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干貨分享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插畫完整版!趕緊收藏

發布時間:2021-06-18  閱讀數:10004

干貨分享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插畫完整版!趕緊收藏


來源:SCREAM服裝設計


中華民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56個民族的統稱,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還有55個民族,占8.49%(第六次人口普查)。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偉大的中華民族,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云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中華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圖片

此系列圖選自德珍畫集《東方襲人》,德珍(真名:江慶儀),臺灣插畫界的才女,其唯美浪漫的插畫,深得年輕男女的喜愛。關于“德珍”之名的由來,聽說是她為了紀念清德宗(光緒)皇帝和恪順皇貴妃(珍妃)的愛情故事……


來,開始了解56個民族吧:

1.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傳統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戶撒阿昌族男性青壯年喜歡包白色包頭,梁河的男性青壯年則喜歡包黑色包頭。

阿昌族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戶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飾,已婚和未婚的沒有區別,均與附近傣族的很相似。臘撒、梁河兩地婦女上衣均為長袖圓擺對襟衣,下著筒裙,也配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兩地已婚婦女包頭制作款式略有差別,梁河婦女的包頭約有33公分高,而臘撒婦女是帶圓盤黑包頭。少女的傳統服飾是淺色對襟上衣,下著深色褲子。腰系繡花圍裙,發辮挽于頭頂,發辮上插花。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阿昌族婦女買來布和花邊來縫制圍腰,取代耗工費時的機織圍腰。其著裝正走向簡化,褲子代替了筒裙,還改良了包頭布。許多年輕人均改穿漢裝和傣裝,只有頭部裝飾還保留一些民族特色,但在節日和接待客人時,仍要穿上民族盛裝。


圖片

©德珍 阿昌族



2.白族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白族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繡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絳穗;婚后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扎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繡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圖片

©德珍 白族



3.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于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借詞較多,通用漢文,以漢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系本族自稱。服飾與蒙古族相似。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種圓頂布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軍便服或夾克。保安族女子喜穿色彩艷麗的右衽上衣、長褲,外套坎肩,并嵌有花邊;一般戴蓋頭,通常少女戴綠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圖片

©德珍 保安族



4.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布朗語支,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大方言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布朗族的服飾往往以黑色和青色為主。從各地布朗族男子的著裝來看,差別不大。男子上身著黑色或青色無領或圓領長袖對襟短衫,下著黑色寬襠褲,褲腿短而肥大,頭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頭。男子有佩帶手鐲的習慣。青年男子頭纏黑色或青色包頭巾,老年男子喜歡蓄長發,將發辮盤于頭頂,用白色頭巾包頭。而今除了老年人穿大襠褲外,中青年男子一般都改穿漢裝。

布朗族婦女的服飾則更多地保留了傳統特色。西雙版納等地的布朗族婦女,上衣為左右兩衽的無領窄袖短衫,或黑或白或藍,緊腰寬擺,雙襟在胸前交叉迭合,衣角兩邊各有一條飄帶,以布帶代紐系于左側。上衣下擺、袖口等邊沿飾以各色滾條和花邊。上衣里面還穿有一件對襟圓領無袖貼身小背心,領口及胸襟處飾以各種彩色花邊,胸襟上釘有一排小紐扣,背心多由色彩艷麗的凈色布縫制而成。天熱時,單獨穿上這樣的貼身背心,布朗族女性的曲線美得到了充分展示。下穿雙層筒裙,外裙為黑色,膝部以上織有紅、黃、黑等彩色橫條花紋。膝部以下拼接黑色、藍色或綠色布,用銀腰帶系裙。內裙為白色,比外裙稍長,裙腳邊鑲飾有彩布滾邊和花邊,可謂五色俱全。

