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17,是中國國際時裝周發展壯大的20年,也是中國時尚產業高速發展的20年。借此契機,我們邀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時裝評論委員會委員,通過簡短文字,從大時尚的角度,闡述對中國時尚變遷、發展變化的觀察、感受與觀點。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副總裁
周曉鵬
時尚,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每個時代有屬于自己的時尚。
1997年,香港的回歸使中國的大眾流行文化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但它與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沒有關系,那時大家還在為擁有一輛最新款的山地車而開心不已。十年后的2007年,時尚定義是符合時代潮流、個性、超前或創新,內外兼修是最貼近當時的時尚標準。2017年,互聯網的興起,移動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滲透進人們生活。中國時尚呈現六大特征:科技化、群體化、地域化、娛樂化、奢侈化、品牌化。
中國用20年完成了歐洲的百年時尚歷程,并仍在不斷發展中。正如德國哲學家齊奧爾格·西美爾說過的:“時尚的本質存在于這樣的事實中:時尚總是被特定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運用,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在接收它的路上。” 中國時尚仍在路上。
新華社高級記者、攝影部采訪室副主任
陳建力
時尚是基于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的產物。中國時尚發展在改革開放十多年后才慢慢開始的,時尚的概念深入人心也就短短的二十多年。現在,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時尚消費市場的趨勢。
目前,中國在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已開始大踏步向前邁進,特別是中國80后以后的群體已開始注意個性化,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資訊、審美觀念、流行趨勢等都已和世界同步,中國和世界時尚終究會融合在一起,世界的就是中國的,中國的也將會引領世界潮流的時代就在眼前。
《紡織服裝周刊》雜志副社長
劉萍
二十年來,中國優秀的時裝設計師和中國大地上熱愛生活、追趕潮流的先行者們,以自己的創見和創舉,一起引領了中國的時尚大潮,共同塑造了中國富足、美好、絢麗多姿的社會風貌。1997-2017年,也是中國時尚業者和中國廣大民眾對傳統文化從少有涉獵、無知無覺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可貴歷程。
傳統中國文化元素的廣泛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揭示著時尚進步與文化傳承之間的深刻聯系;而代表中國社會生活發展的時尚文化,更反映了中國基因的時尚表達在全球時尚潮涌中的獨特風貌。在傳承與發展中,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時尚最深厚的根基,也必將為世界時尚貢獻最獨特的價值。
《中國紡織》雜志社社長
蔣蕾
中國時尚20年,我們看到了突破傳統的大膽實驗,看到了復古演繹的審美輪回,也看到了傳承中的開拓創新。
縱觀20年間,能真切地感受到時尚變化的軌跡:走向智能制造,機械化、自動化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科技元素的融入不斷打造出競爭新優勢;走向綠色制造,追求環保,堅持可持續發展;走向文化賦予產業高附加值,原創自主品牌迎來發展的春天……
在“互聯網+”席卷之下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倡導個性化,人人都可以發聲。上述產業推進轉型升級、踐行供給側改革精神的種種,在我眼里,便是紡織產業的時尚,并且可以說是對時尚理念鞭辟入里的求索。
時尚是一種藝術,人投射于其中的智慧與匠心才是內核,唯有這樣,時尚才不是一時之尚,而是可以經典永流傳。
Fashion View主創人
田占國
中國時尚20年的發展,恰是中國社會在時代進程中精彩繽紛變化的直接外在體現。
在今天,由不斷壯大的時尚從業者群體所打造出的中國時尚風格和中式時尚體系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時尚也已經由單一的服飾消費轉化為萬眾創新的社會生活,并且形成一種可以觸碰到的文化自信,令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發展。
