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 潤 整理 / 鐘 卉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1146篇原創文章
衣食住行這些傳統大行業,門檻低,門道深。競爭慘烈,做好很難。
越是關乎民生的行業,什么才是你的護城河?
經營效率才是你永恒的護城河。
今天我們以傳統線下服裝零售行業為例,講講如何生挖一條護城河。
分三步:
第一步,定痛點,找到經營效率的關鍵指標。
第二步,選工具,探索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第三步,固城池,穩扎穩打,始終追求效率。
第一步,定痛點,找到經營效率的關鍵指標。
先看線下門店,再看服裝行業。
線下門店的痛點是什么?
如何來衡量一家線下店的經營效率?
純電商,看“人效”,即“每個人每年創造的收入”。
傳統零售,看“坪效”,即“每平方米每年創造的收入”。
人效和坪效越高,表示企業的經營效率越高,盈利能力也越好。
賣手機的蘋果專賣店,坪效是40.2萬人民幣;Tiffany珠寶的坪效是21.4萬;戶外瑜伽品牌Lululemon的坪效是11.3萬。
商品屬性不同,導致坪效差異巨大;每個行業無法突破的“坪效極限”,就是商業模式的天花板。
線下門店的痛點,就是“坪效”。
坪效=線下總收入/單店總面積
所以要提高坪效,靠增加線下總收入和縮減面積來降低租金成本。
那服裝行業的痛點在哪兒?
此刻,環顧四周,看看你身邊的人們。
這些人,年齡、身材、風格,都不一樣。
服裝行業有一個特征,每個人的尺寸大小都不一樣。即便尺寸有標準,但每個人的偏好又不一樣。
橫向看,品類多,縱向看,品類深。很深。
深的意思是,你在每一個商店,貨架上36-40碼數得備全,各種顏色要展示、長袖、短袖、無袖。
一家店的貨,要準備多少,上架多少。
如果全國有1000家店,再乘以1000倍,把這些貨全部堆起來,想想這畫面多壯觀。
你為100萬人準備了衣服,結果銷量5萬,剩下95萬是庫存,更是壓力。
服裝零售行業的一大痛點,就是庫存。
那如果這一季的衣服,倉庫還有40%的貨沒有賣掉,怎么辦?
留到明年賣可以嗎?
可以。但這樣做占用流動資金了。庫存哪怕低價售出,也可以回籠一部分資金,留到第二年賣,對資金要求非常高。
最常見的辦法是,打折銷售。
走“下水道”的方式處理。奧特萊斯。唯品會。
但是,打折和利潤之間,有乘數效應。
假設你的毛利是20%,即使打10%的折扣,9折,利潤不是減10%,而是50%。利潤減半。如果打8折,最后可能一分錢沒賺。
這種情況下,即使全賣完,也不一定代表盈利了。
一旦庫存打折銷售,對利潤的影響是巨大的。
庫存處理不好,會把企業拖垮的。
所以,衡量一家服裝企業運營的好不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原價售罄率。
什么叫原價售罄率?
就是一件衣服,上架之后,有多少原價賣掉?
中國的品牌,平均不到50%。阿迪達斯是55%-60%,耐克是75%,Zara特別高,高達80%-90%。
現在,我們找到了線下門店的痛點是“坪效”,服裝行業的痛點是“庫存”,衡量一家傳統服裝企業經營效率的指標是“原價售罄率”。
找到痛點和衡量指標后,怎么辦?
— 2 —
第二步,選工具,探索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那些原價售罄率特別高的企業,他們怎么做到的?
SPA模式。
SPA(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即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經營模式。
具體什么意思?
1,自主品牌,東西是我的;
2,專營,店也是我的,不加盟,只做直營;
3,上下游一體,從商品策劃、制造到零售垂直整合的銷售形式。
自有品牌,專營直銷,上下游一體。
我的店只賣我的東西,我的東西也只在我的店賣。
1969年的一天,費雪與妻子多麗絲逛街,想買一條簡單的牛仔褲,卻總找不到滿意的,于是決定自己開一家。
一開始,衣服賣別人的品牌,定價和款式自己說了不算,但是庫存積壓的問題卻得自己負責。
費雪意識到,應該推出自己的品牌。
可是當時,從紡織、印染、設計、縫紉,整個加工流程是由不同的企業分工完成,所以一件衣服從策劃到上市時間很長,中途一旦流行變了,這些正在生產的服裝,還沒等開賣就變庫存了。
這非常挑戰。自己做服裝,非常挑戰。
費雪想了很多辦法。為了降低成本,把生產環節外包到亞洲;增加鋪設店鋪,增大訂單總量,拉低成本,而且店鋪之間可以調換貨,銷量高的店用來消化庫存。
更瘋狂的是,每隔兩個月必須推出新款,優化供貨管理,庫存周期不斷降低。
款式簡約,性價比高的服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
最后,費雪的店也從一家服裝零售商,變成了“設計-制造-銷售”一體的綜合服務商(SPA)。
這個品牌就是Gap。
它開創了服裝平價“快時尚”,也開創了服裝行業的SPA模式。
后來的優衣庫、Zara等公司也是用這個模式。
曾經有一位浙江做服裝企業的朋友,一年20多億的規模,他曾經告訴我:
“做服裝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直營,一定要把貨賣給經銷商,經銷商也必須真金白銀地把貨買走。”
為什么?
