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有“中國織造名城”之稱。2022年,襄陽市地區生產總值達5827.8億元,全國城市50強位次提升至第45位,成功躋身全國地級市20強。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實現產值632.83億元,同比增長2.99%,在全市產業體系中居第4位。
在傳統產業發展壓力增大的環境下,襄陽市持續推動紡織產業迭代升級,依托“鏈長制”,統籌抓好紡織產業鏈的項目建設、產業招商、補鏈延鏈工作,在創新、提質、增效中實現了產業結構優化,勾勒出一條“上揚曲線”。
技改實現提質增效
01
受疫情和國際市場波動影響,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天舒紡織有限公司發展曾一度低迷。面對困境,企業選擇逆勢而上,主動淘汰落后設備,注重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使其再度煥發光彩。“目前訂單充足,生產已排到二季度。”天舒紡織相關負責人表示,現有產能正滿負荷運行,加班加點趕訂單、趕進度,預計一季度產值可達1.2億元,年產值將突破5億元。
傳統紡織服裝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襄陽市棗陽萬通棉紡實業有限公司,是否實施了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看生產效率、成本控制便一目了然。
該公司3號車間內,上萬紗錠高速旋轉,偌大的車間里只有幾名工人監測著設備的運轉;而在1號車間,40多名工人在半自動化設備旁不時用手撥弄紗錠;在2號車間,80多名工人忙個不停,奔走在一排排紗錠之間。3個車間3個忙法,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3號車間完成了技改,1號車間完成了部分技改,2號車間尚未技改。”
“技改后產能可以提高6倍以上。公司成立之初棉紗產量3萬錠時,員工總數達1200人,現在產量到20萬錠,滿負荷生產,只要600人就夠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當前“招工難”,技術改造可以實現一舉兩得。
除了萬通棉紡,天舒紡織、富仕紡織等企業也紛紛跟進,加快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引進信息化管理系統和高端生產裝備,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萬錠用工普遍減少到20人以下,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
“2021年起,萬通棉紡對15萬錠棉紗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現在看來無疑是明智之舉。”襄陽市紡織服裝產業鏈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在市場形勢極為艱難的情況下,襄陽市鼓勵紡織企業堅定信心,以技改提升產品檔次,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
2022年,襄陽市共有30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順利開工,計劃總投資40.9億元;共有28個投資過千萬元的續建項目竣工投產,完成總投資39.5億元。谷城緯達棉紡織公司投資4.8億元,建設年產3000噸高檔織布項目;金滿盛紡織公司投資2.8億元,對3萬錠細紗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一批紡織服裝產業重點技改項目穩步實施,強勢支撐紡織服裝產業提高生產效能。
補鏈突破印染短板
02
襄陽市宜城經濟開發區內,最惹人注意的就是臨街排列的紡織企業。19家規模以上紡織服裝工業企業在此聚集,紡紗能力超50萬錠。
襄陽市基礎雄厚,但弱在產業鏈。全市年生產紗線68萬噸,約占全國的2.35%、全省的21.1%;年生產坯布26億米,約占全國的5.6%、全省的45.6%;生產的滌棉混紡產品占亞洲市場70%的份額,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力。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分析:“以前,由于缺少印染,全市九成的紗線、坯布直接外銷,而服裝面料需要從外省采購,導致產業鏈無法向服裝、家紡等方面延伸,制約了產業鏈招商,補齊印染短板迫在眉睫。”
2018年10月,襄陽市獲批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后,就著手探索紡織產業鏈縱向一體化,補齊印染短板。當年11月,際華三五四二公司率先通過兼并重組,建立了紡紗—織布—印染—家紡制品全產業鏈,成為棉紡行業為數不多的全產業鏈企業。
去年5月,際華三五四二公司整體遷入襄陽市紡織服裝產業園,建設智能生態紡織產業園項目。目前,一期、二期項目新建了5條智能染色線,具備了年產6000萬米功能性印染布的生產能力。“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目前公司建有9個科技創新平臺,其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有2個。”際華三五四二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公司2023年還將投資近1億元建設際華功能性面料研發中心,實現產品研發、檢驗檢測等功能,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目前,襄陽市紡織行業新進規模以上企業16家,總量達241家。襄陽市正按照“紡織企業+工業園區+專業市場”的模式,統籌謀劃全局,用產業規劃“穿針引線”,構建聯系緊密、獨具特色的產業鏈生態。2023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產值有望達到730億元,同比增長15%,力爭到2025年紡織服裝產業形成千億元級產業。
來源:經濟日報、紡織機械
編輯:紡友網,
文章來源:紡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