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何所思 ,作者何寶宏
————《數字原生》圖書節選———
與所有新技術新產品的發展歷程類似,汽車業發展的第一階段已經成功證明,制造一輛實用的汽車是可行的。雖然業界還在持續改善汽車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便利性和能源轉換效率等,但亨利.福特敏銳地發現,汽車制造業的主要矛盾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那就是汽車的產能有限且價格昂貴,導致消費群體無法進一步擴大。
亨利.福特不是第一個探索大規模生產經濟實惠汽車的人,不是第一個將裝配線用于大規模生產和可互換零件的人,也不是流水線的發明人,但他在1913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可移動的汽車裝配線。
福特流水線以“配件移動人不動”為原則重構了生產流程,讓配件在流水線上移動,將每個工人分配到一個固定位置,不讓工人四處游蕩(這也大大降低了工傷率)。這條汽車裝配線,讓福特汽車的生產率提高了八倍,裝配每輛車的人力從 12.5 工時下降到了 1 小時 33分鐘。所有的福特汽車都漆為黑色,只是因為黑漆干得夠快。
今天討論福特流水線時,更多強調的是他在企業管理方面做出的突破。這其實是汽車制造業從蒸汽驅動到電力驅動的一次“電氣化轉型”。早期汽車制造用的是蒸汽機(甚至水車),但蒸汽動力在穩定性、傳輸距離、可靠性和精準可控性等方面均有不足。當用于挖礦、棉紡業、肉類加工等生產制造行業時,蒸汽動力還可以滿足這些場景的需求。但汽車是個精密機械,需要更加精準和可靠的控制動力。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會極大拉大生產距離,而這是蒸汽動力傳輸所無法支撐的。
早在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時,愛迪生和特斯拉、威斯汀豪斯的電力大戰就已經落幕。在剛剛過去的20年里,美國已經搭建起了電力網絡。亨利.福特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電力和電力網絡的發展對汽車制造業的轉型,意味著什么。
可以說,福特流水線是汽車制造業“電氣化轉型”的成果,是電氣時代原生出的汽車制造新方式。福特流水線的成功案例,不僅適用于更多的汽車制造企業,而且還被汽車業之外的其他工業制造業紛紛效仿和移植,成為了工業時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