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習近平對鄉親們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后日子會更好!”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帶著總書記的祝福,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贛南人民正奮力前行。
“我11年前來過贛南,一直還想來看一看,看看老區鄉親們生活改善怎么樣,脫貧攻堅進展如何。更重要的是,于都是什么地方啊?這里是中央蘇區,是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乘飛機、坐火車、換汽車,輾轉奔波7個多小時來到贛南于都縣,追尋紅色記憶,緬懷崢嶸歲月。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長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
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這片土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鑄就了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革命精神。
長征大道、長征廣場、長征賓館、長征大橋、長征公園……于都縣委書記陳陽山說,“長征”是于都最濃烈的印記,長征精神是于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這樣評價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所在地,贛南第一支紅色武裝、第一塊紅色根據地、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中央蘇區的全紅縣之一和鞏固的后方基地。王耀南將軍在著作《坎坷的路》中,記錄了幾個于都老表支援紅軍的生動細節:“有一次,我正在指揮架橋,突然看到河灘上何立斌、劉調元幾個同志和一個老大爺爭吵,互相爭抱幾塊木板。我當時心想:征集材料怎么能和老表吵架呢?連忙跑了過去,安慰老大爺說:‘老大爺,板子我們可以不要你的。’我的話還沒說完,老大爺更急了,說:‘這位同志啊,你怎么硬是不通情理。紅軍戰士前方打仗,連命都拿出來了,我獻出一塊棺材板算什么!’”聽到此事,周恩來感慨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
于都人民攜帶著銘刻在骨子里的紅色基因。“于都是當年贛南參加紅軍最多的一個縣,先后有68000多人參加紅軍,10萬人次支前參戰。隨部隊出發長征有17000多人,解放后活下來的只剩下277位。走出開國將軍16位。”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鐘敏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這么多人隨部隊出發,長征能有幾人還啊。”鐘敏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外曾祖父1933年參加紅軍,第二年犧牲在寧都反圍剿戰場;丈夫的小爺爺在湘江戰役中犧牲,成為無名烈士。“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沿著青石階梯拾級而上,步入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館內銅壁上的浮雕,正如陸定一《長征歌》里描繪的——紅軍同志們舉著火把,挑著扁擔,手握著槍支,俯下身體,在狹窄的山間道路上行進。星移斗轉,滄海桑田。今天,初夏時節的于都河畔郁郁蔥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103歲高齡的段桂秀是贛州地區唯一還健在的紅軍烈士遺孀,為了當年丈夫王金長的一句“我一定會回來,你要聽媽的話”,她已經等了80多年。鐘敏說,2019年,她陪同老人來到于都烈士紀念碑前,因為王金長烈士的名字刻在紀念碑頂端,老人只能用樹枝夠著丈夫的名字,然后失聲痛哭:“我整整等了87年,你怎么還沒回來?”說起這段故事,已經講解長征歷史20多年的鐘敏仍然忍不住流淚。接見段桂秀老人等革命烈士家屬、紅軍后代代表之后的第二天,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說:“長征中能活下來的有多少人?紅軍戰士靠的是什么?圖的是什么呢?他們靠的就是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最重要的信念就一條,就是相信共產黨,相信紅軍,相信跟著紅軍走就是有前途,相信共產黨做的事情就是為窮苦老百姓好,相信共產黨說的就是真理。”習近平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還強調: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變好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們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們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們。
103 歲高齡的段桂秀是贛州地區唯一還健在的紅軍烈士遺孀,在烈士紀念碑前尋找丈夫王金長的名字。
于都人民不會忘記,長征渡口響起的嘹亮歌聲可以為證。“晚霞映紅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難忘的歌,唱的是咱長征源,當年送走我的紅軍哥哥……”長征源合唱團成立于2010年11月,是一個群眾業余文化團體,每周三晚上集中排練,在全國各地演出《長征組歌》,團員參加活動和演出沒有任何報酬。紅軍后人、長征源合唱團首任團長,現名譽團長袁尚貴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19年5月20日,他作為紅軍后代代表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為了紀念這一天,合唱團的目標是到今年5月20日演出500場。“今后還要接著唱下去”。于都人民不會忘記,于都河畔的130名小紅星講解員可以為證。肩負著傳遞于都聲音、展示于都形象、講好于都故事的光榮使命,每到周末、節假日,小紅星講解員們就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里講述家鄉的紅色故事。他們一聲聲清脆入耳的講解像一陣和煦的晚風,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泛起漣漪,在遠道而來的人們心中留下深深印記,長征精神在此傳承。于都人民不會忘記,祁祿山紅軍小道可以為證。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星夜渡過于都河,南下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之前,在這里秘密行軍的一支部隊,踏著于都縣通往安遠、信豐古驛道的祁祿山段山路,留下一條19.34公里的紅軍長征小道。