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中國制造強在哪兒?從美特斯邦威到Shein

發布時間:2021-08-12  閱讀數:7617

中國制造業的供應鏈優勢不是靠頂層設計,而是無數參與者不斷往各個方向用真金白銀試錯的結果——之所以叫“試錯”,因為大部分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所以,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來自底層的創新精神——也離不開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和對創新的制度化保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奮,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從“前店后廠”開始


作為一個幾百億美金的獨角獸,Shein太低調了,仿佛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其實Shein的故事很長,是20多年來,中國服裝供應鏈不斷優化、品牌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漫長的故事。


我不是服裝供應鏈專家,只是在投資研究過程中,才慢慢認識到這個中國最早成熟的制造業,也讓我對一個問題有更深的理解——中國制造牛在哪兒?


如果你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家品牌服裝公司的老板,你的企業基本上會包括以下幾個核心部門:


首先,你需要有一家生產服裝的工廠,事實上,大部分服裝企業都是從服裝廠、甚至是裁縫店發展起來的。


其次,作為時尚行業,最核心的是設計研發等相關部門。


還有一個當時必不可少的銷售部門,管理直營門店或經銷商渠道。


這就是一種集設計、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實體型經營模式”,聽上去像個大公司,其實都是廣東福建江浙一帶的民營或集體小服裝廠,“前店后廠”的“原始全產業鏈”模式。


可當企業積累完原始資本后,就紛紛遇到一個問題:作為時尚行業,新就是財富,快是生命,而這個產業鏈顯然太長了。


于是,這個中國最早走向完全市場競爭的行業,開始了全產業鏈的變革。


要不要工廠?


與整個產業鏈沖突最大的是工廠。


制造業有規模效應,一個只生產襯衫或襪子的工廠,效率大概率比什么服裝都生產的工廠高;但銷售門店卻最喜歡服裝品類豐富,買了襯衫的消費者,再買一條褲子的概率更大。


品牌到底應該只生產襯衫,還是消費者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呢?


還有更大的沖突,工廠的投資周期長,占用資金大,增速卻是有限的;而銷售常常會出現爆發式增長,需要快節奏小批量的推新品,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企業的戰略方向,到底是偏向成本至上的制造,還是節奏至上的設計銷售?有限的資金,到底是投向長周期的工廠,還是投向快速增長的銷售渠道?


在接外貿訂單時,服裝廠發現,國外的品牌幾乎都沒有工廠。品牌養工廠,或者工廠自創品牌,都是“不經濟”的事情。于是,有一些服裝企業變成純粹的代工廠,有一些服裝企業則砍掉工廠。


品牌和專業代工廠成為服裝產業鏈的第一次分道揚鑣。


美特斯邦威品牌的前身是董事長周建成建立的服裝小工廠,創立美特斯邦威品牌之后,周建成的選擇是砍掉工廠,生產環節100%外包,只保留幾個核心環節,轉型輕資產。


圖片


這個戰略選擇讓美特斯邦威在一眾休閑品牌中脫穎而出,2006~2011年公司營收的復合增速達到38%,并在2011年達到99.45億元的營收,實現1%的市占率,成為當時國產品牌服裝行業的絕對龍頭。


當然,生產外包只是讓美特斯邦威變“輕”,下游銷售的直營變加盟,才是營收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大部分服裝品牌都會選擇一定比例的外包生產,但對于直營模式還是加盟模式,卻有不同的選擇。


直營還是加盟?


直營還是加盟,消費者很難區分,但商業模式完全不同,直營模式需要把產品賣給最終消費者;而加盟模式中,加盟商才是客戶,把產品賣給加盟商就算完成了銷售,有些品牌甚至連售后都外包了。


很明顯,加盟模式可以快速把產品推向全國市場,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資金實現高速增長


但加盟模式的問題也很多,品牌不直接接觸客戶,對消費者需求的反應過慢,加盟商發展過快,能力參差不齊,導致渠道庫存積壓,頻繁打折又損害品牌形象,導致客戶流失,加上電商的沖擊,從2012年開始,中國服裝全行業進入痛苦的“去庫存”階段,元氣大傷,其標志就是美特斯邦威的盛極而衰。


