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職裝資訊 | 中國各朝代官服文化掠影

發布時間:2021-04-08  閱讀數:7790

職裝資訊 | 中國各朝代官服文化掠影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出自詩仙李白的《清平調》,雅俗共賞,膾炙人口。古時,“上日衣,下日裳”,后來衣裳泛指衣服。官服作為特殊的工作服,代表權力和等級。歷史上,各個朝代十分重視官服形制,產生了饒有趣味的官服文化,形成了中華服飾的燦爛文化。

 官服的萌芽

官服的產生,與帶頭大哥有著密切的聯系。遠古時期,氏族或部落成員民主推選首領,聚眾捕獵,組織打仗,決定大事。隨著權力斗爭激化,部落階段分化,極少數人擁有的特權,其中就包括了穿著衣裳的權力。為此,黃帝的曾孫有虞氏創立了官服,以示等級和權威。在《周易》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官服制度從此萌芽。

夏商時期,古人以皮、革、絲、麻為材質,制作衣裳。上衣代表天,下衣代表地。在顏色上,上玄下黃,代表對天地的崇拜。從此,衣冠制度有了嚴格的區別,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周至魏晉南北朝

始于西周的冕服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制服制度,這種等級森嚴的冕服制度,幾乎持續了2500年之久,成為封建社會等級制的顯著標志。

西周出現了長及足部的“深衣”,以及上下分段的衣裳。衣以窄袖、緊口、寬邊為主要特點,有對襟和偏衽兩種樣式。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前腹懸掛方形織物“黼黻(fǔ fú)”,小腿纏繞“行膝”,腳穿各種質地的鞋子。頭上戴冕、冠、弁等禮帽。



江永深衣概念圖


為顯示尊嚴和權威,周王建立了冠冕制度。對冠帽、上衣、腰帶、長裙、鞋子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周王身著全套行頭,走上維密T臺,有成為“維密超模”的潛質。就連孔子對穿衣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上班穿工作服,下班穿家居服,是個走在時尚前沿的老頭。

有了衣裳,還得用花紋裝飾。按照周朝的裝飾套路,總共有12種花紋,如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等,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紋飾,諸侯有九五折優惠,用龍紋以下的紋飾。士族可以選擇藻紋和火紋,大夫只能用米紋。

霸道總裁秦始皇統一六國,他認為周朝屬火,秦朝屬水,按照“五行”學說,水的顏色是黑色。因此,秦始皇廢除了周朝的冠冕制度,只保留了祭祀用的黑色玄冕禮服。秦朝百官以黑袍為主,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身著綠衣,以冠冕區別官職。官服寬大袖口上繡著華美的花紋,莊重大氣,肅穆精細。想象一下,秦朝的朝堂上,一片黑青色,有“斧頭幫”開會的即視感。



冕服

強漢的官服,承襲前朝,同樣是寬袖束腰。相比之下,漢朝官服隨季變換,分別是“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為了體現等級差異,漢朝官服以“組綬”區別官職。組是官印上串著的絳帶,綬是用來蓋住裝印鞶(pán)囊或系于前腹或側腰,一般由彩絲織成,因此有“印綬”之稱。看了漢朝的官服,小伙伴們只能說漢會玩!

魏晉時期官服又有了新的變化。總體來說,當時的官服依照大袖長袍的慣例,只是有所簡化。在細節上,一種叫“籠冠”的冠飾,成為魏晉官員的標配。籠冠前高后銳,綜合了弁和幘的特征,以細紗制作,涂上黑漆,內襯赤幘,男女通用。

唐代官服說

盛唐以大氣寬容著稱,官服也不例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頒布了著名的“武德令”,規定天子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等14種服飾,還首次規定明黃代表天子,淡黃專指太子,其他人不得使用黃色,否則分分鐘腦袋搬家。



唐·張萱《唐后行從圖》中的隨行官員

唐朝大臣平時身著圓領袍衫,用暗花細麻制成,膝蓋處有一道橫襕,因此有“襕衫”的說法。官服的樣式多達20余種,服色各異,六、七品官員身著綠色、四、五品官員身著緋色,三品以上官員身著紫色,不僅如此,文武官員都要頭戴進賢冠,三品以上戴三梁,五品以上戴二梁,九品以上戴一梁。唐朝名臣裴寬年輕時身高人瘦,穿著綠色官服,被人戲稱為“綠鸛雀”。

 宋朝官服說

官服發展到宋朝,顯得等級森嚴、講究繁縟。寬袖重現宋朝官服,以紅色為主。官服有祭服、朝服、公服、禮服、喪服等。以朝服為例,緋色羅袍裙、內襯白花羅中單,腰束大帶,輔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腳穿白綾襪黑皮履。六品以下官員沒有內襯,腰間不掛玉劍、玉佩和錦綬。各級官員用官服上的花紋區別官品。宋朝官服花樣挺多,不用P圖,就能收獲點贊無數。




 元代官服說

作為第一個外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的官服具有鮮明的特點。蒙古語“質孫”的意思是華麗,質孫服是元朝特有的官服,與皇帝的賜服制有密切關系。質孫服衣裳相連,衣式緊窄,下裳偏短,腰有襞(bì)積,腰背間貫以大珠。每年,皇帝在元上都舉辦賜服宴,根據出席宴會成員地位的不同,賜予不同的質孫服。王公寵臣得到腰線袍和直身袍,賜服宴上的服務人員得到辮線袍。


明朝補服上的仙鶴云紋刺繡


明清官服說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官服也達到了發展的高峰。明朝的官員,以烏紗帽配圓領袍作為常服。圓領袍前后各有一塊“補子”,因此,這款常服也稱“補服”。文官的補服綴以飛禽,武官的補服綴以走獸。不同的禽獸代表不同的官職,比如文官一品仙鶴補,二品錦雞補,武官一品麒麟補,二品狻猊(suān ní)補。補子的制作,分為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紅底素色,金絲盤紋,具有很高的工藝和歷史價值。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亡清興,滿族入主中原。清朝的官服采用長袍馬褂的形式,總體延續明朝補服樣式,文繡飛禽,武繡猛獸。與明朝補服相比,清朝的補子相對較小,以黑、青、紅為底,前后成對,前片對開,后片整塊。
清朝官服最大的變化是官帽。不論君臣、軍卒、差役,要戴形似斗笠的緯帽。按季度分為涼帽和暖帽,帽頂有“頂戴”,后拖孔雀翎。級別不同,頂戴各異。一品紅寶石、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七品素金頂戴、八品起花金頂戴、九品鏤花金頂戴。孔雀翎又稱花翎,高端花翎有眼,分別為一眼、兩眼和三眼,尤以三眼為貴,為親王或功臣專享。看慣宮斗的童鞋,可以留意下“四爺”的頂戴哦。



(來源:民俗學論壇)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