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者林立的中國服裝產業,曹縣最近憑漢服搶占 C 位,現象背后最本質的邏輯是:國風國潮的崛起,以及 Z 世代消費市場鐘愛精神消費品。而這兩點背后都基于一點:文化自信為時尚產業帶來曠世紅利。
在魯西南一隅的一個縣城,漢服全網銷量占比35%,全網電商店鋪6萬家,火遍全網的“曹縣梗”背后,其2020年的生產總值達到了463.82億,是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的典型性代表。曹縣漢服產業鏈涉及2000多家企業,其中600多家從事原創漢服加工,他們合力撐起了“中國最大的漢服基地”。
“新一線城市”、“媲美”北上廣、“宇宙中心”……這些“曹縣梗”被“玩壞”了的時候,縣長梁惠民說: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調侃的,都歡迎大家來曹縣走一走。去曹縣政府官網看一看,曹縣的“城市名片”自 2019 年的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泡桐加工之鄉、楊木加工之鄉、柳編之鄉、舉重之鄉、食品工業百強縣、中國人力資源第一縣之外,最近的更新是在今年 3 月:木藝之都,中國最大的網銷木制品產業集群。而現在,曹縣在中國服裝產業占一席之地,因為漢服和漢服周邊產業鏈——作為中國最大的演出服生產基地,擁有漢服產業鏈商家 2000 多家,1.8 萬淘寶店,每年承包淘寶平臺 70% 的演出服,甚至原創漢服銷售額占全國同類市場的 1/3。在完整的產業鏈之下,曹縣這次出圈的原因顯得非常不重要——一個名叫“大碩”的短視頻網紅博主以山東口音口頭禪式的喊麥,由此引發一眾網友共創,于是“曹縣梗”遍布全網。但比起好事者將曹縣的人口、GDP 等多方要素與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等大都市作比,我們更想將之于中國的服裝產業集群作對比,和杭州、廣州以及成都等城市爭奪中國漢服市場的版圖的曹縣,僅六一兒童節就可以實現漢服銷售額可達 4.5 個億的“龍頭縣”,全年漢服銷售額達 19 億。這是什么樣的概念?中國最大的鞋履之城晉江,同樣是縣城,2020 的年鞋履遠銷 80 多個國家,總產值超過 200 億元。與品牌化和專業化程度較高的中國本土時尚企業比,曹縣漢服銷售額更不足稱之為器。比如,羽絨服龍頭波司登公布的 2020/21 財年中期業績公告中,截止至 9 月 30 日收入 46.61 億;中國體育第一品牌安踏 2020 的營收是 355.12 億元;數字化轉型中的黑馬太平鳥 2021 第一季度營業收入是 26.70 億元……但目前的曹縣,尚未有一家企業創建知名漢服品牌。由此可見,缺乏規模以上企業,以小作坊為主的曹縣除了有一定程度上的集群化,尚未有不可挑戰的護城河,距離產業天花板仍有很遠的距離和很大的空間;而漢服市場對于規上企業而言,正處于紅利窗口期。早在 10 年前,曹縣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只是,彼時還不是服裝尤其是漢服的天下。2012 年,不斷引進重點項目的曹縣,初具產業化規模的是橡膠產業集群——年產 100 億只塑膠手套、年產 600 萬套輪之后,又實現年產 2000 萬套半鋼絲子午胎,再然后是年產 50 萬套工程輪胎、年產 500 萬套輪轂、年產十萬噸輪胎鋼絲,從橡膠開始的完整產業鏈讓這座小縣城感受到了集群化的“魔力”。要知道,在此之前,曹縣是一個典型的勞動人口輸出的縣城。在 2000 年之前,曹縣還是一個“非遺小鎮”,被譽為“中國木藝之都”,但是非遺并沒有為當時的曹縣帶來經濟收益。2005 年的曹縣人口輸出高達 20 萬,勞務收入達到 17 億元,占曹縣 GDP 總量的 30%。那時,曹縣每 500 到 600 名適齡勞動力中,留在當地的只有 4 至 5 人。留下的人多靠自然資源過活,因為盛產適合做棺材的桐樹,所以拿下了日本 90% 的棺材業務;因為菏澤是山東甚至全國重要的棉花產區,所以做與棺材配套的壽衣產業。而壽衣的本質是服裝設計、打版、縫紉、加工。當影視文化催生演出服市場的時候,曹縣便開始“服裝產業轉型”。所以,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曹縣大集鎮丁樓村部分村民就已經從事以為影樓、戲班加工服飾為主的服裝貿易生意。
