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時尚的故鄉:從濮綢到毛衫

發布時間:2021-09-19  閱讀數:7997

一根絲線編織了濮院傳奇的歷史。華麗、高貴的濮綢,使得濮院與盛澤、震澤、王江涇、雙林成為明清時期江南五大名鎮。

桐鄉市濮院鎮,地處杭嘉湖平原,春秋時期是御兒一草市,古稱槜李墟,宋元兩代舊稱幽湖、濮川、梅涇、永樂市,明宣德四年(1429)后,始名濮院鎮。

在人類生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自古而今,智慧勤勞的濮院人選擇了以“衣”為產業,昔為濮綢,今則毛衫,而且都做到了極致的地步,工匠精神與時尚追求相結合,不斷演繹出傳奇的經濟神話,成就了浙江省毛衫時尚小鎮、中國特色小鎮的桂冠。

海內爭夸濮院綢

01

“濮綢”是江南古鎮濮院的著名品牌,自元代發軔,獨領風騷于明清兩代,日出萬匹綢,名揚海內外。

在古代神話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元妃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黃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在時世變遷中,不斷影響并滲透到長江流域,所以,從吳越一地的出土文物考古證明,江南的蠶桑業同樣起源于農業文明時期,稻作與農桑一直是江南兩大傳統經濟作物。在《越絕書》中,我們看到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采納范蠡之謀,鼓勵農民栽桑育蠶。可見吳越農桑古已有之,而范蠡認識到農桑經濟的重要意義,所以奏請勾踐推動蠶桑業的進一步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無不重視、鼓勵農桑,是中國絲綢史上的重要發展時期。秦漢時期,中國的絲綢產品愈來愈精美,并在漢代通過“絲綢之路”成功地開拓了國外的絲綢貿易,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中國絲綢、瓷器、玉石……源源不斷地輸向海外,造就了隋唐兩朝的經濟繁榮,并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濮綢的起源,同樣帶著絢麗的神話色彩。

嘉禾巨族濮氏八宅之一的大墻宅,乃濮友梅一房所居,位于濮院鎮陸家橋西、梅涇之北。濮宅屋后有一株高數十尺的大桑樹,年年桑葉繁茂,因為桑樹太高無法采摘,所以大部分的桑葉只能任其自然地枯萎凋謝了。

南宋淳熙三年(1176)四月中旬,清明一過,正是春蠶時節,突然有一天,采桑葉的家丁發現無數的蠶兒叢生葉底,濮友梅得知后,與家眷們趕到樹下觀看,果真是滿樹小蠶!濮友梅便囑咐家丁,就是夠得著的桑葉也不要采了,留給這些蠶兒食用吧。日過一日,濮家上下只要得閑,就來看看桑樹上的蠶兒,這株繁葉茂的大桑樹,有足夠的桑葉供養蠶兒,卻見蠶寶寶日見長大,一個個白白胖胖,靜立諦聽,可以聽到“沙沙沙”蠶食桑葉的聲音。

蠶汛一月有余,但見葉盡成繭,結滿了這株巨大的桑樹,而且每只白繭都如雞蛋般大小,這可把濮友梅喜壞了,忙命家丁架梯上樹采摘下來,由蠶婦繅絲并織成綢,品質自是極佳。舊志編纂者在記錄這個傳說之后,如是寫道:“一境蠶桑之利,自此日盛。”

濮綢的傳說,還與劉基扯上了關系。正值元末亂世,劉基是江淮紅巾軍首領朱元璋的首要謀臣,有一次,劉基隨軍轉戰江南時,路過嘉禾永樂市,他忙里偷閑在繁榮的市區走了一圈,發現濮鎮四面環水,而橢圓的地形,猶如覆于水面的一張荷葉,便認定這個古鎮是塊風水寶地,心想:“神州難得荷葉地,他日定會顯真龍。”然而,他所輔佐的朱元璋,目標是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如果永樂市再出個真龍天子,豈不是要與朱元璋爭奪江山?何況,這永樂市的濮氏始祖濮鳳又是南宋駙馬,子孫皆是皇家血脈。能掐會算的劉基,心中十分著急。當他在一條小巷中看到一戶人家正在廳房挖坑,進前一問,原來是這家主人在安裝綢機,不由計上心來,如果永樂市家家戶戶挖坑安裝綢機,這荷葉地不就破漏了嗎?也就不會再出真龍天子了。想到這兒,劉基得意地吟了首詩:“鴛湖西隅古梅涇,宋濮駙馬筑庭院。荷葉棋盤珍珠漏,大明江山永千秋。”