得益于20年來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的發展,時尚產業的各個環節在互聯網時空中跨越交融,設計、生產、終端以及消費方式的多元無比復雜,來自加工工藝、新型材料的創新,與來自商業模式、物流渠道的變革,伴隨著產業鏈的轉移、人才的涌現和流動,讓中國的時尚產業在百花齊放中走向和諧發展。
《紡織服裝流行趨勢展望》雜志 副主編
王晴穎
記得柴靜在一篇文章里寫:“坐在那些金色大廳里的搖頭擺尾的表演與我們有什么關系?歌與舞本來應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暮春三月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我看來,中國時尚的20年,也許就是這么一個重塑風骨、重汲情懷、重拾念想的20年。它可以是詩意的棲居,可以是炫酷的疾走,可以是篤靜的尋根,也可以是張揚的超越……不管它幻化出多少張表情各異的面孔,都是在物質之外,關乎精神與欲念的一種自我蘇醒。
在經歷了漫長的自我蘇醒之后,我們將迎來更加清醒的20年,通過精神與欲念的自我洗滌與不斷進化,中國本土時尚將依托我們自己的文化母語,日臻成熟,清醒自持。唯有思想的獨立行走,方能濾除浮華之沫,晉身國際主流時尚體系,發“金石聲”,成為更堅韌、更獨立、更光芒的一種存在。
環球網時尚頻道、品鑒頻道主編,時尚產業中心副總監
楊天曉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國內完成了第二輪消費結構升級。而20年后的今天,我們進入了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商品消費向品質消費快速升級,帶入時尚領域,可謂是春天到夏天的過度期。
20年前的春天,無數中國設計師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上揚帆起航,現如今閃耀在世界舞臺上的他們,已經開始扶持新一批年輕設計師新人。我們從中國走向世界,不過就是這20年,那一條T臺從幕后到最前端的時間。
時尚是關于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從春天到夏天,我們再不會以“洋”為豪,而是懂得了這片土地的美好和價值。在這20年間,我們終于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審美價值觀,這有時代背景的功勞,有整體經濟增長的功勞,而更重要的是,這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功勞。
新華社新華絲路網總編輯
胡柳
回望20年,中國時尚從嬰兒長成了少年,漸漸融入國際時尚的主流圏,成為有著“青春期沖動”的一支力量。
個人在跟蹤報道“一帶一路”建設進展三年多里,看到了中國公司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貿易越來越本土化,看到了“走出去”的企業和員工越來越融入當地的文化并被當地民眾接受認同,看到了頻繁舉辦的各類文化交流節慶、賽事,也看到了中國文化產品、時尚品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沿線國家的市場上。
在此視角下,“青春期”的中國時尚又多了一條國際化路徑。在這條有著古老時尚含義、當下熱度最高的“路”上,中國時尚怎么走?或將是我在未來的時尚觀察與評論中,需要持續跟蹤的議題。
新華網時尚頻道主編
饒丹
中國是一個“服裝大國”,更應該是一個“品牌大國“,高素質制造業勞動力和世界級消費品市場,讓中國優質的工廠制造供應鏈與它的消費市場水乳交融,二十年時尚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已經為中國生產出優質的時尚產品奠定了良好的生產基礎和供應生態。
中國時尚品牌不能僅僅修補和完善原有的低端運作平臺,必須隨著市場變化進行根本性轉變,清晰表達社會角色和審美情趣,在品牌建設中打磨高于一般水平的質量,從而促進時尚產業的再次飛躍。
當代時尚是一個國際化的窗口平臺,我們渴求“創意的現代性”、“創新的傳承性”,中國時尚要從文化和傳統中提煉中國大美,才能讓個性之美更好地呈現。中國品牌需要在歷史和現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在急速膨脹的發展機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與國際潮流產生更多優質的對話。
中國時尚絕不僅是一時風流,今天眾生追求的個人價值正在投射著時尚的影像定格,期待在云裳儷影繁華盛世中能遇見更多更優秀的中國時尚品牌。
北京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
曲馥
時尚在中國,曾經是千篇一律的潮流,曾經仿佛那么不食人間煙火。而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時尚已經千姿百態的融入到中國城市生活的每個角落。
如今,時尚已經不是從前那些幾乎統一的發型裝束,而是百花齊放的搖曳生姿,是每個人骨子里不同的個性和理解。巴黎時裝周不再遙遠,那只不過是9個小時的國際飛行,或者直接拿出手機就可以看的實時秀場直播。世界各地的時尚潮流,就這樣立體、直接而迅速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并蓬勃的融入中國的時尚產業。時尚不再稀有而高高在上,它出現在城市生活的每個角落。它不僅是你臉上的妝容身上的服裝,也是街頭的樓宇和公共空間的裝置。