2019年,各地前來紅軍長征小道重走長征路的人數超過10萬。祁祿山鎮黨委書記李小東說:“為了讓游客切身了解于都的紅色歷史,我們找來了當地村民和專業人員,讓他們做紅軍小道上的‘引路人’。”一位紅軍小道講解員說:“每講解一次,我對家鄉就多一分了解,對家鄉的熱愛也多了一分。”陳陽山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近年來,于都立足紅色資源優勢,大力傳承與弘揚長征文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于都段、雩都古城加速推進,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紀念園成功創評為國家4A級景區,“于都長征集結號”高鐵動車組完成首發,江西經典紅色旅游航空線路(于都至井岡山段)順利開通,于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涌向于都,紅色旅游蓬勃發展。鐘敏介紹,2019年,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的人數達到110萬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有所下降,但下半年就恢復增長。今年是建黨百年,來于都學習長征歷史的人非常多。陳陽山說,一定突出打好“長征集結出發地”品牌,努力將于都建設成為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2020年新年前夕,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時又一次提到于都。“我沿著中國革命的征程砥礪初心。從江西于都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到河南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從甘肅高臺西路軍紀念碑到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每個地方都讓我思緒萬千,初心和使命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不竭動力。”
02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珍藏的一份文件(《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原件),靜靜地講述著習近平總書記與贛南的故事。
對贛南,習近平一直念念不忘。他多次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非常關注江西工作,關注老區,特別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振興發展,關注老區人民生活”“一定要把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放在心上”“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2011年,習近平作出長篇批示,要求進一步幫助和支持贛南蘇區發展,使這里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使蘇區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在他的親自推動下,中央派了11個工作組到贛州來調研。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頒布實施,從老區人民的吃住行用水用電,到財稅、投資、金融、產業、國土資源、生態補償、人才引進、對口支援等各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其力度之大,讓外界將贛南稱為“老區中的特區”。《若干意見》明確對贛南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地方標準財政收支缺口,加大中央財政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財力補助,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資金投入,在重大項目規劃布局、審批核準、資金安排等方面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給予傾斜。
于都縣澄江村,中央紅軍紅三軍團第八軍第四師第二團駐軍舊址。
贛州是原中央蘇區所在地,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但依舊沒有挖斷窮根。到“十一五”末,贛州市人均主要經濟指標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到四成,贛州還有11個羅霄山連片特困縣、1419個貧困村以及215.46萬貧困人口,更有69.5萬戶、近300萬人居住在危矮破舊的土坯房中。2010 年以前,贛州還有 1.8 萬個村民小組、2.3 萬個自然村不通公路,還有 541 個行政村不通客運班車,還有 31.78%的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不少農戶還存在安全飲水問題。于都縣委書記陳陽山說,于都是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161戶、164030人,貧困人口多、發展底子薄、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十分艱巨。贛南地處羅霄山脈,窮根扎在大山里,山地加上丘陵的面積占到83%,人均耕地只有0.635 畝,不及全國平均水平1.45 畝的一半,也低于江西省人均0.995畝。長期困擾贛南蘇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80多年前戰爭造成的創傷。蘇區時期,參軍參戰的贛南兒女有93萬余人,占當地人口三分之一,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萬人。在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贛南子弟倒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紅軍后代鐘敏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轉述了一個故事。她說,段德彰將軍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和村子里的12位小伙伴參加長征,解放后活下來的只剩下他一個人。“將軍自己省吃儉用,把省下的錢捐給家鄉建希望小學,建立獎學金。后來于都老鄉到他家中做客的時候,發現他家中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臺14英寸彩色電視機。將軍說我的家鄉窮,為什么窮?人都沒有了。”