早在 2019 年央視推出的紀錄片《淘寶村》中,菏澤市曹縣大集鎮丁樓村當選為首個村落算起來,演出服制作產業在曹縣由來已久。但真正帶來實質上的盈利卻是在 2010 年。那年,因為借勢電商平臺,曹縣大集鎮幾乎家家戶戶都開起網店來,大集鎮下轄 32 個行政村全部都是“網店村”,承包了中國七成演出服。因為借力電商,快速實現收益的曹縣開始規模化演出服裝生產制造,奠定了其“中國最大的演出服生產基地”的位置。十年之后,曹縣迎來了另一個轉折——2020 年,疫情之下全世界的商業都舉步維艱。演出服積壓、資金無法回籠,于是工廠主們紛紛另尋出路。恰在此時,看到 2019 年嘗試轉型漢服生產的同行已經獲利,于是大批演出服企業主抓住這個“不得已的求生之路”。現在,曹縣小到街道都有政府在為漢服活動推廣。據曹縣大集鎮黨委書記李濤說:在大集鎮,批發大量的漢服利潤在 20% 左右,訂制漢服利潤能達到 60% 到 70%。于是,大集鎮的漢服開始從山寨、模仿開始改良,試圖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原創。現在,中國的春晚舞臺上有來自曹縣的演出服,世界各地外籍人士的圣誕節、萬圣節 cosplay 舞會上也有來自曹縣的漢服。盡管,后者的售價并不高,設計也并不夠精致。小作坊模式下的曹縣漢服產業缺乏行業標準和定價標準,急需重視知識產權,開啟規模化、專業化和精細化運營。真正的漢服圈是講求精致和品質的。所以,曹縣漢服因為平價,常被稱之為“年輕人的第一件漢服”。但平價漢服年銷售額 19 億,占比中國 1/3 市場,這足以說明“大漢服圈”有多大的消費市場。實際上,2020 年的漢服市場規模已經暴漲至 79.6 億元。艾媒數據顯示:2021 年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達689.4萬人,市場銷售規模將達到 101.6 億元。目前市場上有 3000 多專業生產漢服或漢服產業相關企業,其中 70% 左右是個體。而占據淘寶表演類服裝服飾 70% 的份額的曹縣確實是中國最大的演出服生產基地,因此具有轉型漢服生產良好的基礎。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 5 萬家影視服裝制造企業,山東占比 12%,曹縣有超過 680 家,一半以上的企業成立超過 5 年。另據《2020 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在漢服用戶中,選擇 100-300 元價格漢服的同袍比例最高,達到 41.78%。而這一價位的漢服,大多來自曹縣——以低價優勢,一年占比全國份額的 1/3 的曹縣漢服,在國潮復興的背景下,乘上了漢服從小眾審美走向大眾文化的東風。480 萬人圍觀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梁惠民現身試穿漢服的拼多多“產業帶復工線上大聯播”直播間市場規模和當前數據反映出一個現狀:百億規模的市場中,消費主力以低價位為主,并尚未有真正的頭部。其實,漢服賽道應被高度重視。據天貓平臺數據顯示:在天貓上買漢服的消費者已達到 2000 多萬人,購買漢服的消費者中,女性消費者占比近 8 成,其中 90 后、95 后的“后浪”是消費主力;在抖音平臺,以漢服為主題的短視頻超過 100 萬條,總播放量超過 300 億次。社交貨幣+Z 世代消費主力,僅這兩點就足可見漢服市場的未來體量。據艾媒咨詢報告顯示:2021 年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達 689.4 萬人,市場銷售規模將達到 101.6 億元。資本總有敏銳的嗅覺。早在曹縣爆火之前,產品元素覆蓋漢服等 IP 衍生品的新零售平臺十二光年在去年 11 月完成 500 萬元天使輪融資;漢服國風品牌十三余在去年 10 月完成了數千萬元的 Pre-A 輪融資,又在今年 4 月拿到正心谷資本、嗶哩嗶哩和泡泡瑪特的聯合投資的 A 輪過億投資額;漢服古裝品牌重回漢唐在去年 9 月完成戰略投資融資……市場規模劇增,資本紛紛涌入的背后,是漢服自帶的文化屬性的基因,使其成為 Z 世代深愛的精神消費品。
中國的服裝產業集群,從歷史上就有江寧織造、蘇州織造與杭州織造紡織,服裝基因強大的長三角誕生了太平鳥、波司登、江南布衣等服裝業大品牌;到電商互聯網助推下加速發展的浙江淘系品牌分食市場份額;以及專業化生產和產業集群優勢凸顯的珠三角,擁有虎門的時裝、潮汕的內衣、佛山的童裝、惠州的男裝、深圳的瑪絲菲爾、珂萊蒂爾、歌力思等大女裝。
在強者林立的中國服裝產業,曹縣最近憑漢服搶占 C 位,現象背后最本質的邏輯是:國風國潮的崛起,以及 Z 世代消費市場鐘愛精神消費品。而這兩點背后都基于一點:文化自信為時尚產業帶來曠世紅利。和中國時裝發展歷史上的許多個細分領域一樣,漢服產業也必然將朝著規模化、精細化和時裝化的方向發展。
來源:中國時尚商業洞察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