布朗族婦女均挽髻于頂,挽髻處插有“三尾螺”簪,逢喜事盛會,發髻上還別有多角形銀牌,髻下系有銀鏈等裝飾品。頭纏黑色、青色包頭巾。布朗族女性自幼穿耳,喜戴銀質的耳塞和耳環,大耳環墜于兩肩,耳環上飾以紅、黃的花。年輕姑娘多用鮮艷奪目的絲線或毛線編織彩穗或彩絨球花裝飾耳塞,有的下垂至肩,嫵媚動人。隨著頭部的擺動,耳飾一同蕩漾,極富動感和青春的活力,給人以輕盈飄逸的感覺。手臂箍有數圈銀臂鐲,手腕部戴3厘米左右寬的銀手鐲,胸前佩戴銀項鏈以及各色玻璃珠。年輕姑娘喜在頭上佩戴鮮花,中老年婦女則愛以護腿布纏腿。

圖片

©德珍 布朗族



5.布依族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布依族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帶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飾物。一些布依族老年婦女仍保留傳統服飾,頭纏籃色包布,身穿青色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衣縫、下角分別鑲繡花邊及滾邊。下身多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系青布圍腰或繡花圍裙,腳穿精美翹鼻子滿繡花鞋,整套服裝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繡于一體。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領大襟衣,并在沿左衽前下方鑲嵌兩三道帶色布邊,領前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的古老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腳上滿花鞋變成了半爿型或鞋尖處繡小花,改裝后顯得潔凈淡雅,古樸端莊。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繡鮮艷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頭簪之間。每逢節日、宴會,婦女喜佩戴各式各樣耳環、戒指、項圈、發墜和手鐲等銀飾。


圖片

©德珍 布依族



6.朝鮮族
朝鮮族又稱高麗族,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的朝鮮、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及其他原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余散居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朝鮮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朝鮮族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

朝鮮族女裝短衣長裙。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色彩十分鮮艷。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圖片

©德珍 朝鮮族



7.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扎蘭屯市、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里斯區、富拉爾基區(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臺村、海雅屯)、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達斡爾族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貍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質服裝外,達斡爾族還穿布制的袍子和褲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時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達斡爾族婦女早期著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


圖片

©德珍 達斡爾族



8.傣族
傣族,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老撾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并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后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于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圖片

©德珍 傣族



9.德昂族

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不同支系的婦女,多用裙邊橫織的線條顏色加以區別。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頭裹黑白色布,包頭兩端飾以各色絨球,也戴大耳環和銀項圈。德昂族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自己喜愛的圖案。


圖片

©德珍 德昂族



10.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后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向大眾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


圖片

©德珍 東鄉族



11.侗族
侗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撾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


圖片

©德珍 侗族



12.獨龍族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舊稱“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位于高黎貢山以西,但當利卡山以東,設立獨龍江鄉,是獨龍族唯一聚居地。目前約有7400人。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獨龍族原有原始群婚的習俗,現已不存在。男女均散發,少女有文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后披齊肩,左右蓋耳,剪發系用兩把刀相截。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為衣,夜間做被。


圖片

©德珍 獨龍族



13.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省區。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在社會上,他們都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中,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 。俄羅斯族人多信仰東正教。

俄羅斯族服飾,男女款式不同,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婦女夏季穿粗布襯衣,外套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女的穿連衣裙(俗名布拉祺),喜慶節日穿綢制的繡花襯衣。男女都穿氈靴、皮靴和皮鞋。


圖片

©德珍 俄羅斯族



14.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云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狍皮衣、皮褲,戴狍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主要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三種:

幾何紋:數量最多,主要有圓點紋、三角紋、水波紋、浪花紋、半圓紋、單回紋、雙回紋、丁字紋、方形紋、渦紋等。多半依個人需要大量組合,以產生新的圖案節奏和旋律。

植物紋:數量居次,以葉子紋、樹形紋、花草紋、花蕾紋等為主,其中南綽羅花紋樣尤為突出,運用甚廣。鄂倫春語“南綽羅花”意為“最美的花”,象征純潔的愛情。多用于姑娘嫁妝的,以示愛情純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云卷變形紋表示。

動物紋:數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紋、鹿形紋、鹿頭云卷紋及馬紋。還有借鑒他民族的紋樣,如“壽”字紋等。


圖片

©德珍 鄂倫春族



15.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屬于通古斯人種,其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滿洲、錫伯族等通古斯人也即是如此。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