《若干意見》中這樣寫道:“迄今為止,原中央蘇區特別是贛南地區,經濟發展仍然滯后,民生問題仍然突出,貧困落后面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還有不少群眾住在危舊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凈水,不能正常用電,一些紅軍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脆弱等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若干意見》出臺以來,于都進入振興發展最好的新時期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是贛州唯一一個人口超百萬的縣。在今天的于都縣城,穿城而過的于都河一泓清水映照著兩岸燈火璀璨,如果不是刻意提醒,很難想象這里竟然剛剛脫貧一年。從2012《若干意見》出臺到2020年于都脫貧摘帽,作為縣黨政主要領導,陳陽山對于都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尤其深刻。陳陽山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若干意見》出臺以來,于都全縣上下感恩總書記對老區人民的關心厚愛,銘記黨中央、國務院的特殊關愛,全面落實《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精神,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爭當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先行者,于都在振興發展中邁入了發展態勢好、構筑優勢多、民生改善實、社情民意順的新時期。”于都縣縣長黃法介紹,《若干意見》出臺后,一批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交通和能源項目在于都相繼獲批建設,例如,贛龍鐵路復線于2015年通車運營,讓于都成為贛州首批邁入動車時代的縣,打通了至贛州、長三角、廈漳泉地區的快速鐵路通道;寧定高速于2017年建成通車,打通了于都北上南下的對外公路運輸快速主通道。更重要的是國家級平臺落戶。2016年,《瑞(金)興(國)于(都)經濟振興試驗區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國務院設立的縣級經濟振興試驗區范圍,“共和國搖籃”瑞金、“將軍縣”興國、“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 于都共建共享這一國家級平臺,一系列重點項目快速推進。推動形成以于都為中心,寧都、石城、瑞金、興國等地協同發展,打造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是瑞興于試驗區的重頭戲。服裝產業是于都的工業首位產業。從全國各地來看,只有于都將服裝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辦主任丁有勝坦言,因為大家認為做服裝不掙錢,聽起來也不夠高大上,所以并不重視服裝業,而于都則因地制宜,選擇了這個表面看起來不那么高大上的行業。2017年,于都出臺“服裝10條”,推動產業快速成長。2021年初,于都修訂新的“服裝10條”,政策執行至2024年底止。于都縣委副書記李贛興表示,“服裝10條”的政策力度非常大,其背景就是《若干意見》給了原中央蘇區特殊的政策支持,從而形成了于都的政治優勢、政策優勢。“有的企業家心懷紅色情結,比起其他地方,更愿意來紅色于都投資。”“從2020年開始,我們的服裝產業已經進入一個非常好的時期,產業鏈向高端延伸,訂單充足、數字驅動,整個產業迎來一個大風口,不少企業紛紛來于都投資。”陳陽山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于都紡織服裝全行業產值已經達到500億元,“十四五”時期目標是達到千億元。到2021年底,于都紡織服裝將建成核心工廠12家,全縣的計劃是到2023年核心工廠達到30家以上,衛星工廠達到600家以上,而且衛星工廠一半以上放在鄉村。“核心工廠+衛星工廠”是于都提出的一個獨特模式。核心工廠一般位于縣城,是承接大品牌、大企業訂單,負責設計、培訓、裁剪、管理、金融、品控等核心環節,衛星工廠由眾多小微企業組成,還有一部分分布在于都各鄉村,專門負責生產,兩者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鏈條。陳陽山介紹,衛星工廠放在鄉村是一舉多得,既可以盤活農村的閑置資產,壯大村集體收入,也可以解決農民的就近就業問題,還能解決城區用地用工的瓶頸問題,降低廠房投資或租賃成本,以及帶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于都縣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袁勇鋒說,服裝業能夠吸納非常多的人就業,在于都,做服裝的小微企業多達3000多家,從業人數高達30萬人。2020年10月,江西省省長易煉紅在于都考察服裝產業時強調,于都要堅定不移抓好紡織服裝首位產業的集群化建設,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服務,讓更多行業龍頭和知名品牌落戶當地,加快打造紡織服裝制造時尚名城,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持續的內生動力和產業支撐。作為農業大縣,農業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于都近年來牢記總書記“要把富硒品牌做起來”的殷殷囑托,狠抓糧食生產,2020年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實現雙增長,年種植富硒水稻超過30萬畝,年種植富硒蔬菜面積約22萬畝,富硒臍橙基地達16.4萬畝、富硒油茶種植面積達28.7萬畝。“我縣生產的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很受市場歡迎,市場售價比一般農產品高出50%左右,有的甚至能達到普通農產品價格的3倍以上。如于都富硒絲瓜售價高時可達12元/公斤,梓山富硒大米售價高達30元/公斤。”于都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鐘振海說。服務業也在于都也迎來快速發展。紅色旅游與紅色培訓很紅火,近兩年來于都參加紅色研學的人數超過了10萬人次。為確保《若干意見》實施到位,2013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實施方案》。由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牽頭,眾多部委對口支援贛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區的“連心橋”。安遠縣“挑選”交通運輸部作為自己的對口支援部門之一。2013年以前,這里是江西省唯一一個不通鐵路、高速和國道的“三無”縣。現在,安遠成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海關總署對口支援龍南。2018年12月,海關總署批復設立龍南海關,為贛南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通關環境。國家衛健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都是于都的對口支援單位,自然資源部定點扶貧于都縣。