貴,輕易得不到的東西,才有吸引力。
果然,即便當時的中國人還不太明白時尚這玩意是什么,這本雜志依然暢銷。很快,美國赫斯特集團找上門了,主動要求注資合作。面對財大氣粗的財主,《時尚》雜志很快改名了,變成我們熟知的《時尚COSMOPOLITAN》,變身后時尚了很多,只是再也不姓中。
不難想象,這些吃著中國飯卻流著西方血的時尚雜志,會對中國人的時尚品味和審美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又對中國的時尚產業進行什么樣的控制。
時裝周倒是不少,1997年就舉辦了中國國際時裝周。說好的全球第五大時裝周,影響力終究還是沒有沖出國門。其他各類時裝周也不少,足足有二十多個,倒也不是沒有作用,日常為時尚自媒體奉獻笑料,讓那些穿搭奇才有事可做。獨立設計師,倒是有,大部分都輸入西方了。現在也說不清是國內設計師還是國際設計師。當然,像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那樣,做出獨特東方風格和品牌的,沒聽說過。天天喊著國潮,喊著東方風格,最終不過是用幾個缺乏想象力的圖案把東方審美固化,也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審美體系。中國人的時尚世界,五彩繽紛眼花繚亂,卻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東西。這個格局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們也都習慣了被西方時尚統治,每個人都潛移默化地“崇洋媚外”,西方的品牌高級,西方的東西好使。全球化嘛,即便中國本土企業在時尚產業中隱形,每個中國人依舊喜氣洋洋地當著潮人,誰與爭鋒。只是遇到事了,痛定思痛,想趕走時尚侵略者,才恍然,似乎已經離不開了。你看,網上看上去有幾億人在抵制,某些品牌新品發售照樣秒光。而且,這還是女鞋,有鞋文化的男性群體又當如何?事到臨頭,全國上下恍然醒悟,西方時尚占領的不僅僅是服飾世界,更是中國人的審美世界和精神世界。這邊,中國人自己的時尚產業,自上到下缺乏基因、缺乏美育、缺乏框架、靠臨時喊口號,能干得起來嗎?前幾天的芭莎年度派對上,趙麗穎和張小斐就選擇了國產禮服品牌,照樣美得不行,郭培這個名字也許會越來越出圈,也不比國際大牌的高級定制掉價。
穿國產高定表達愛國之情,趁著熱點,還能免費蹭個熱搜。
但,中國人自己的時尚產業,不能總是建立在愛國心之上。等這件事沒熱度了,香奈兒DIOR一起上陣,還有幾個女明星愿意選擇國產禮服呢?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