因為只有經銷商真金白銀掏出來了,他才會拼命地把東西賣出去。而為了把貨賣出去,他又必須在進貨時謹慎判斷。
這樣你面對未知市場的時候,有這么多經銷商來幫你判斷,又拿命銷售,這樣做服裝才有可能成功。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這和SPA直營的邏輯完全不同。
直營的挑戰是什么?
首先,店員不是老板,他是否會努力幫你賣東西,和總收入直接相關。這涉及到激勵相容制度的設計,管理問題。
其次,直營店,你必須自己開店,資金投入很大。
所以,直營店是非常難做的。
那為什么這些公司要選擇直營?SPA有什么好處?
有一個故事,某國貨品牌曾經用一把大火把積壓的貨都燒了。
全部燒掉,慘痛。為什么燒?
這品牌早期加盟的形式,導致渠道里堆積了很多貨。當你想主推一件商品時,加盟商不聽。你沒法要求加盟商按照你的意愿來。
必須改革。于是把加盟商積壓的貨,自己用低價買回來,集中處理。每關掉一家加盟店,就開一家直營店。
多么痛的代價。
直營店很“重”,重在資金和管理,這是缺點;但直營店又很“近”,離消費者很近,這是優點。
“顧客至上”,要離消費者近,越近就越能直接感受到他們的需求、變化。
這是SPA模式的優勢,能快速從消費者那邊得到反饋,從而減少最后被低價出售的庫存,提高原價售罄率。
那,怎么快速呢?
中國很多企業,半年前設計,冬天設計夏款,夏天設計冬款,到上架、賣完,周期有3~6個月。
這意味著,在3~6個月之前要預測這件衣服能不能賣出去,這可能需要賭運氣了。
很多品牌每年春季和秋季辦兩場新品發布會,其實是一個采購活動,把部分庫存壓力轉移給經銷商,也為了預測市場反應。
一旦賭輸了,就變成了庫存。能不能不賭?
SAP模式的“快時尚”公司,就在減小預測的比率。快速獲得市場反饋,然后開始補單生產。
從下單一件衣服到上架銷售,縮短到只有14天。
足夠快,就不需要預測了。
所以,SPA模式的關鍵是補單的速度,縮短返單期。
一開始少生產一些,如果在門店銷售好,企業再生產、補貨也來得及。
這樣,庫存就大大降低了。
原價售罄率提高,利潤空間加大,從而又可以壓低價格來獲得競爭優勢。
疫情后,雖然Zara在全球關了很多店,但不是SPA模式的錯。
SPA模式是值得學習的,它的先進性在提高效率,核心解法是縮短返單期。
— 3 —
第三步,固城池,穩扎穩打,始終追求效率。
所有公司都在經營效率上努力。前段時間帶企業家學員參訪時,剛好參訪了一家中國的服裝企業,熱風。
熱風在全國有800家線下門店,集中在一二線和省會城市,產品定倍率也很低,在疫情沖擊下如何活下來的?
我很好奇。
原來熱風,用的就是SPA模式。
為了活下來,必須一直提高效率。不僅是縮短返單期,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
其中有三個讓我深受震撼,我總結為:
黃河南北、錯峰配比、周一周三。
什么意思?
1,黃河南北,這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地理優勢,中國南北方是存在氣候差異的。
今天上一個夏裝,在中國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有可能會差一個月的時間。
那么,一款夏裝可以優先在深圳上架,如果銷量很好,就一路北上。上海,北京,黑龍江。
同樣,羽絨服先在東北上新,一路向南。
這個辦法從某一個維度上,降低了庫存的風險,提高了原價售罄率。
2,錯峰配比,指的是錯峰配置店員,用來排班的。
每周五對下周的人員進行排班,根據每天進店人數,高峰期多配幾人。
如果某個門店所在商場有大型活動,活動時多調派幾名店員,或者臨時工。
錯峰,可以不需要為了滿足高峰期服務的水平,而時時頂配,實現錯峰配置帶來的效率優勢。
這是對人力資源效率的優化。
3,周一周三,指周一開會,周三調整。
一年52周,以周為單位管理。
每周一開會,看數據,對上一周的銷售結果。
有三種可能性,比上周預期好,不如預期,以及預期差不多。
如果不行,立刻要有動作的調整,且周三必須發生變化。這里主要是翻單的決策,哪些品類要做多少,每家店要做多少生意等。
周一不行,周三就調整,預判和驗證不斷對比,這是保持團隊高效運營的核心。
這種高效,就像開飯店、做酒店一樣,是靠一天天一點點細扣的功夫,苦出來的。
哪個環節效率稍微差一點,這家店可能就虧了。
今天熱風800家門店,4500名店員,就是靠基本功,穩扎穩打,死守效率的防線,活下來的。
服裝零售,真不容易。
這是用效率,一步一步生挖出來的護城河。
拳擊比賽,同一級別,比技巧、比耐力。這在實力不懸殊時有用。高重量級選手對戰輕量級選手,幾乎是壓倒性的勝利。
在超級實力面前,你以為的十八般武藝只是花拳繡腿。
有時候,我們看一家公司,當它的基本功扎實到可怕的程度,技巧反而顯得沒那么重要了。
所以,今天的企業,比創意,一時行。比效率,才能贏。
經營效率,是企業最深的護城河。
傳統行業,非常不容易。
入場門檻低、做好門道深。
不管外界如何變,篤定為效率而戰,這才是你的護城河。
文章來源: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