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11月1日晚20:00,筆記俠創始人柯洲對話陳雪頻。對話主題是轉型升級專題系列:解讀中國經濟新動向之數字經濟篇。
分享嘉賓:陳雪頻,智慧云創始合伙人,上海國資研究院數字化轉型中心的執行主任,《一本書讀懂數字化轉型》作者。
高級筆記達人 | 寶貝疙瘩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將
第 7065 篇深度好文:5869 字 | 15 分鐘閱讀
數字化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
數字化,到底是什么?
-
您如何理解數字經濟?
-
在數字化的未來,我們會遇到哪些機遇和挑戰?
一、數字化和數字經濟
在頂層規劃里,有很多提及“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以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等有關“數字化”的表達。這里,先給大家普及一下基本概念。
1.數字化
數字化,就是用數字化的技術改變原有的商業形態,包括商業模式、商業戰略、組織營銷等等,進而改變整個經濟社會以及每個人的生活。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發電機為代表的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計算機為代表的自動化,而數字化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數字化工業革命又分為幾次科技浪潮,從最早的有線互聯網,到后來的移動互聯網,直至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等,應該說我們正處于數字化工業革命的第三波浪潮之中。
2.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數字化技術本身形成的一個產業集群,通過使用數字化手段改變原有實體經濟業態。
數字經濟分為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新興產業,我們稱之為數字產業化,像我們常見的互聯網公司、5G、元宇宙,還有區塊鏈等,這些都屬于數字產業化;另一部分是產業數字化,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改變原有的經濟業態,比如農業、制造業及金融、教育等。

3.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2021年工信部報告中提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 45.5 萬億,占全國 GDP (110萬億)比重39.8%。
其中,數字產業化的規模大約是 8.35 萬億,占數字經濟的比重是18.3%,占 GDP 的比重是 7.3%;產業化數字的規模為 37.18 萬億,占數字經濟比重是81.7%,占 GDP 的比重是32.5%。
由此看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不是對應關系。
數字經濟是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確切地說,數字經濟不止催生出一種新型業態,同時也是對原有各種業態的顛覆。
在 45.5 萬億的數字經濟中,90%以上是實體經濟,包括做數字技術設備的實體公司,也包括被數字化改變的原有實體經濟,所以我不認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是對立關系,我認為未來所有的實體經濟都可能變成數字經濟。
4.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是融合關系。
一方面,像華為、中移動這樣的ICT企業,數字化產業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從無到有。
另一方面,像百度、騰訊、阿里這樣曾經以消費互聯網為主的行業,開始利用自身原有技術去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就是產業數字化轉型。
簡單來說,數字產業化的主角是新型產業,而產業數字化的主角是傳統產業,就是所謂的實體經濟。
因此,數字化這個技術一方面形成新興產業,一方面能賦能舊產業。

比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站和電力基礎設施就相當于數字產業化,那時候叫電力產業化。逐漸地,電力變成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公司用電已不再需要自建電網,直接接入國家電網就可以,這就是產業數字化。
5.數字化趨勢
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數字化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趨勢,這個趨勢是由整個技術的發展推動的。
技術發展是經濟發展最底層的邏輯,所以,所有企業無可逃避地必須迎接數字化浪潮。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發現,現在沒有手機,可以說寸步難行,從聊天、支付到掃碼,都是數字經濟的呈現。
數字化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社會發展趨勢。若不去迎合趨勢,就會被淘汰。
即便是一些非常傳統的產業,比如說農業,雖然數字化滲透率不到10%,但未來通過大規模生產、遠程控制播種、施肥,并經網絡銷售,其產業鏈條都將成為數字化的一部分。
我相信,未來各行各業,只要自身需要商業化,需要消費者,數字化都是一個無法逃避的結果。
6.數字化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思維模式
說數字化是一種技能,是因為它是比較容易感知的一種應用和技術,比如智能手機,不僅可以用來與別人交流,同時也是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所以這些數字化技術必須學會使用。
說數字化是一種思維模式,是因為隨著數據終端的普及,消費者的需求更加清晰、可感知,使企業從過去的“以產定銷”變成未來的“以銷定產”,真正實現以用戶為中心,這本身就是思維的改變。
其實,數字化本身不是商業模式,也不是組織,但是對商業模式和組織產生影響。

7.數字產業集群
數字產業集群是數字產業化的另外一種表達。
拿人臉識別技術來說,這個技術其實已經發展了將近 40年,但直到2015年才真正成熟,像國內“AI四小龍”(即商湯科技與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都是靠人臉識別起家的。
再比如商湯科技,一家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公司,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的原創技術研發。
在剛剛上市時,商湯科技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它的創始人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湯曉鷗,發現人工智能這項技術之后便開始創業,后來大批使用人工智能的公司紛紛成立,逐漸形成產業集群。
同時,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形成上下游產業,比如做設備的“大華”,做硬件的“海康威視”,做算法的“商湯”,做語音識別的“科大訊飛”等等,還有一些可能偏綜合性應用的公司,這就形成一個產業集群,未來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相互協同的關系,這就是產業集群。
8.數字經濟對新一代企業的影響
我認為,90后一定會出現一波非常知名的企業家,只不過現在時機還未成熟。
會有這樣一個積極的判斷,其實與底層邏輯有關。這些企業家的涌現與這一波趨勢有關。
在過去的40多年里,至少有四次經濟迅猛發展的浪潮:第一次是工業化,以鄉村企業為代表的制造業慢慢出現;第二次是城市化,各種房地產公司興起;第三次則是數字化。