黃法表示,這些年來,于都搶抓新時代蘇區振興、對口支援、定點扶貧等政策,積極主動向這些單位對接匯報,這些單位對于都形成了整體性、系統化的政策支持體系,一大批政策、資金、項目落地于都。國家衛健委先后將于都縣列為全國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縣、健康促進項目試點縣等,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推動于都醫療服務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緩解;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累計支持各類資金超過6000萬元,在糧食倉儲、富硒品牌打造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于都糧食安全保障和應急能力大幅度提高。2020年5月,于都縣羅坳鎮峽山村小學安裝了自來水。當大家擰開水龍頭,看到清澈的水流汩汩而出,現場有的老師禁不住流下了眼淚。這是一所村級完小,始建于1959年,喝上干凈的水,是學校200多名師生多年的夢想。2018年,周保銅作為定點扶貧干部,從自然資源部來到于都縣掛職工作,得知峽山村小學的情況后,他請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扶貧找水團隊。黃法介紹,作為定點扶貧于都的單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投入資金3900余萬元,在于都找水打井108口,解決了6萬余人的安全飲水需求,還為于都5000余畝富硒蔬菜基地提供了灌溉用水。不光是找水打井,黃法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然資源部定點幫扶于都,不僅在政策方面給予特別關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大力支持,“要資金給資金,要項目給項目,精準化、個性化地為我們革命老區解難題、辦實事”。不僅是各部委對口支援,中央還專門安排了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推動各項工作貫徹落實。贛州有干部形容,部際聯席會議就像是“通天”的高速公路,各縣(市、區)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可以直接向各部委提報,懇請協調解決。2020年部際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上,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審議通過將長征江西段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在于都等地予以優先安排實施建設項目。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范圍是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紅二、紅六軍團)、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線路。贛州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至2020年,贛州先行先試政策212項,各部委累計出臺152個對口支援工作計劃或方案,安排受援地項目近4000個,援助資金210余億元。有了《若干意見》的支持,曾經關山重重的長征集結出發地,就像2019年底開通的昌贛(南昌—贛州)高鐵一樣,邁入了跨越發展的“快車道”。昌贛高鐵開通,江西成為全國第三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2020年4月26日,于都、興國、寧都等江西最后7個貧困縣宣布退出,革命老區江西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擺脫區域性整體貧困。2020年,贛州GDP達3645億元,在《若干意見》出臺前的2011年基礎上增長2.72倍。2021年2月19日,贛州市市長許南吉指出,贛州2020年全年GDP增長4.2%,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3%、9.2%,增幅位居江西第一。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值均突破900億元。回顧“十三五”時,許南吉說,過去5年,《若干意見》目標較好實現,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老區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累計獲得中央和省支持政策1062項、重大項目332個、各類資金3162億元,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提前3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5月,江西省委書記劉奇赴贛州調研表示,江西所有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特別是贛南原中央蘇區實現了整體脫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直接關心、直接指導的結果,凝聚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深情大愛、對老區人民的赤子情懷。
03
2021年2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指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發內生動力,發揮比較優勢,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今年3月5日,在贛州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學習(擴大)會上,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吳忠瓊指出,《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是新發展階段特別是“十四五”時期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推動贛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吳忠瓊(右二)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參觀。于都縣委書記陳陽山說,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在《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中央給予革命老區新的振興政策,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深情大愛,對贛南老區的特殊關愛。