這20年間的發展,讓世界之間的融合和互動變得越來越容易,也讓時尚,借助交通、通訊、交流等方式,變得無界,真正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FM106.6文藝之聲首席記者、主持人
呂煒
最近,海南航空第五代空乘制服引發關注。這款由國際知名設計師勞倫斯?許設計的制服,有人因此想成為一名空乘。相比“國際灰”的第四代制服,也曾出現在電影《非誠勿擾》中,第五代制服更兼具中國傳統與西方時尚。而演員范冰冰驚艷戛納的“東方祥云”就出自勞倫斯?許之手。可以看出,隨著中國文藝創作新意不斷,服飾時尚和文化主題結合,日益成為新熱點。
無論在時裝設計品牌發布,還是設計企業展會交流,都離不開消費者這個最基礎群體。有他們,才有企業設計師的創作機會和市場制作動力,也能進一步生動引導受眾關注中國時裝的創作革新。因此,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發展和提升影響力,不僅靠業界的關注和努力創作,更重要的是做好中國國際時裝周的文化品牌,做好和消費者互動,才能更廣泛地將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和國際設計師理念的佳作展示出來。愿中國國際時裝周成為當今百姓生活的新時尚生活風向標!
知羹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文刀米公眾號
劉米娜
20年的中國,城市青年對于美的追逐已經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了,不過,那時候夸贊“好看”說得很多的一個詞是“洋氣”。那時候,大街小巷林立不少休閑裝品牌,胸前標有洋氣的英文LOGO在那時候就已經很常見了。
20年過去了,整個社會在享受著信息逐漸零時差帶來的便利,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正在與日俱增。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帶動,另一方面,確實有很多年輕人自發的開始追尋文化的根。手工藝復興、傳統文化復興都是這兩年說得比較多的,從業者有這樣的態度,消費者也有這樣的需求。
從追逐“洋氣”到中西合璧的freestyle,中國時尚二十年也見證了傳統文化的創新,盡管還只是開始,但有理由堅信未來。
中央電視臺主任記者
樊建恩
時尚就是一種永遠不會過時而又充滿活力的一種藝術,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靈感。以裙子為例,我國70年代初至80年代以白色半長裙子為主,后來逐步有了吊帶裙、碎花裙、格子裙、一步裙甚至超短裙。然而21世紀的我們依然還是穿這樣類型的衣裙,只不過設計感要比那個年代更新穎更創新,這種穿法我們稱之為復古,而這種復古也逐步成為了一種時尚。
此外,中國時尚的發展,也引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變化,比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共享單車:越來越多的人消費開始使用手機支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家中享受外賣美食。由此可見時尚,是大眾普遍認可的方向,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引領。
總之,時尚帶給人的是一種愉悅的心情,是優雅、不凡感受,我們對時尚的不斷追求,不斷發展,促使了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藝術文化的繁榮。追求時尚,其實就是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
北京青年報時尚版資深時裝編輯
郭士語
說起來,中國時尚這個大命題,真真正正走入尋常人生活,不過就是近10年的事。盡管如此,卻沒有人能夠否認前十幾年中國時尚人做的艱苦努力。如果沒有彼時的砥礪前行,就不會有今日的遍地開花。
就像中國經濟神一般的增長速度一樣,中國時尚從開蒙到游刃有余,這20年已經走過了其他國家一百年的歷程。這無疑是令人欣喜的,但這也是令人擔憂的。
欣喜的是,中國人對時尚產業的接受能力之強、掌握速度之快令這個產業在中國產生了無可匹敵的經濟效應和國際影像;而擔憂的是,當我們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消費掉全球一半以上奢侈品之時,當我們全盤接收舶來文化之時,中國傳統文化工業所遭受的沖擊,傳統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讓消費者和產出者,能夠少追捧外來奢侈品牌,以擁有本土高級定制為榮,并讓我們的時尚文化,可以不受地域所限,也成為文化和經濟輸出的重要名片,才是接下來中國時尚行業所要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