鄂溫克族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繡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

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


圖片

©德珍 鄂溫克族



16.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秦淮、曹、排灣三種語群。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臺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繡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制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


圖片

©德珍 高山族



17.哈尼族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區。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無論男女,其服裝均以黑色為主基調,哈尼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青或白布裹頭。


圖片

©德珍 哈尼族



1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是哈薩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125萬(2000年)。使用哈薩克語,本民族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語。

在歷史上,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飾帶有濃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薩克族男子喜歡穿棉毛衣褲,喜歡以條絨、華達呢等作衣料。顏色上多選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褲。選材以羊皮為主,也用狼皮、狐貍皮或其他珍貴獸皮。為了便于上、下馬,褲子用羊皮縫制成大襠褲,因此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襯衣多為高領,上繡花邊。襯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時還再套“袷袢”。


圖片

©德珍 哈薩克族



19.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


圖片

©德珍 漢族



20.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

由于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魚皮和獸皮縫制,但因人們的居住區域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有所區別。

魚皮衣飾,多是婦女穿用。赫哲族婦女穿著的上衣樣式,相似于滿族人的旗袍,襟長過膝,腰身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只有領窩沒有衣領。領邊、袖口、衣邊都飾有染上各種顏色的皮條云紋和動物花樣,有的還在衣下擺縫上海貝殼、銅鈴或纓絡珠、疏繡穗之類的裝飾品,以示別致美觀。

赫哲族男人,冬季多穿狍皮大衣、男子的長袍前后開衩,衣服上鑲黑邊或云頭紋樣,扣子比較特別,一般是使用兩排皮扣或鯰魚骨扣。男子服裝也包括大襟皮質短衣、長褲等其他形式。

赫哲人男女勞動時都穿魚皮套褲。赫哲族漁民的魚皮套褲是用懷頭、哲羅或狗魚皮制成的,分男女兩種。男式的上端為斜口,女式的上端為齊口,并鑲有或繡有花邊。冬天穿它狩獵抗寒耐磨,春秋穿它捕魚防水護膝。

赫哲人戴手套主要是為了防寒。手套是他們冬季必不可少的。赫哲人的手套多用狍皮制成,主要有“沙拉耶開依”(五指手套)、“瓦拉開依”(皮手悶子,只有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和“考胡魯”(皮手悶子,筒長并有活口)三種。


圖片

©德珍 赫哲族


21.回族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后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并有扎褲腿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圖片

©德珍 回族



22.基諾族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后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基諾族自稱“基諾”,意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余散居于基諾鄉四鄰山區。主要從事農業,善于種茶。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基諾族人數雖少,但在服飾上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飾中,往往女子服飾比男子服飾豐富,但基諾族卻恰恰相反。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基諾族男子穿寬褲和無領對襟白外衣。女子上著繡有各色圖案的白色背心,外罩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身背大麻布袋。基諾族崇拜太陽,日月花飾就是基諾族人民審美心理的歷史積淀,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圖片

©德珍 基諾族



23.京族

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屬的東興市境內,主要聚居在江平鎮的“京族三島”—巫頭島、山心島、萬尾島以及恒望、潭吉、紅坎、竹山等地區,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灣陸地上。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京族婦女喜歡染黑齒、結"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圖片

©德珍 京族



24.景頗族
景頗族,中國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景頗族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涂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并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煙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圖片

©德珍 景頗族



25.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突厥語,系本民族自稱,意為“四十個姑娘”,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里游牧人”、“赤紅色”等含義。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外,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也有零星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柯爾克孜族人口數為160823。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繡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系皮腰帶,帶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另一種帽子叫“艾力其克”,鑲有裝飾品和刺繡。戴這種帽子時,里面要戴繡花軟帽。冬季戴“卡爾帕克”,毛氈制成,頂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兩側開口,頂部一般是白色。后兩種帽子比較古老,多數人不戴了。婦女的頭飾很復雜,用“繡花布條”綁扎發辮,發辮末梢系圓型銀質小錢數個,再用珠鏈將兩條發辮連結在一起,臉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鐲、戒指。