服裝產業鏈中,設計和銷售的可切分度遠不如工廠,所以更多的公司又回到直營店模式,只是對銷售環節進行改造,其中最有特點的,當屬海瀾之家。


直營的好處是管理規范、了解消費者,問題是資產過重,管理難度大,導致渠道數量增長緩慢,海瀾之家獨創了一種“類直營”模式,試圖在保留直營優點的同時,解決后兩個問題。


所謂“類直營”就是加盟商成為“甩手掌柜”,只負責出錢(保證金、店面租金、裝修費用),店完全交給海瀾之家以直營的方式負責經營。


圖片


這一模式下,加盟商不需要有經驗,不承擔滯銷庫存,只是一個“理財渠道”,發展速度自然加速;品牌也能保證對門店和貨品的控制。


“類直營”本質上還是加盟,事實上,現在很少有全國性品牌完全用直營的方式,更多是考慮如何用較“輕”的模式去控制渠道。


至此,整個服裝產業鏈,上游砍掉了,下游變輕了,接下去,就要對最核心的設計開發部門動手了。


從設計團隊到買手制


淘寶興起后,服裝業就變成了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特別是女裝,女生天生沒有品牌忠誠度,一個女裝新品牌只要樹立自己的風格,就不難找到消費者。


日益專業化的產業鏈對創業者也更友好,上游有各種高度細分的成熟供應鏈,下游網店銷售渠道門檻很低,最大的瓶頸反而變成了設計開發環節。


大品牌可以養一個龐大的設計團隊,但中小品牌沒有能力也不需要,他們的創始人更多是對美的個人感覺,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對消費需求的變化更敏銳,更適合“買手模式”,養一個設計團隊反而太“重”了。


在“買手模式”下,小品牌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最新的時尚款式,選擇其中的流行元素進行組合和改款,再與外部的設計工作室合作制版。有了樣品后,并不著急生產,先掛到網上預售,分析消費者喜好,選擇其中有銷售能力的款,再聯系代工廠批量生產發貨。


買手制的優勢是可以同時開發無限多的新款,適合互聯網銷售少量多批的特點,如果沿用傳統設計開發團隊,工作量是無法想象的。


當年將“買手模式”發揮到極致的是淘品牌韓都衣舍,內部幾十個買手團隊是公司的靈魂,上接選品定款,下接生產銷售,將公司推上天貓史上首個雙11“三冠王”。


圖片


此時,生產外包了,渠道變“輕”了,就連核心的設計團隊也改成合作了,那品牌商到底還能干點啥呢?


品牌商還剩下三大核心作用:


第一、運營品牌。


第二、商品的研發與商品流的控制。


第三、現金流的發起者并承擔滯銷風險。


可是,一個叫南極人的品牌說,要提高效率,品牌商的第三條作用,我不要。


服裝產業鏈演變到這兒,大多是國外現成的商業模式稍加本土化改造,可接下來,就是完完全全的“本土化創新”了。


互聯網時代的“前店后廠”


在講南極人之前,我還要回頭講一講海瀾之家。


前面說過,海瀾之家的加盟商實際上是投資者,只分成,不承擔滯銷商品庫存,但海瀾之家自己也不愿意承擔庫存,產業鏈博弈的結果是讓上游的工廠承擔,下游賣不掉的貨剪標后退給工廠,再進行二次銷售。


不過,海瀾之家仍然要承擔備貨的資金,于是更聰明的南極人出場了。


南極人早年也是一家普通的保暖內衣工廠,老板張玉祥先后砍掉了所有工廠和線下店,專注于線上銷售,這些變革,我們之前都講過了。


但南極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創新,是讓上游的中小服裝加工廠和下游的淘寶店直接對接,自己只出“南極人”品牌,既不負責貨品的開發與組織,也不承擔資金與運營風險,除了銷售平臺,再也沒有什么能制約其發展了。


那么南極人不就成了一個標準的貼牌企業嗎?這也是外界對南極人模式最大的誤會。


文章的開頭,我提到早期“前店后廠”的原始生產模式,雖然不符合現代服裝工業的趨勢,但此模式憑著成本低、靈活度高的優勢,一直是中低端服裝的基本生產銷售模式。


南極人的創新在于把這種原始模式與互聯網結合起來:


一方面,精選中國的中小供應商,降低產品成本和中間費用,為中低收入消費者提供一個性價比極高的品牌,再通過品牌為這些中小供應商賦能。


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優勢,向中小工廠提供消費偏好和流行方向,并以“一件代發”為終極目標,實現真正“前店后廠”的柔性供應鏈。