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此事后,自是高度重視,即于立國之初詔令天下:“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麻畝征八兩,木棉畝四兩。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種桑,出絹一疋。不種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疋。”并于洪武二年(1369)詔命嘉禾永樂市的濮氏家族分七十二支遷徙各地,四散分居,以絕后患。

劉基設計破了荷葉地的風水,以防備再出真龍天子,這樣的傳說自然是人們茶余飯后的閑談罷了,但是,朱元璋出臺的農桑政策,確實刺激了明代濮院絲綢產業的發展,千家萬戶安裝綢機,處處機杼聲,日出萬匹綢。荷葉寶地雖然未出真龍天子,然而濮綢之名卻馳譽海內外,其生命力遠遠超過了朱家王朝。

濮院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是發生在春秋吳越時期,范蠡與西施在復國功成之后,“出三江,入五湖”,曾經隱居幽湖,在這槜李墟百丈河邊的小樓,開了一爿范家綢莊,西施的蘇繡絕藝,范蠡的經營有道,使得范家綢莊生意興隆。這濮綢發軔之始,固然是非常有意味的。

然而,我們更愿意相信,濮綢之所以成為古代濮院的著名品牌、靚麗名片,實肇始于北宋官吏濮鳳。濮氏一族南渡來浙,定居梧桐鄉后,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男耕女織,經營家業。作為北方士大夫階層南渡而來的濮鳳,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既改變了梧桐鄉的文化環境,又促進了槜李墟的農耕生產。

02

從人類生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而言,衣著的重要位置顯而易見。所以,宋、元、明、清歷代朝廷都采取各種措施勸課農桑,江南地區的嘉興、湖州漸漸成為蠶桑重鎮,居全國之首。嘉興境內運河兩岸遍植桑樹,而縱深廣闊的鄉村,無不桑林稼隴,每至暮春初夏,一場場春雨催綠了鵝黃的桑葉,那是江南鄉村最清新、最有氣勢的風景。

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愛新覺羅·弘歷首次南巡到達江南運河,看到江南的蠶桑景象,這個能詩善畫的風雅皇帝十分喜悅,即興吟道:“夾岸桑樹數十里,果然蠶事此邦多……”乾隆皇帝所高興的,當然不僅僅是可以入得詩中的蠶桑風景,應該還有蠶桑繁榮這個表象之后的國泰民安。

“疏籬小屋舊鄉風,入郭溪流處處通。一自鳳凰飛去后,只栽桑樹不栽桐。”從徽州休寧徙居梧桐鄉的清初詩人汪文柏的《桐溪》,寫出了他對于梧桐鄉的詩意感受。

梧桐引得鳳凰來,是吾鄉先民的精神圖騰。然而,栽桑、育蠶、絲織,具有了現實的關懷和世俗的溫暖。

來自北宋朝廷的濮鳳當然比本鄉本土的農民更懂得蠶桑業所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對于古代服裝而言,棉、麻、絲、毛四大主要材料制成的織物,絲綢是最名貴的侈奢品,被譽為“纖維皇后”。作為天然蛋白纖維的絲綢制品,其光滑、柔順、細膩的質感,猶如人的第二皮膚,柔和、體貼而又舒適,消費對象往往是皇室貴族、達官貴人,綺襦紈绔者皆非平民百姓。北宋有個文學家張愈寫了一首詩《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愈無疑是具有人文關懷的詩人,所以如此動情、如此傷心。張愈詩中所揭示的現實,同樣是梧桐鄉的現實。幾乎所有的蠶農辛辛苦苦忙了一個多月的蠶汛,采摘的蠶繭又幾乎一個不剩地賣給了收繭的商賈,以換取更為急需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衣衫襤褸的蠶農,忙碌蠶事只為養家糊口,又怎敢奢望滿身羅綺?

