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她是白天使,也是黑天鵝,曾給父親當人體模特,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畢加索為她作畫...

發布時間:2021-09-07  閱讀數:7937

她是白天使,也是黑天鵝,曾給父親當人體模特,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畢加索為她作畫...





圖片


當人們提起李·米勒(Lee Miller)這位顏值極高的美國女攝影家,大概第一個反應是:媽媽,我看見天使了。

“我看上去像個天使,但我是個惡魔。”

米勒這樣評價自己。

米勒是繆斯女神,也是被剝削者;她是白天使,亦是黑天鵝。


圖片


米勒的顏值放到現在也是女神級別,她長得不僅僅好看,她還是模特、時尚攝影師、戰爭攝影師、美食廚師。

她讓畢加索也擁有為她創作的沖動。

但好看容貌是把雙刃劍,在她才7歲的時候,卻被家人朋友帶來的客人侵犯了,惡魔讓米勒的青春受到了傷害,純潔的天使也似乎沾染了惡魔的氣息。

從那以后,米勒的性格開始變得叛逆,不再像以前一樣天真浪漫。


圖片
在病床上的李·米勒


米勒十幾歲的時候,就被描述為“一個無所事事的學生和活躍的叛亂分子”。

她被幾所私立學校開除后,轉而對劇院產生了興趣。于是,她到巴黎的一所劇院學習了七個月的照明和布景設計。

1926年,19歲的米勒回歸校園,在紐約的藝術學生聯盟里學習繪畫,也就是在這一年,米勒認識了在車禍中把她解救出來的康泰·蒙特羅斯·納仕。

從那以后,也開始了她的模特生涯。


圖片


1907年李·米勒出生于紐約,從米勒骨子里散發的氣質中不難感覺到,她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的富裕家庭。

她的父親既是個機械工程師,也是個狂熱的業余攝影師。

這個美國中產家庭里藏著許多秘密:兒子喜歡穿女裝,女主人用毒氣在汽車里自殺未遂,但最大的秘密是關于米勒的。

米勒8歲生日前兩周,父親給她拍了一張名為《十二月黎明》的照片,小米勒只穿了一雙拖鞋,裸身站在自家房子前,米勒成了父親的模特。


圖片
與父親的合影


圖片
與母親的合影


“我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治療女兒的羞恥感。”米勒被惡魔侵犯了后,父親解釋說。

一直延續到她20多歲,他從沒有停止對女兒的“治療”,甚至說服女兒和女伴一起躺在浴缸做他的模特。

米勒的一位女伴說:“米勒的父親總是乞求我們在不同階段為他脫下衣服。”

有人指責,但從來沒有證據。

“我崇拜愛迪生,但同時我也崇拜自己,金發藍眼的女兒。”這位攝影師父親說。


圖片


18歲的米勒決定去巴黎學習舞臺設計,她的兩名情人以拋硬幣的方式,決定誰可以拿著紅玫瑰到碼頭為她送行。

輸家是位學習飛行技術專業的學生,他不甘失去送行的機會,決定駕駛飛機追上心上人的船。不料,飛機在中途墜毀。

在巴黎,米勒同樣不乏狂熱的追求者。有位追求者為討她歡心,以鴿子飛翔的姿態跳進塞納河,再也沒有上岸,她卻拒絕向他的母親道歉。

因而被受害人母親罵她是“吃人妖精”。


圖片
李·米勒的45度側顏


一日下課后,米勒在巴黎繁華的街道上若有所思地走著,竟沒有察覺一輛車即將與之相撞。

千鈞一發之際,一雙手把她拉了過來。這個人是商業大亨康泰·蒙特羅斯·納仕,著名的時尚雜志《Vogue》就是通過他創立的公司出版的。

這一刻的米勒雖然顯得冒冒失失的,但她的美麗早已給商業大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當他邂逅了這位天使美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必須請她來當我們雜志的模特。


圖片


通過康泰·蒙特羅斯·納仕的關系,米勒很快成為美國時尚界的寵兒。

有人研究過這次偶遇,斷言它是精心設計的“美人心計”。

但不得不承認,與那些面容姣好、頭腦簡單的模特同行們不同,米勒很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獨特的美色。


圖片


很快,米勒就有些厭倦了,做一個永遠被困在鏡框里被各種男人注視的模特,她的內心是不愿意的。

與其做一個模特,在相框以外記錄著現實的力量更讓她向往。就像一顆埋在土壤里種子,現在澆了水便萌芽了。

小時候父親給米勒灌輸的攝影知識,米勒也就搗鼓過而已,現在的米勒立志要成為一個攝影師。于是,史泰欽給她提供了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曼·雷的聯系方式。