圖片

©德珍 柯爾克孜族



26.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約434000人。拉祜族先民屬于古代羌人系統。

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襟長衣,衫長到腳面,開岔至腰部,衣領和開岔處都鑲 銹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 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彩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愛穿傳統服飾,透過拉祜族服飾,仍可窺見古代氐羌系統民族衣著形象。唐代文獻中記載,古代烏蠻“婦人衣黑繒,其長曳地。”


圖片

©德珍 拉祜族



27.黎族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

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后用紫甘藍(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干而成。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有些身著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后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


圖片

©德珍 黎族



28.傈傈族
傈僳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國內外人口總計有100多萬。其中,國內人口為57.4萬余人(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國外人口40多萬,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老撾、印度、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傈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不同地區的傈僳族婦女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白傈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傈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花傈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

傈僳族男子服飾最早模擬喜鵲的顏色與樣式,稱喜鵲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褲,纏黑布包頭。傈僳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羊毛彩帶,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圖片

©德珍 傈僳族



29.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僅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珞巴族服飾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纖維和獸皮為原料。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鏈,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


圖片

©德珍 珞巴族



30.滿族
滿族,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旗人等,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巖、新賓、青龍、豐寧、寬城滿族自治縣及灤平、隆化等民族縣,和若干個滿族鄉。

滿族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制作精美。

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圖片

©德珍 滿族



31.毛南族
毛南族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于世。

毛南族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過去,毛南族男女都喜歡穿藍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對襟衫。男子穿唐裝或琵琶上衣。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并滾著花邊,女裝在袖口、褲腳上鑲有紅色或藍、黑色的邊條飾,不著裙。頭上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各種飾物。不論男女都穿青、藍兩色服裝。除喪事外,忌穿白色衣服。毛南族婦女還特別喜歡戴花竹帽“頂蓋花”,過去新婚婦女往往要戴著它走親戚。


圖片

©德珍 毛南族



32.門巴族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門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一種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

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圖片

©德珍 門巴族



33.蒙古族

蒙古族是我國東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位于俄羅斯西南方的一塊是卡爾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于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圖片

©德珍 蒙古族



34.苗族

苗族 ,是一個發源于中國的國際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重慶、湖北、四川、海南、廣西等省(區)。苗族服飾樣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0多種樣式,年代跨度大。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圍腰。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婦女頭飾一般挽高髻于頂,別上銀針、銀簪及插上銀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凱里、臺江三縣交界地區包白毛巾頭帕,黃平一帶戴縮褶帽。


圖片

©德珍 苗族



35.仫佬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仫佬族崇尚青色,仫佬族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將布放進染缸,用藍靛水浸泡,著色均勻之后撈起,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滾化或棒槌敲打,這樣制作出來的布料閃閃發亮,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藍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視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們的“送嫁衣”都是用這種布料做成的。

仫佬族婦女,未嫁者梳辮(現代大多剪短發),出嫁后挽髻,年青女子額前 有“劉海”,老年婦女多用青布巾包頭。她們的飾品喜歡用白銀和玉石制作。


圖片

©德珍 仫佬族



36.納西族
納西族居住在我國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川滇交界的瀘沽湖地區是納西族的兩個主要聚居地,其余散居于中甸、維西、永勝、鹽邊、鹽源、木里和西藏芒康等縣。

古雅純樸的納西族服飾是其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艷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以“披星戴月”為典范。

納西族婦女的羊皮背飾是其服飾中最具特色之處,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背飾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稱為“羊皮披肩”。羊皮披肩多精選黑色、白色的綿羊或山羊皮,經過反復揉制后,剪裁而成。


圖片

©德珍 納西族



37.怒族

怒族是云南省怒江地區特有的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是生活在怒江本土最早的土著民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素雅,男子的傳統服飾為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扎成袋狀,以便裝物。蓄發,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腿。婦女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繡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的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歡用紅藤作纏頭和腰箍。貢山一帶婦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體現其獨到審美觀。


圖片

©德珍 怒族



38.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地區的寧蒗縣、麗江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縣、風慶、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鹽源等縣。