圖片


一邊是海量小工廠,一邊是海量網店,南極人相當于一個平臺,品牌只是這種合作機制的約束力量,這種模式自然不會限于服裝行業,南極人很快成為一個覆蓋服裝、家居用品、家電等多品類的渠道品牌。


南極人的商業模式是服裝產業鏈發展到現在為止,最“輕”的模式,超過90%的毛利,不建工廠、不管渠道、沒有設計、不承擔資金與退貨風險,經營的產品是“商品信息”。


不過,南極電商的模式,大部分服裝企業用不了,因為服裝是時尚行業,設計是靈魂,南極人這種放棄設計開發的模式,只能適用于服裝類目中保暖內衣、內褲襪子等款式變化不大的類標品。


再“輕”也不可能了,對于不斷探尋新商業模式的服裝企業而言,對供應鏈的優化組合成為最可能的選項,這個中國服裝產業鏈的創新故事,終于翻到了Shein這一章。


立足“設計師紅利”的Shein


在分析Shein之前,我還是要回頭再談一談海瀾之家,談一談這個品牌為什么總是給人很土的感覺。


商業模式是一環套一環的因果循環報應,前面說,海瀾之家讓上游供應商承擔庫存風險,那就必然要讓上游供應商參與設計環節,同時也能降低自己的設計成本。這個模式看似聰明,卻隱藏著一個致命的矛盾。


下游渠道只承擔銷售任務,不用“背庫存”,自然傾向于備貨充足,款式越多越好,最終失去了反饋消費傾向的動力;但上游供應商要承擔滯銷的風險,自然只愿意設計經典款和大眾爆款,結果導致海瀾之家成為充滿縣城審美的“土味國牌”。


誰承擔風險,誰才能真正負責,所以,服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仍然要回歸設計,任何商業模式都不能避開這一環節。


在“買手制”下,新款開發成為核心驅動力,但“買手制”的組織太松散,不利于管理。Shein早期也大量采用買手,但后期組織架構重新回到傳統設計團隊——但是,Shein對設計流程進行了工業化的改造。


傳統的服裝設計,極度依賴設計總監的個人眼光,而Shein依靠的是中國的“設計師紅利”。


Shein的設計師基本上都是紡織學校畢業的大專生,坐在電腦面前,每天出新款的速度極快,經過很多積累經驗的過程后,就能達到傳統設計師幾倍的工作效率。Shein的設計師更像是一個“設計工人”,這個“流水線”就是公司功能強大的“情報收集系統”和“設計輔助系統”。


支持這個設計體系的是兩個更強大的體系:


一個是投放和測款系統,利用頁面巨大的流量進行測款,從每天要上線的幾百款新款中,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安排生產計劃。


每天上新幾萬款SKU,這背后又需要柔性供應鏈的支持。


柔性供應鏈,聽上去非常高大上,實際上,高大上的智能工廠成本太高了,真正能做到低成本柔性生產的還是“服裝小作坊”,老板娘就是員工,沒有管理費用,沒有社保不交稅,還沒有上下班的概念,有活就開工。


但這一類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交易成本高、質量難以控制的問題,Shein解決的方法是縮短賬期,加強資金扶持,加大考核力度,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甚至借錢入股給優秀的供應鏈,幫助它們更新設備。


其實上面這些方法,不少淘品牌也在做,但做不好,因為供應鏈管理太花錢了,國內線上服裝銷售那一點可憐的毛利根本不支持。


最終,Shein的“設計師紅利——獨立網站海量試款——高毛利的跨境電商——柔性供應鏈”就成為了一個完美的商業閉環。


供應鏈優勢是什么?


中國制造的優勢已經從人口紅利、體制紅利、基礎設施優勢,進入到供應鏈優勢的階段。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以別針廠為例解釋分工的重要性:一個工人獨自生產別針,一天的產量只有幾十個;可如果讓每個工人只做其中一個流程,那么最后,每人每天可以生產幾百個。


亞當·斯密說,別針廠這么做,不是政府要求的,而是他們發現這么做效率更高。


供應鏈的本質是分工,怎么效率高就怎么分工,每一個行業都不一樣,有一些行業,比如化工,上下游一體化就比分工效率高。


前文列舉的這些企業告訴我們,中國制造業的供應鏈優勢不是靠頂層設計,而是無數參與者不斷往各個方向用真金白銀試錯的結果——之所以叫“試錯”,因為大部分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所以,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來自底層的創新精神——也離不開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和對創新的制度化保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奮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