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在制造業。回顧2022年,安徽制造“成績單”令人鼓舞、展望2023年,安徽制造“任務書”催人奮進。新年伊始,安徽大地處處涌動著發展進取的蓬勃活力,各地加快制造業生產步伐,釋放出經濟發展的“強信號”。
合肥新動能勢頭強勁
在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內,眼下,數百名工人奮戰在建設一線,熱火朝天。5.6萬噸鋼結構制作的綠色廠房整齊劃一,一塊塊銀藍色光伏太陽能板平鋪在廠房屋頂上熠熠生輝,現代化綠色環保的城市立面一覽無遺。
短短一年多時間,一個年產100萬輛智能純電動汽車的智能制造區在合肥經開區新橋科創示范區正式起航。“未來,這里將圍繞著智能純電動汽車集聚一條完備的產業鏈,合肥經開區也將成為中國智能純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中心,并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競爭中爭搶領先身位貢獻力量。”新橋科創示范區相關負責人說道。
2022年,合肥市實施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01個,同比增加19個;中創新航等8個百億項目開工,新橋智能汽車產業園等5個百億項目投產,比亞迪一期10個月整車下線,再次刷新“合肥速度”。新增規上企業368家、凈增266家,創10年來新高。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78家、居全國第10位。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合肥市2022年累計建成5G基站1.8萬個,獲批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實施百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智改數轉”診斷、企業上云3大行動,圖聆工業云成為首個國家級“雙跨”平臺,新增國家級專業特色型平臺2家,八成規上企業完成“智改數轉”線上診斷。新增6家省級智能工廠、35個數字化車間,美的洗衣機成為全省第2家“燈塔工廠”。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60項、裝備產品82款,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
合肥市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中提到,合肥要優化“16+N”重點產業鏈布局,加快壯大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集群,力爭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成為第二批國家戰新產業集群。深入實施“千億”產業攻堅工程,電子信息產業邁上3000億,新能源汽車產業跨上2000億,光伏產業突破1500億,裝備制造產業實現1200億,節能環保、集成電路、生物和大健康產業突破500億。
六安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傳統制造業不轉型只有死路一條。”談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六安索伊電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瓊峰一針見血。
為此,索伊電器加大研發投入,探索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以人工智能產業為重點,以智能化數字廚電為核心,積極發展產業物聯網,創新產品銷售新平臺。推動企業由傳統家電向智能制造轉型發展。
要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打好新舊動能轉換攻堅戰。2022年以來,六安市采取了果斷措施,進一步強化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數字賦能,推動現有企業優化存量、擴大增量、提升質量,倒逼落后產能退出,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實現“脫胎換骨”。圍繞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綠色化、創新化“六化”方向,實施規模工業企業“老樹育新干”工程,對全市規上企業實施的技改項目統一管理、統一調度。
在天通(六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為進一步提升產線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企業2022年新建高性能軟磁新材料綠色制造項目,新增7條自動化生產線,設備投入2.05億元。“這個磨床通過電子設備和機械設備進行管控,可靠性更高,做出來的產品更潔凈,整個班次的產能預計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5倍。”該公司生產廠長張昌龍表示。
2022年1-11月,六安市工業投資增長40.7%,高于全省20.7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位;技術改造投資增長56.8%,高于全省37.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新開工制造業項目投資增長105.6%,高于全省56.9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
技改向來被譽為工業發展的“穩定器”與“加速器”。六安市實施“積樹成林”工程,對新建項目建立落地建設庫、竣工投產庫、成長納規庫,去年1-11月,全市“積樹成林”落地建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42個,新投產項目181個,84個項目成長為規上企業。實施“老樹育新干”工程,引導傳統工業企業技改升級,去年1-11月,全市353戶工業企業實施技改項目468個、總投資624.2億;累計培育省級智能工廠11家、數字化車間44家,市級智能工廠13家、數字化車間29家,推廣應用機器人490臺套。
面對當前經濟形勢,六安將繼續通過政策扶持牽動、智能改造撬動、補鏈強鏈拉動,推動全市傳統工業提檔升級,讓傳統工業企業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蛻變。
池州工業增速領跑全省
連日來,位于池州經開區中韓(池州)國際合作半導體產業園內的安徽百強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開足馬力忙生產,公司上下對未來發展信心十足。該公司總投資超15億元,主要生產5G、HDI高密度多層高端線路板,主要客戶群為富士康、烽火科技、亞馬遜等大型上市公司。去年10月份正式投產以來,截至去年12月底,營業額已達到3000萬元。
工業增加值增速代表一座城市工業發展的“底氣”。近年來,池州市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強市取得明顯成效,2022年1-11月份,池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1%,增速全省第一。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尤其新興產業的支撐。2022年1月-11月,池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0.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8.8%,均位居全省前列;省級半導體產業基地產值增速穩居全省前三,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如今,新興半導體產業、裝備新材料產業、新型輕合金產業等名詞在池州是高頻次出現。池州市堅持把產業轉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明確了半導體、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新能源和節能環保、健康醫療養老、綠色食品、文化旅游創意等八大新興產業,實行“八個一”推進機制,每個產業成立一個由市四大班子負責同志擔任群長、副群長的工作專班,制定一個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編制一個產業發展規劃,繪制一張招商地圖,建立一個重點項目庫,培育一個商協會,牽手一個智庫(高校院所),每年形成一個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推動產業鏈提質擴量增效,力爭到2025年培育形成新材料1000億元級產業集群和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3個以上300億元級產業集群。
今年,池州將繼續推進產業強市,預計實施市重點項目455個,完成投資525億元;同時重點推進5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60個,完成制造業投資260億元;新增“五上”企業215家,新增專精特新“冠軍”企業3家以上。
蕪湖協同創新穩步提升
1月4日下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蕪湖(上海)產業創新中心項目土地成功摘牌,成為松江土地新年“第一拍”。此次摘牌為蕪湖市“科創飛地”建設開啟新篇章,也為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參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探索跨區域產業合作奠定基礎。
該項目借助上海高端人才和科研機構集聚優勢,發揮蕪湖產業特色鮮明、要素聯系緊密優勢,吸引汽車及其零部件、智能裝備機器人、通用航空領域內的在蕪重點企業及上海優秀創業團隊入駐研發,在5G互聯網、智能駕駛等關鍵細分技術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帶動高端研發創新資源加速向松江集聚,引導企業生產制造向蕪湖集聚,探索“孵化在上海、產業化在蕪湖”“研發在上海、轉化在蕪湖”“前臺在上海、后臺在蕪湖”的區域協同創新模式。
作為全省經濟增長第二極和省域副中心,蕪湖市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前不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首次發布《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報告(2022)》,并重磅發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50強城市榜單,蕪湖市進入榜單,居第27位。
無獨有偶,2022年11月底,賽迪顧問也發布了《2022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在這份榜單中,蕪湖市憑借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實力挺進了50強之列,制造業已然是蕪湖立市之本、強市之要。蕪湖以安徽省6%的人口創造了全省12.9%的規模工業增加值,制造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制造業彰顯著城市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蕪湖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電線電纜4個支柱產業,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10個新興產業。
目前,蕪湖正在圍繞十大產業鏈推深做實“雙招雙引”,全面提升投資規模和發展能級,聚焦增強科技支撐,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跨越式發展、引領式發展新局面。
來源:安徽經濟報
編輯:吳根權
審核:鄧九平
運維支持:安徽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