濮鳳定居在了梧桐鄉以后,種田與養蠶成為他經營家業的重心。他把北方的栽桑育蠶技術應用到了江南的蠶事中,大幅度提高了蠶繭的產量。那些白花花的蠶繭,他不是一賣了之,而是進行深加工,請來蠶婦繅成絲,然后再出貨銷售,附加值自然數倍于售賣蠶繭。到了后來,濮家招聘絲織技工,把蠶絲織成綢緞,“輕紈素錦,日工日盛”,獲利更是豐盈。

在年復一年的農桑經營中,濮氏家族的財富迅速累積,生活自是滋潤無憂。元初,到了十世濮鑒這一代,家底極為殷厚。這個執掌濮氏家業的經商才子,沒有滿足于祖業守成、安于現狀,而是從絲綢交易中敏銳地發現了巨大的商機,元至大(1308—1311)年間,濮鑒在鬧市中心構居開街,形成了棋盤街,設立東南西北四大牙行——所謂牙行,就是為買賣雙方介紹交易﹑評定商品質量﹑衡定價格并抽取傭金的居間行商。濮鑒經商的目標可不僅僅是收取傭金這么短視,而是利用雄厚的資金實力,大量收購機織產品,待價而沽。更令人激賞的是,濮鑒擁有超前的經商意識,他要通過四大牙行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絲綢交易市場,建立起絲綢產購銷為一體的產業鏈,為了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他投資建造客棧,以供南來北往的客商投宿,使客商食住無憂。同時,又建造了大量的倉庫,儲存收購來的絲綢產品,各式品種應有盡有。那些客商們,只要到了濮院,既吃住便利,又能采購到合適的絲織品,免卻了奔波、羈泊之苦,可謂真正的“永樂”年華。

永樂市美名遠播,絲綢客商紛至沓來。盡管永樂市周邊各鄉鎮,都是蠶桑絲織之鄉,但是遠方商賈無不落腳在永樂市,因為笑迎天下客的濮鑒,已經細心到了連他們的起居都給安排妥貼了,而且絲綢品種齊全、質量上乘、價格公道,還有什么理由到其他鄉鎮淘選、采購貨物呢?這一傳十、十傳百,五湖四海的絲綢商賈都知道了這個永樂市,知道了濮家四大牙行,所以一年四季川流不息,把帶有濮氏鮮明印記的絲綢制品運銷全國各地。濮綢之名,自此遠揚。

永樂市近郊農村及鄰近鄉鎮受到濮氏四大牙行的輻射與刺激,蠶桑與繅絲業得到了增速飛躍,無論是蠶繭、蠶絲,還是絲綢織物,大多匯聚到濮家的四大牙行交易,這使得濮鑒創辦的絲綢交易市場貨源充足,且質優價廉。

元代濮院居然在蘇、杭、嘉、湖四郡中間形成了一個萬商云集的絲綢中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贊嘆的奇跡。

濮氏家族素有好客、熱情的祖上遺風,其人格魅力吸引了各地客商、文人墨客,成為知交好友,外姓家族紛紛舉家遷居而來,安居樂業。所以,人丁興旺的濮鎮一境呈現了“寺觀崇隆,園莊環繞”的繁榮景象。

元末楊苗之亂,嚴重地打擊了濮綢產業。當時,濮川一境慘遭蹂躪,十之六七民房被焚毀,居民與客商或死或傷、或隱或散,致使織機停產,商鋪關門,一派寂寥,了無生機。一年之后,楊苗之亂平息,經過濮氏家族與其他族姓人家的努力,終于機杼聲又起,永樂市的絲綢業得以恢復。

明洪武二年,濮氏家族奉詔遷徙,七十二支分析而居,只留濮鑒一脈后代居鎮。明永樂七年,濮家余脈因靖難之役牽連而受命戍邊云南。兩次災難性的摧毀,最終使得濮氏這嘉禾巨族在永樂市銷聲匿跡。