圖片
李·米勒和曼·雷


1929年,米勒離開紐約前往巴黎尋找雷,然后在巴黎的一家夜總會中找到了他。第一次見面,米勒就對雷說:

“我叫李·米勒,我是你的新學生。”

雷感到莫名其妙,他表示他不帶學生,并且他要離開巴黎去度假。但米勒堅定地答道:“我知道,我要和你一起去。”

雷走到哪里,米勒就跟到哪里。隨后的日子里,雷接受了米勒,而且米勒還成為了雷的模特、攝影學生以及浪漫的伴侶。他們在一起甜蜜地生活了三年。


圖片


米勒的攝影天才鋒芒畢露。

她在一年時間里發明了影響整個20世紀攝影史的“中途曝光法”,還幫助法國詩人科克托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先鋒實驗電影《詩人之血》,成為永恒的超現實主義女神。

與此同時,米勒修改了自己的名字,將伊麗莎白·米勒改成中性化的李·米勒。


圖片The Blood of A poet1932


圖片
以米勒的脖子為靈感創作的畫作  曼雷

曼雷與米勒成為了巴黎藝術圈的知名情侶,成日在曼雷工作室廝守嬉戲。

但是隨著米勒才能的發展,他們之間的關系也開始變得緊張。米勒的天賦并不遜于曼雷,在她被這段關系激發、蓬勃生長的同時,也開始在被它愈發禁錮著。

曼雷乞求她安定下來,成為他的妻子;然而米勒并不想就此安放靈魂。


圖片


兩人情感的轉折點是在1932年。

當陷于深情的曼雷發現,米勒開始追求他自己已經放棄的那種放逐生活,與巴黎藝術名流糾纏不清,他憤怒地將她趕出家門扔在街上。

米勒義無反顧地買了回美國的機票,離開了巴黎。


圖片


最終意識到失去了米勒的曼雷陷入了抑郁的深海。有兩年的時間內,他孜孜不倦地反復刻畫著戀人米勒的雙唇。

他完成的作品創造出了在藝術史上著名的唇形。

它漂浮在晨曦中的巴黎天文臺上,成為了曼雷作品中最為縈繞不去的哀愁物體,散發出愛的傷痕氣息。


圖片
圖片
observatory time, the lovers by man ray 1934


他甚至曾經準備好了繩子與槍支,作出殉情的姿態,攝影后將照片寄給遠在美國的米勒。

在給米勒寫的信中這樣說道:

“你是那么年輕、美麗和自由,我恨自己對你的羨慕和綿延不斷的痛苦。"


圖片
圖片
曼雷自殺


圖片
曼雷在1947年的自畫像,也喜歡玩半張臉


思念沉淪的絕望,最終產生了另一個作品“摧毀之物”。

曼雷在米勒眼睛的注視中,一日又一日地重復著愛情與死亡的節奏。然而它并未到達過曼雷的極限,他從未親手摧毀所愛之人的眼睛。

最終的作品是在1957年,在一次展覽中被一群學生擊毀,他們順應了曼雷對作品的詮釋與指引。


圖片
摧毀之物 曼雷   1932


除了”摧毀之物“外,曼雷創作了一系列”摧毀她“(”break her up”)系列,用于報復戀人的離去,其中包括在超現實主義藝術史上聞名遐邇的作品“玻璃淚珠”。


圖片
玻璃淚珠 曼雷  1932


曼雷和米勒在一起的時候,雖然他給了米勒,埃及艷后般的奢華異域生活。但這樣的生活于米勒更像度假,趣味索然,也不是她想要的。

后來,英國畫家彭羅斯出現了。

在與彭羅斯交往的同時,米勒又和曼雷重修舊好。他們為對方做模特,促發藝術靈感,甚至交換彼此的伴侶,從中尋找藝術的靈感。


圖片
行為藝術 1931-1933


圖片
米勒巴黎生活


彭羅斯不愿自己只能分得米勒三分之一的關注,他從卡地亞定做了一副金手銬,想銬住她的心,可得到的回復是什么?