普米族長期和納西、彝、藏等民族雜居,普米族服裝及頭飾吸收了他民族服飾特點。寧蒗、永勝地區的普米族女子喜將牦牛尾和絲線纏在長發中編成粗大的辮子盤在頭上,再纏繞長頭帕,以包頭大為美,其身穿高領右襟衫,下著寬大百褶裙腰纏織有紅、黃、綠、蘭條紋的羊毛寬帶,有的還在背上披一張潔白的長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后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蘭平地區未婚女子用天藍色繡花帕包頭,頭帕外垂一束紅絨線,這是未婚的標志。已婚婦女用黑色長帕包頭。有的喜佩紅、白色珠飾,有的喜帶耳墜銀環。富裕人家在頸項還要掛上珊瑚、瑪瑙和料珠,胸前佩帶“三須”、“五須”的銀鏈,手戴鐲圈和寶石戒指等。女子能用構造簡單的腰機和水平織機織出圖案精美的土布。受藏族服飾影響,男子穿大襟立領上衣,外套皮袍,系腰帶,下著長褲、皮靴。天熱時將皮袍褪至腰間,兩袖系在身前。頭戴前沿高豎的皮帽,腰挎一把長刀。傳統普米族男裝為麻布短衣和寬大褲子,天寒時披羊毛坎肩,裹綁腿。


圖片

©德珍 普米族



39.姜族
羌族能歌善舞,對酒情有獨中,崇拜神明和英雄。喜好白色。有著“白石瑩瑩象征神”“雙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等形容。
川北群山之顛的“云朵中的民族”羌族聚居區處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

古羌族以著袍服為主,羌族服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不盡相同。總的說來羌族服飾隨著環境與生活條件的變化也發生著變化。

羌族婦女亦喜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青年婦女常包繡有各色圖案的頭帕或用瓦狀的青布疊頂在頭上,用兩根發辮盤繞作鬢;一般冬季包四方頭巾,上繡各色圖案,春秋季包繡花頭帕。羌族的服飾較為樸素而華麗,男人喜著青色或白色頭帕,穿自制的麻布長衫,外套一件無袖子的羊皮褂子,這種褂子可用來防寒、擋雨、墊坐。腳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繡有云彩圖案及波紋,鞋尖微翹,還穿皮鞋、布鞋腳上裹牛、羊毛制的氈子綁腿,綁腿有保溫和護腿的作用,年輕女子還在綁腿上纏紅腳帶子,男女皆束腰帶。羌族婦女喜穿有花邊的衣衫,衣領及袖口上鑲排梅花形銀飾,系有花邊的繡花飄帶。喜戴銀牌、領花、耳環、圈子和和戒指等飾物,富有人家還在戒指上鑲嵌瑪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帶橢圓形的“色吳”,上用銀絲編織的珊瑚珠,用來祈求佑福增壽。


圖片

©德珍 羌族



40.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谷地,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寧市及黃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伊寧縣等地。其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撒拉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伊斯蘭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所以,宗教對其歷史發展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較深的影響。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撒拉族婦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繡花布鞋。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制的手鐲,銀耳環等首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


圖片

©德珍 撒拉族



41.畬族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畬族婦女的裝飾要數發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從后面梳成長筒式發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所以顯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發式比較簡單,只將頭發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不少畬族姑娘也剪短發或梳辮子了。畬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畬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觀,成為畬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圖片

©德珍 畬族



42.水族
水族在建國前處于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于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

水族男女衣服多以青、藍兩色為主。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或青布包頭。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青布長褲,衣褲四周鑲花邊,系青色綠花圍腰,穿繡青布鞋;節日穿裙子,將長發梳成一把斜綰頭上;盛大節日或宴會時,戴各式各樣的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


圖片

©德珍 水族



43.塔吉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

塔吉克族女子服飾在婚前婚后沒有明顯的區別,婚前稍簡單,婚后則較為復雜。平時穿連衣裙,裙內還要穿長褲,夏季在裙外加一背心,冬季外罩棉質袷袢(對襟長大衣,無扣,腰間系腰帶)。老年婦女一般穿藍、綠花色的連衣裙,年輕女子穿大紅、桔黃或鵝黃色的連衣裙。