03

然而,濮家創下的“濮綢”品牌依然葆有頑強的生命力。這里有兩個因素,首先是朱明王朝對于農桑的重視與鼓勵,不斷推動著蠶桑產業的發展,之所以打擊濮氏家族,并非因絲綢而獲罪,而完全是政治因素,所以本質上沒有影響民間的農桑積極性。其次,濮氏星散對于已經形成的絲綢交易中心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這段時間十分短暫,因為永樂市上的絲綢經營者十分明白“濮綢”品牌沉甸甸的重量,各地商賈一致認同的是濮綢的質量、濮家的經營方式,所以作為經營濮綢的繼承者,他們無不以濮氏家族為經商榜樣,悉心維護濮綢品牌,重振濮綢貿易。明宣德年間,秀水縣的永樂市、桐鄉縣的梧桐鄉先后成為建制鎮時,兩縣都不約而同地以濮姓命名這個絲綢古鎮,除了銘記濮氏家族的恩德以外,應該還有濮綢這個品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有一個關于濮綢的傳說足以讓濮院子民引以為豪。話說明代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頒詔遷都北京,為了彰顯大明聲威,以懾外患之敵,命人在山海關樹起一面大纛(軍中大旗)。然而,山海關的風沙極大,這絲綢制作的大旗沒過幾天就被撕裂了,再換上新的大旗,依然是不出幾天就襤褸不堪了。朱棣得知后,想起了宮中的江南貢綢,下令以劍鋒測試綢緞的牢度,以選用最好的絲綢來制作大旗。測試下來的結果是,其他的綢緞,劍鋒只刮了一個來回,不是起毛就是裂縫,只有濮綢,劍鋒來回刮了三下,綢緞上才稍微起了點毛。濮綢當之無愧地入選,制成軍中大旗,上書“天下第一關”,矗立在山海關上。濮綢果然不負眾望,歷經數月依然飄揚在山海關,而且艷麗的色彩經久不褪。當時,人們就紛紛傳開了,稱濮綢為“天下第一綢”。

從現代廣告策劃的視角而言,濮院先賢這個“天下第一綢”的創意,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中,依然是光芒閃耀的經典之作。

當然,這樣的底氣來自于濮綢的品質。濮綢向以“練絲熟凈,組織工致,質細而滑,柔韌耐久,可經浣濯”著稱于世。

歷經宋、元、明、清,濮綢是在不斷創新中求得發展的。濮氏始祖濮鳳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攜家眷定居于梧桐鄉之后,專心農桑,始倡絹帛,直到有元一代,輕紈素錦,獨領風騷。明初濮氏星散后,濮院人接力打造、細心呵護濮綢品牌。

明萬歷年間,濮鎮改土機為紗綢機,制造絕工,時有沈氏沈大德所產綢為最佳,遠方客商稱為“沈綢”。在里人沈廷瑞撰寫于清康乾年間的《東畬雜記》中,記述了兩個著名的機戶:陸橙槐、沈周望。他們兩家織造的濮綢在質量上精益求精,你追我趕,在激烈的競爭中,最后還是沈氏占了上風,客商稱沈氏綢為“沈濮”,馳名業界。

著有《濮川地理史》的張文鎬在《皋廡隨筆》中記錄了清道光年間他隨外祖父曹芝山去湖州參觀花縐、回濮后仿湖制縐一事,由此可見濮綢的品種在不斷的增加、豐富。

清末民初,濮綢生產改木機為鐵機。晚清時期,在濮綢的變革中,居住在鎮太平巷的朱瞻淇是一個創新人物。朱瞻淇,字滌巖,號綠園,其家族世代織作濮綢。朱瞻淇知書明義,又樂善好施,生平喜歡文藝,善于譜曲,頗為風雅。在濮綢織造過程中,他總覺得濮綢美中不足,似乎遜色于湖綢,經過仔細琢磨,別出心裁地改搖緯為打線,并自置十三臺織機,供鎮上機戶觀摩,逐步推廣應用,通過這項工藝改革,濮綢的質量、產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熱心的朱瞻淇對于貧困的機戶,予以資金上的援助,使其購買絲料開工織作。如果機戶的質量欠佳,他會親臨現場指導工藝生產。如此古道熱腸,令人敬佩不已。

在一代又一代濮院人戮力一心的經營下,濮院成為集絲綢織造與絲綢銷售為一體的絲綢專業市鎮。從明萬歷時的“民務織紵,頗著中土”,到清康熙年間的“煙火萬家,民多織作”,可見濮院鎮絲綢業之盛。“其機產自鎮及鄉,北至陡門,東至泰石橋,南至清泰橋,西至永新港,皆務于織”,沈廷瑞在《東畬雜記》中大致描述了濮院“織聚一鎮”的區域,“比戶操作,明動晦休”,以此為中心,延伸至周邊鄉鎮,為濮院這個絲綢交易市場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的原絲與機產。所以,濮綢品種繁多,織造精美。