米勒寫信給他,信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我不想為愛做任何事情,也不想讓你為愛做什么,我不會嫁給你,我不會和你一起生活,因為我要自由。”


圖片
彭羅斯與曼·雷(前任和現任同框)


曼雷卻不肯給她自由,他堅守這段婚姻,1939年他們就已分居,直到1947年他才同意離婚。隨后,米勒閃電般地嫁給了彭羅斯,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意外。

她懷上了彭羅斯的孩子,她要給即將出生的兒子一個合法身份。

圖片
米勒與彭羅斯 1946


圖片
米勒與彭羅斯  1960


多年后,曼雷與米勒在巴黎一個派對上偶遇,他們都各自有了新的愛人,但燃盡的愛情灰燼已轉化為一種沉默的友誼。

米勒推著輪椅上的曼雷,參加了他生平最后的展覽。

羅蘭巴特曾在《戀人絮語》的"戀人就是藝術家"一章中寫道:“刺痛我的是人們之間關系的具體形式:情景;或者說,被別人稱為形式而在我體驗為一種力的東西。


圖片
曼雷和米勒 1975


混亂和瘋狂讓米勒激情四射,平淡和無聊則是她的克星。

1942年,米勒以美國戰地記者的身份隨部隊進入歐洲戰場,拍下了很多經典照片,震撼了美國。

但所有照片中最震撼的,是情人兼戰友的謝爾曼,為她拍攝的跳進希特勒浴缸洗澡的反戰照片。


圖片
在希特勒的浴缸里洗澡


戰地記者的經歷徹底改變了米勒的生活。

尸堆里猶太人的眼里似乎還閃著的余光、兒童醫院潔白床單上的鮮血……這些畫面剝開了她的童年創傷。

戰后,米勒跟丈夫彭羅斯搬到英國鄉下的農場。但她像泄了氣的皮球,對生活再燃不起熱情。她患上嚴重的憂郁癥,精神緊張而恐慌,唯一的喜好是烹飪。


圖片


畢加索第一次遇見米勒時,她已經是享譽國際的名模,攝影大師雷曼的繆斯。

米勒同男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彭羅斯,于1937年夏天前往法國南部度假,畢加索當時正生活在那兒。

兩人的相遇隨即演變成了有趣的藝術合作。日后他們保持聯系,時常相互探訪,也不知不覺互相影響著。

就這樣,這段西班牙偉大藝術家與著名美國戰地記者之間的友誼持續了36年,直至1973年畢加索去世。


圖片
畢加索和米勒兒子安東尼 1950


米勒是1920年代美國的頂級模特,1930年代美國最頂尖的人物攝影師,二戰中唯一的隨軍女記者與攝影師。

在蘇格蘭國立美術館進行的展覽“Lee Miller and Picasso”展出了米勒拍攝的100張照片以及6幅畢加索的作品,如此設計充分展現了二人親密無間的伙伴關系。

此外,展覽中展出的作品還包含了19世紀30年代末米勒所拍攝的珍貴照片。


圖片
1944年巴黎解放  米勒與畢加索


1944年巴黎解放,二人終于在畢加索的工作室相見,照片中這對老友正微笑的望著對方。

而這些照片中最打動人的還是,1950年畢加索與米勒三歲大的兒子安東尼的合影。

那年在蘇塞克斯郡農場共同度過的時光讓畢加索與這個小男孩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圖片
畢加索在米勒手上畫畫


圖片
畢加索為米勒作畫   1937


圖片
畢加索《阿萊城的姑娘李·米勒》


畢加索著名的肖像畫“L’Arlesienne”描繪的正是生活中的李·米勒。

畫中的米勒有著神秘而紛亂的芥黃色皮膚、橄欖綠嘴唇、偏向一邊的眼睛和藍色的頭發。作品標題也將米勒同柔美的阿爾勒(法國南部城市)巧妙地聯系在了一起。

安東尼至今還記得母親看到這幅肖像時高興的表情,“他畫出了我的微笑。”她說。


圖片
畢加索在法國穆然Vaste Horizon酒店,1937


西班牙最偉大的藝術家與最勇敢,也是最具才華的女攝影師之間的友誼本身就有著迷人的魅力。

“很多人為畢加索拍過照片,但米勒作品的與眾不同正來自于他們之間親近的關系。”安東尼說,“對他來說,拍照時她不是攝影師而是朋友。”


圖片
畢加索創作


對于二人的關系始終存在著一個謎團。

米勒與畢加索在性觀念上都十分開放,米勒與彭羅斯的婚姻也時不時被她的“風流韻事”所傷;但至今仍沒有證據證明這段長久的友誼曾經演變成羅曼史。

無論如何,米勒與畢加索的合作創造出了一眾充滿激情與創意的作品;他們抓住了時間的靈光,讓時光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圖片


米勒身處的年代,那些備受推崇的女性形象往往都是高貴優雅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大部分都是男性凝視下的產物。

做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決心,而這種勇氣在那個年代往往會被曲解為怪異、逾矩和過分。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去米勒,那大概就是“天使”。天使很美,遺憾的是,天使墮落了。

只要簡單一個炮火,就能把蒼茫大地煉化成無法想象的地獄,更何況只是毀掉一個天使。

可能真的像米勒形容的那樣:“我看上去像個天使,但我是個惡魔。”



文章來源:服裝設計大賽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