我們剛剛提到數字化又形成幾次工業浪潮,數字化第一次浪潮出現傳統互聯網,像BAT就是在1999年前后成立,因為那時是互聯網商業化元年。
數字化第二次浪潮出現了滴滴、美團、字節跳動等,這些企業幾乎都是在 2012 年前后創辦,那時智能手機和 3G 網絡開始成熟,推動整個移動互聯網商業化的應用。
數字化第三次浪潮是人工智能,從 2015 年開始人工智能興起,現在還沒有完全成熟,人工智能領域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比如人工智能+健康,人工智能+文創等等,而這一次一定會誕生一批改變未來的企業家。
現在的90后,甚至00后,之所以還沒有看上去的成功,是因為恰好碰到經濟周期變化,技術紅利的速度放緩。
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一批人會冒出來,我不知道是誰,但是一定會有。
二、用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賦能
1.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
數字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實體經濟則是相對虛擬經濟的。
所謂實體經濟,是指那些能生產有形產品的公司,虛擬經濟是一些偏無形的服務類公司,尤其是那些用數字化的方式來提供相關虛擬服務的公司,比如直播、未來的元宇宙、在線教育等等,這些都屬于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產品,而是一種無形的服務。
2.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賦能
數字經濟絕不是簡單的數字化的技術和應用,對企業產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會影響商業模式,影響企業戰略規劃和執行,影響組織、人才、營銷、渠道運營等各個方面。
雖然現在數字經濟的占比僅為39.8%,但它確實已經滲透到經濟的方方面面了,預計未來比重會達到80%。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未來大有前途。
企業在做好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元宇宙等數字化基礎設施提升衣食住行方面,是有大量創新機會的,雖然會有壟斷趨勢,但未來會有大量傳統行業的中小企業進入這條賽道。

數字化時代,每個行業都可以用數字化的方式重做一遍。這話以前有人說過,現在看起來是非常切實的,因為社會經濟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了。
傳統三大行業,即農業、工業、服務業,數字化程度是最高的,可能高達60% ~70%,其中又以金融業最為突出,未來銀行、保險、投資會進行大量數字化應用。
比如,銀行可以通過手機APP實現業務辦理,客戶不需要去銀行網點;保險業則將近 2/3 的終端業務被人工智能在線服務所替代;投資業則可通過大量數據工具做判斷。這些方式會更加高效,成本更低。
我們發現,連行業頂端的投資業都會被數字化,那么數字化可以賦能所有行業。
就拿傳統的制造業來說,數字化可以使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從“以產定銷”變成“以銷定產”,或者經營渠道多元化,或者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這些都讓傳統行業有大量的創新空間和機會。
所以,數字化是未來十年最大的確定性。
3.美國的數字經濟與我們的區別
前兩天馬斯克開會時,一個高管提出研發一個按鈕特別復雜,要做幾個月還是一年。馬斯克說,中國微信特別厲害,抄他們的就可以了。
那么,美國的數字經濟到底是不是比我們領先呢?
這個不能泛泛而論,應該分層面來看。
從歷史上看,美國的移動互聯網是全世界最早成熟的,各種商業模式也都是首先在美國出現的,雖然中國慢慢跟了上來,但很多底層系統,比如芯片、操作系統等,基本上還是美國一家獨大,控制整個全球的局面。
所以在底層的技術層面,無論是芯片技術還是操作系統,應該說美國還是比中國強大的。

中國的優勢,在于數字化的應用層面,可以說比美國領先。
我們的微信功能比他們的WhatsApp 更加強大,是融合了WhatsApp、Facebook還有其他工具的一個超級App。同時在電商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應該說中國都是全面領先于美國的。
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龐大的人口優勢,這些應用需要大量的數據投喂,另一方面在隱私保護上美國比中國要嚴苛很多,當技術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且隱私保護相對沒那么強的時候,中國是有優勢的。
所以,數字經濟我們同美國各有千秋,在底層上他們比我們強,在應用層上我們比他們強。
4.虛擬經濟與數字經濟的關系
數字經濟去年規模是 45.5 萬億,占 GDP比重是39.8%,但虛擬經濟,規模不超過10萬億,占 GDP 的比重不到9%,占數字經濟的比重不到20%。總的來說,虛擬經濟是數字經濟中很小的一部分。
虛擬經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直播、基于社交APP的開會、辦公,以及元宇宙、 VR、AR等技術提供娛樂,但從GDP的比重來看,虛擬經濟占比并沒有那么高,更多是改變了我們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已。
三、企業的機遇和挑戰
1.機遇
數字化是機遇還是挑戰,取決于我們的態度。積極擁抱數字化技術,改變行業原有的商業模式、管理模式,你能獲得比同行更多的競爭優勢。
以汽車行業為例,我們發現從特斯拉到理想、小鵬,還有未來的小米,大量新勢力涌入,電動汽車或者說是智能汽車已經是汽車行業的大趨勢。