塔吉克的馬克帽:為黑絨圓高筒帽,帽上繡有幾道間隔勻稱的細花邊,帽里用優質黑羊羔皮縫制,帽的下沿卷起,露出一側皮毛。青年人與老年人帽子上的邊有所區別。青少年的馬克帽面子為白綢制作。馬克帽適合高原山區的氣候,天暖時可以折起下邊戴,天氣寒冷時可以放下卷邊一直往下截,護住脖子。


圖片

©德珍 塔吉克族



44.塔塔爾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塔塔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由于長期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共處,因而這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 也逐漸成為塔塔爾族的日常用語和通用文字, 他們信仰伊斯蘭教。

塔塔爾族的服飾十分別致。無論男女老幼,通常都喜歡穿一種寬袖、豎領、對襟的白色繡花襯衣,在襯衣的領口、袖口、胸前大都繡著十字形、菱形等幾何圖案花紋,色彩和諧、美觀。在白色襯衣外,再套一件齊腰短背心。這種黑白兩色的強烈反差搭配,在男子的服飾上更為普遍。男子除了衣服是這樣,頭上也多戴黑白兩色的繡花小帽。冬季則戴一種用羊羔皮做的藍色卷毛皮帽,下穿寬襠緊身黑褲,腳蹬長筒皮靴,外套毛皮大氅,腰束皮帶,顯得威武、瀟灑。

塔塔爾族婦女的服飾艷麗而且大方。通常穿連衣裙,多為白、黃、紫、紅等顏色,素雅中透示著嬌艷。也喜歡穿一種鑲有半縐邊長裙,腳蹬“喀以喀”花皮鞋或長筒靴。頭戴鑲有很多色珠的繡花小帽,帽上披一塊彩色透明的紗巾,配以金、銀、珠、玉等各種質地的耳環、項鏈、胸針、手鐲、戒指等不可缺少的飾物,伴以熱情、爽朗的性格,更顯得楚楚動人。


圖片

©德珍 塔塔爾族



45.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漢族人大量遷入后,“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樸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繡上花紋 ,繡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男子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沒有完全蓋住頭發。女子頭包1.7至2.3米青絲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


圖片

©德珍 土家族



46.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土族的傳統服飾,色彩鮮艷,式樣別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傳統的男子服裝,頭戴織錦鑲邊的氈帽,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繡花帶,腳穿白布襪和云紋繡花布鞋。此外,土族男子還習慣在領口、襟邊、袖口和下擺上鑲四寸寬的紅或黑色的邊飾。土族婦女的衣服更加艷麗,她們頭上戴著彩色的圓形織錦絨氈帽,耳朵上戴著長長的銀飾,身穿小領斜襟長袍,在長袍的外面套著紫紅色的坎肩,腰上系著又寬又長的彩色腰帶,彩帶兩頭都有精美的刺繡,上面掛著鑲有彩色圖案的荷包、針扎、銅鈴等裝飾品,下穿裙子和長褲,足蹬彩云繡花長筒鞋。她們服飾中最有特色的是七彩花袖,花袖是由紅、黃、綠、青、紫五色彩布拼制而成。她們自豪地說,那是按照天上的彩虹的顏色調配,穿在身上格外醒目。和年輕人比較起來,老年婦女的裝束要簡樸的多,她們不穿五彩花袖衫,也不系繡花彩帶。

傳統土族婦女的頭飾很復雜,戴各種“扭達”(“扭達”即頭飾)。由于不同地方的婦女佩戴的頭飾不同,所以扭達有八九種之多,包括吐渾扭達、適格扭達、加斯扭達、雪古郎扭達、加木扭達、索布斗扭達等。這些扭達中,據說吐谷渾扭達最古老、最高貴。據傳古代土族婦女能征善戰、馳騁疆場,她們勇敢頑強,身披戰袍,十分俊美。后來土族逐漸定居放牧,以至過渡到以農為主兼營畜牧業,土族婦女便將戰袍、頭盔,甚至兵器的形象裝于頭飾上,因此這些扭達異常華麗,好像古代宮女的頭飾。婦女在轉到操持家務和農業生產后,繁重的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不再適宜身著古裝,再加上1938年以后,青海軍閥馬步芳強行改變土族服飾,從此這些式樣繁多的扭達不再流行,已在民間絕跡。此后,土族婦女常把頭發梳成兩根長辮子,垂在背后,末梢相聯,頭戴飾有絲錦的氈帽或禮帽。