2019年5月20日,在于都河畔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革命戰爭年代,江西人民為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一位當時陪同考察的贛州干部回憶,2019年,習近平在江西聽取匯報時囑咐有關部門,可以研究論證出臺新一輪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文件。于都縣委副書記李贛興對《中國經濟周刊》說:“2012年的《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45條和今年的《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含金量非常高,可以說條條是金,這是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特殊關懷、深情大愛。”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指明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未來,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里美好的前景,沿海地區向贛州產業轉移出現企業抱團的新趨勢。2021年一季度,于都已簽約項目21個,簽約金額206.5億元,簽約了投資25億元的杭蕭區域總部項目、22億元的牛仔產業園、10億元的光電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陳陽山說:“于都今年的招商形勢非常好,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文件出臺以后,不少企業非常看好老區的發展,特別是贛州的發展。”于都服裝產業集群度更是在快速提高,贏家服飾、匯美集團、浙江華鼎集團等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帶動上下游企業前往于都。2020年12月,中國服裝論壇高端制造與設計協同創新峰會在于都舉辦,超過200家服裝企業和近300位業界大咖齊聚于都。2021年3月,于都縣舉辦服裝面輔料集采及設計對接會,60多家業界知名面輔料生產企業、設計機構參會,呈現了5000多款面輔料。陳陽山說,于都的目標是從制造升級、建設彈性供應鏈入手,打造“技術好、成本低、反應快、品類全、服務優”的彈性供應鏈基地,為國際國內品牌提供最優質的B2B服務。今后還要引進專業的服裝類院校在于都設立研究與培訓機構,培養更多的本土化行業人才。不光是于都,在贛州其他縣市區,如南康,眾多家具產業頂級企業落戶,集群產值達2000億元,而電子信息產業、稀土產業、汽車產業也都呈現出類似的產業集群落戶贛州的現象。2021年,贛州提出,要加快建成大灣區產業轉移承接基地。除了政策優勢,多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的企業家認為,贛州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他們選擇在這里投資的重要原因。如今,于都禾豐鄉蘭花小鎮遠近聞名,占地3000余畝,預計總投資13億元,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蘭花種植觀光基地,通過黨建引領,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帶動周邊村莊發展。而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廢的河灘地。“到縣城來投資,剛開始也是小心翼翼,后來慢慢發現,從鄉鎮到縣委、縣政府,給我們的支持都非常大,有什么事情隨時都能解決,才一步步投了這么多錢。”贛州鑫悅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家溢說。贛州市市長許南吉在作2021年贛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贛州要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樹立“凡是大灣區能做到的,我們都要做到”的理念,全面對標大灣區,逐項梳理解決影響營商環境的問題,推行企業入贛“無差別”辦事體驗,真心真情服務企業。
產業興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從城市到鄉村,贛南大地一派興旺氣象,老表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于都縣仙下鄉龍溪小學孩子們的瑯瑯書聲是對《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與《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的頌歌。站在山腳下遙望,龍溪村云煙繚繞,數千畝梯田一排排、一壟壟隨著山勢高低鋪展,接地連天,公路盤山而上,農家小屋星星點點散落在竹林松風之中,宛若神仙居所。龍溪小學就在700米高的山頂之上,是當地海拔最高的學校。如今讓外人羨慕的地方,幾年前是讓當地人望而卻步的高寒之地。2017年7月到龍溪村擔任第一書記的袁勇鋒說:“龍溪是山高路陡坡深。我第一次去山上時,還沒有硬化路面,車子差點掉下懸崖。孩子們上學每天都翻山越嶺,住得遠的孩子要走一個半小時山路,每年都有小朋友摔倒骨折。”今年36歲的龍溪小學校長朱森林笑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這幾年,學校擴建教學樓,新建宿舍,遠處的孩子不用再爬山。“2020年下學期,我們學校的成績,在全鄉20多個小學中排在第七名。去年特崗招聘的一批老師都是本科畢業,教學能力很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望著家門口不遠處“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雕塑,73歲的紅軍后代、退伍軍人孫觀發沉浸在幸福和興奮之中。他說,之前因為給老伴治病欠債20多萬元,后來,家里跟著村里發展光伏發電,又入股合作社做富硒農產品,加上兒女們出去打工,到2017年,他家人均收入5000多元,摘了貧困戶的帽子。“總書記拉住我的手,隨和親切。他的手很厚實很溫暖,他對農村很熟悉。”孫觀發說,“我說我們不灰心,兒子女兒出門務工,我就在家把孩子照料好。2017年我們家脫了貧,2018年收入就達到了7萬元。總書記聽了很高興,鼓勵我們好好干。”這之后,孫觀發將自己家改成了民宿,他也成了當地的“網紅”。他說:“2020年,我們家的收入超過22萬元,以前想都不敢想,這都要感恩總書記。”在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習近平對鄉親們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后日子會更好!”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帶著總書記的祝福,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贛南人民正奮力前行。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