濮綢有花濮、素濮;絹有花絹、素絹、官絹、畫絹等;綾有花綾、素綾、錦綾;羅有三梭、五梭、花羅、素羅;紗有花紗、腳踏紗、縐紗;清末又盛產濮縐。濮綢中常銷不衰的是“大富貴”“小富貴”等經典花樣。

濮綢與杭紡、湖縐、羅緞并稱為江南四大名綢,因而,皇室、軍中,官宦、貴族,皆各取所需而競購。

自從濮氏家族的四大牙行在明洪武二年官府籍沒之后,其他濮商因為絲綢經營需要,各家絲行、綢莊相繼開業。明清時期,綢莊以銷售地命名的,則有京行、建行、濟寧行、湖廣行、周村行等,其中“京行”最負盛名,銷售網絡包括了琉球、日本、蒙古、關東等海內外市場。

隨著絲綢交易的日益繁榮,各式商行應運而生,如桑葉行、煙葉行、陸陳行、麻皮行等,還有錢莊、當鋪、茶肆、酒樓等,自棋盤街而至四柵,遍布大街小巷,行商、坐賈業商淘金,不亦樂乎。

清雍正《浙江通志》的編纂者對濮綢的偏愛遠遠超過了嘉錦,區區一鎮的風頭蓋過了大名鼎鼎的嘉興府:

嘉錦之名頗著而實不稱,惟濮院所產紡綢,練絲熟凈,組織亦工,是以一鎮之內坐賈持衡,行商麇至,終歲貿易不下數十萬金,居民借此為利。

日出萬綢,日生萬金,濮院自是名不虛傳。明萬歷年間,秀水縣令李培為玄明觀撰寫碑記時,興致勃勃地敘述了濮院鎮的繁華:“邇來肆廛櫛比,華廈鱗次,機杼聲軋軋相聞,日出錦帛千計。遠方大賈攜橐群至,眾庶熙攘,于焉集往,亦嘉禾一巨鎮也。”至清乾隆年間,濮院鎮宛若商業大都市,鎮周十二里,東西三里,萬家煙火,車水馬龍。全鎮沒有閑置的土地,絕少游手好閑之人。擁擠的市鎮開始向郊區拓展,“拓街衢,廣廬舍”,使鎮郊貧瘠的田地迅速升值,達五十倍之高,真可謂寸土寸金。濮院之興盛繁榮程度,可窺一斑。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生長于金陵江寧織造府,因曹家三代四任江寧織造,專司宮廷絲綢制品,錦衣玉食的曹雪芹后來在《紅樓夢》中大量地描寫到了紗、綢、綾、緞、錦、縐等絲織品,品種繁多,琳瑯滿目。其中甲辰本第七十回寫到:“那晴雯只穿蔥綠院綢小襖,紅小衣,紅睡鞋……”,書中有注:“院綢——濮院綢之略稱。濮院,位于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南,盛產素綢、花綢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紅樓夢》上下兩冊,1982年3月第1版,2018年1月第66次印刷)

清乾隆己卯年(1759)九月,宮廷畫家徐揚繪制完成了一幅長卷《姑蘇繁華圖》,進獻給乾隆皇帝。《姑蘇繁華圖》反映了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歌頌“帝治光昌”之乾隆盛世,就在這姑蘇繁華地,“濮綢”占據了一席之地,在閶門左、山塘橋右的臨河街面上,有一家“濮院寧綢”的綢莊,一樓一底,左右兩旁有鐵器、銅器、錢莊、燈籠等店鋪,街道上行人川流不息,河面上各種畫舫、船只或停或行,濮院綢莊扼交通要沖,可見選址之地利。而“濮院寧綢”這個招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濮院的方言中,“人”的發音為“寧”,在繁華的都市打出吾拉濮院寧綢的品牌,毫不膽怯,充滿了“天下第一綢”的底氣。

一根絲線編織了濮院傳奇的歷史。華麗、高貴的濮綢,使得濮院與盛澤、震澤、王江涇、雙林成為明清時期江南五大名鎮。

清代乾隆年間的錢塘詩人盧存心耳聞目睹了濮綢的輝煌,在《嘉禾雜詠》中,毫不吝嗇地為濮綢揮灑濃墨重彩的詩篇:

宋錦人傳出秀州,

清歌無復用纏頭。

如今花樣新翻出,

海內爭夸濮院綢。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