圖片

©德珍 土族



47.佤族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佤族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么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圖片

©德珍  佤族



48.維吾爾族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繡花帽,著的是繡花衣,穿的是 繡花鞋,扎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圖片

©德珍 維吾爾族



49.烏茲別克族

烏茲別克族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烏茲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茲別克族婦女夏天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老年婦女穿的連衣裙一般褶多寬大,顏色單調。青年婦女穿的連衣裙色彩艷麗,胸前繡有各樣的花紋和圖案,并綴上五彩珠和亮片。婦女穿的冬裝除毛衣、毛褲、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歡穿狐皮、裘皮大衣,更顯得氣質高雅,雍榮華貴。烏孜別克婦女很會打扮自己,款式獨特,美觀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稱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澤鮮艷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條明麗的花頭巾。

圖片

©德珍 烏茲別克族



50.錫伯族
錫伯族,是中國境內的一支少數民族,與古代鮮卑和近代滿族有一定的關系。有一種說法說沙俄曾以此名稱創造北亞的新地名:西伯利亞。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余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余人),遼寧沈陽約5萬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錫伯族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衣襟、袖口、領口、下擺多鑲滾邊。扎黑色腿帶,腳著白襪、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發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婚禮時,新娘頭戴吉塔庫(錫伯語頭飾,即布制發圈),上有貝殼、寶石和金銀制的花飾,下一排銀鏈或串珠等裝飾垂于眉宇之上。婚后一年之內,參加較大喜慶活動仍要戴上吉塔庫。

錫伯族婦女擅長刺繡,如同男子會騎射一樣,婦女如果不會刺繡,就會被人輕視。刺繡圖案多為花鳥魚蟲等。

圖片

©德珍 錫伯族



51.瑤族
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為263742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 “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于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于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并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圖片

©德珍 瑤族



52.彝族
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瑯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銀制品和刺繡裝飾。

彝族服裝一般由純羊毛手工打造,從收取羊毛、紡成線、浸染,到織布、裁剪、刺繡,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致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圖片

©德珍 彝族



53.仡佬族
仡(ge)佬(lao)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437997人。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現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于云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一幅圖于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長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長之袍。質料有葛、麻、羊毛、絲、棉布等。男女多以長帕包頭,有的婦女或用花布一塊蓋頂。

圖片

©德珍 仡佬族



54.裕固族

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

裕固族男女都穿高領、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而婦女高領長袍下擺開衩,衣領、袖口、衣衩、襟邊繡著花邊。外套大紅、桃紅、翠綠、翠藍色的緞子高領坎肩,系紅、綠、藍色腰帶,配彩色手帕,腳穿長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風雪帽,穿高筒靴;夏秋戴圓筒平頂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婦女頭戴喇叭形紅纓帽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喜歡佩戴耳環、翡翠或玉石手鐲及銀戒指等。

圖片

©德珍 裕固族



55.藏族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操藏語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于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于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征明顯。由于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哈達是藏族服飾中最重要的一種裝飾品,也是西藏最常見的一種禮儀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達祈福、尊敬、友誼、真誠。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圣潔、真摯、坦誠,所以常見的哈達多為白色。此外,還有以藍、白、黃、綠、紅五色分別織就的五彩哈達,各有寓意,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分別表示藍天、白云、江河、神靈、大地。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每逢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各式色彩明艷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艷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圖片

©德珍 藏族



56.壯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制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里折成寬邊,并于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云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致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繡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繡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于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并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繡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圖片

©德珍 壯族

五十六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圖片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