目前,智能汽車在汽車市場中占有率可能還不到10%,但未來可能會達到 50% 以上。對于那些傳統的汽車產業,比如豐田、大眾,如果沒有做出實質性改變,未來很有可能會被淘汰。
當然,他們現在也都在推出相應的新能源智能汽車,但是說實話,力度還是遠遠不夠,跟他們的原有實力是非常不匹配的。
再比如林清軒,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林清軒踩對“網紅直播經濟”的風口。
當時他們想,盡管線下門店關閉,但消費者還有使用化妝品的需求。于是她們積極發動店員做私域營銷,通過數字化全鏈路轉型,全員直播,推動線下門店、線上銷售、公司管理的全產業鏈的數字化改造,實現業績逆襲。
現在成為數字化營銷的標桿,這兩年業績不降反增。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數字化轉型的案例。
再比如3D打印雕像的龍頭企業開天工作室,他們也是國潮3D打印雕像的開創者和領導品牌,在專業玩家中的口碑非常好,但受眾群體很小,也受到疫情的影響。
他們也在努力轉型,一方面抓住數字人和元宇宙的爆發,實現虛擬和實體雕像的融合;一方面抓住民族自信和國潮興起的大環境,努力讓自己的影響力出圈,開拓非專業玩家市場,并大力進入企業和政府市場,為地方政府做文化地標雕像,和企業一起做聯名雕像,迎來一波新的增長空間。
所以,無論疫情也罷,還是經濟形勢也罷,每個人都會受到沖擊。有的人不做改變,躺平了被淘汰,有的人不斷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改變原有的營銷渠道,甚至改變原有的客戶群體,反而贏得新的機會。
所以我認為,企業家是不能躺平的,盡管可能對未來認知是消極的,但是必須積極地尋找新的市場,尋找新的客戶,創造新的產品,優化營銷渠道,改變行動、布局、戰略、戰術等等,才能在新的領域里找到生存空間。

2.挑戰
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數字化轉型最大的挑戰就是建立數字化共識。
大家都在談論“數字化”,但“數字化”卻沒有公認的定義,所以我希望能夠跟大家說清楚什么是數字化、為什么數字化以及數字化對企業各方面的影響。
企業在面臨數字化時,能夠建立起一些基本共識,這樣可以避免雞同鴨講。當大家達成共識,就可以慢慢去試點,去尋找突破點,尋找可以負責企業未來轉型的領軍人物和團隊。
當企業內部找到有創新能力的人時,作為企業的CEO就要給他權利,放手讓他去改變。這中間可能遇到很多困難,作為CEO要去給他相應的支持,創造適合的組織環境,制定相應的制度。
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就能實現的,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考慮到它是大勢所趨,那么所有的嘗試都是值得的,都是必要的。
數字化轉型中間最難就是組織變革,而組織變革中最難的是領導力的變革。
四、企業應該怎么辦?
面對這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全力以赴地改變。
1.創始人的改變
企業家是企業最大的動力源,最大的發動機,也是最高的天花板。
企業的轉型,就是一把手的轉型。企業家自身不去改變,不去擁抱這樣的變化,依靠其他人推動轉型是不現實的。

如果企業想要上線直播,只有企業家親自上馬,別人才覺得直播這件事很重要,才會愿意去做,才可能涌現出一些做得好的人才出現。
創始人自身創造一個創新的環境,才可能把握其中的門道,才可能利用資源推動企業本身整體的創新,才可能創造一個創新的氛圍。
所以,企業家要以身作則,要全力以赴地去投入。
2.內部孵化
企業內部尋找到有創新思維的人,用創新的模式去做事。這時的企業需要給年輕人更大的權限、更多的資源支持,也要給年輕人更多的試錯機會。
在他們獨立做事的過程中,具備能力的人才會慢慢出現,采取這種內部孵化的模式,需要企業家們有更大的視野和格局。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挑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優勢。
當自己的能力已不足以超出年輕人時,就要成為平臺的組織者,為年輕人提供資源,為他們賦能,助他們成功,這也是未來一種新型的組織形態。
3.開放的心態
當公司內部缺少專業優勢和人才的話,就要去與更強的機構合作,形成一個更好的聯盟或者一種更好的生態,公司只需要在新的生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態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
這也對企業家的格局、胸懷、思維提出新的挑戰。
找到自己最擅長的生態位,努力去跟那些比你更強的人合作,這是未來的一個基本的組織法則。

結語
最后跟大家總結一下。
第一,認知層面可以悲觀,但是心態方面必須樂觀,行動方面必須樂觀,布局方面必須樂觀。企業家是沒有理由躺平的。
第二,少去關注那些每天紛繁復雜變化,把自己搞得焦慮不堪的東西,多關注一些未來十年不變的東西,踏踏實實做好,做時間的朋友。
第三,踏踏實實地去創造價值,讓市場給你相應的獎賞。
文章來源:筆記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