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悠久歷史的羌族,其服飾成為該民族文化的載體,上面凝聚、積淀的文化信息十分豐厚,在服裝的類別、刺繡紋樣、色彩及構成上,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顯示出這個民族具有豐富的審美經驗、深厚的審美修養以及很高的審美品位。
一首羌族山歌《唱穿戴》描述了羌族婦女的著裝與打扮:
# 唱穿戴 #
羌族山歌
“穿上靴子呀!好看的靴子。
扎上了靴帶呀!五色的靴帶。
穿起了褲子呀!白綢的褲子。
穿起了繡花衣衫呀!美麗的花衣衫。
扎起了腰帶呀!好看的腰帶。
左手戴上呀!牙骨圈子。
右手戴上呀!珊瑚圈子。
頸上掛上呀!珠寶項鏈。
耳朵上的耳環呀!有五錢金子。
耳朵上的墜子呀!是珊瑚做的。
頭上帕子呀!是繡花帕子。
右手戴的戒指呀!鑲著珊瑚。
左手戴的戒指呀!鑲著瑪瑙。
……
這首羌族山歌將羌族姑娘從頭到腳的服飾特點作了詳細的描述,充分展現了她們在服飾上追求的美。
羌族男女皆有留長發的習俗,《后漢書·西羌傳》稱“羌胡被發左衽。”“被發”即為“披發”。在我國大西北古羌人曾經活動的甘肅、青海等地,發掘出大批史前文物,其中有不少器物上描繪有披發人物的形象。

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中國歷代婦女妝飾》
如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呈人頭像,其頭像額前垂短發,其余頭發則披于頸部。史書記載秦厲公時,有羌族首領爰劍,其妻自認為丑陋而將頭發披覆于面部,羌民見之爭相效仿,久而久之形成披發覆面的習俗。

甘肅永昌出土彩陶罐以及青海柳灣出土的陶壺上,均繪有披發覆 面的人像
《中國歷代婦女妝飾》
關于“披發覆面”的習俗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上亦有表現,如甘肅永昌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罐上所繪的人物不僅披發,并且面頰上都繪有明顯的黑線條,象征覆面的頭發。又如青海柳灣出土的彩繪人像陶壺上繪有全裸披發的婦女,其面部也繪有黑線,象征覆面的頭發。

婚后羌族婦女多挽髻
這些實物證實了早在史前時代羌人就有披發覆面的習俗。如今羌族婦女多留長發,少女時梳成長辮,婚后則挽髻。

羌族男子頭飾
羌族男孩七歲時剃光頭,僅在百會穴(即前腦門)處留一綹頭發。成年時蓄發包帕,纏頭帕時留出頭發,然后將頭發與藍絲線一起編成發辮盤繞于腦后。松坪溝的羌族男子至今仍留有此發型,包頭帕后還要插上幾支雄 鷹或錦雞的尾羽,顯得十分威武。

84歲的羌族老人仍保持著羌族男子的傳統發型
汶川縣羌鋒寨一位84歲老人稱自己的編發辮正是保持了 羌族原始的發型。

茂縣北部地區羌族男子發型
在茂縣北部地區的羌族男子多留長發,并披于肩上。
羌族男女都習慣包頭帕,男子纏黑色或白色頭帕,青壯年男子將頭帕包得前高后低,顯得器宇軒昂、威武神氣。有的地區將黑白頭帕都包在頭上,即先包白色頭帕,再交錯包上黑色頭帕,并露出里層白帕以形成幾個白色圓塊面,使頭帕富于變化,并稱此頭帕為“喜鵲頭帕”。婦女的頭帕色彩也分為黑色和白色,大多繡有花紋。包頭帕的方式有包帕和搭帕兩種。包帕因纏繞方式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造型,有的纏成盤狀,如茂縣永和鄉一帶的婦女;

包盤狀頭帕的茂縣永和鄉婦女
有的纏成高聳的黑色大包頭, 如牛尾寨、鎮坪、松坪溝一帶的婦女;

包黑色大包頭的牛尾寨婦女
有的用兩條白色長帕包成挺拔威武的“將軍帕”, 如黑虎寨的婦女;
羌族男子頭飾
有的將白頭帕在頭頂交叉成十字狀,稱為“十字帕”,如汶川蘿卜寨一帶的婦女;
包“十字帕”的蘿卜寨羌族婦女
有的包黑色繡花帕,兩個帕頭立于后腦勺,如上翹的耳朵狀,如理縣蒲溪鄉的婦女;

包黑色繡花帕的蒲溪鄉婦女
有的隨季節不同頭帕也有所變化,如三龍鄉羌族婦女春秋季包繡花長頭帕,冬季則包四方形的繡花帕。

包黑色繡花帕的三龍鄉婦女

瓦帕上的繡花
此外,羌族婦女還喜歡戴瓦帕,戴瓦帕的羌族婦女主要在茂縣、赤不蘇、曲谷、雅都、維城一帶,瓦帕為折疊成三層的黑帕,最上一層繡有花紋,瓦帕戴于頭頂再用兩條發辮和發線纏繞固定,并用銀花、 銀牌、珠串、藍色絲線裝飾在發辮上。

赤不蘇婦女的瓦帕和其他頭飾

嘉絨藏族婦女的瓦帕在左側垂有一束絲穗
羌族婦女頭戴的瓦帕與大涼山喜德地區彝族婦女以及嘉絨藏族婦女所戴的瓦帕非常相似,從中可以看到各個民族在服飾上相互影響與交融的特點。但認真比較仍可看出差別,如瓦帕上三個民族所繡花紋不同,彝族婦女的瓦帕多為幾何紋,羌族婦女的瓦帕則多為花草自然紋,而嘉絨藏族婦女的瓦帕雖多 為花草紋,但紋樣構成不同,并且在左前方還懸垂一束美麗的絲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