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裝備先行。
裝備的技術進步,不僅能解鎖行業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更是提高行業生產效率,為紡織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的重要支撐。
當下,國內外消費需求不足,紡織產業鏈亟需重構,裝備企業如何從源頭創新引領消費,為產業經濟破局?如今,備受行業矚目的第八屆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將于2023年11月19-23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召開。目前招展情況如何,從參展企業中又將如何窺見未來市場的趨勢和走向?為此,《紡織服裝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請他解讀當下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現狀,并介紹本屆展會招展情況及亮點。

01
與上屆展會相比,參展商數量增加15%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展會將有來自意大利、德國、瑞士、日本、韓國、比利時、印度等24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余家參展企業參展,展出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屆時,海外知名企業和國內頭部、專精特新等細分領域的企業都將悉數參加。

在經濟逐步復蘇的當下,本屆展會也呈現出諸多亮點:與上屆展會相比,本屆參展商數量增加15%,新展商占1/3,海外參展商則超過了20%。
“新展商數占本屆展商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且相關產品技術展示更加多元,讓我們感受到了行業技術創新范疇和速度都在加快,還有更多的跨界技術不斷涌入行業,相信這些新企業、新技術成為行業發展提供活力和動力”。
顧平指出,更為突出的是本屆展會織造機械和針織機械展區,參展面積均較上屆增長了30%以上。
探究這一原因,顧平認為這與下游市場的發展狀態不謀而合,如今,針織已不僅限應用于內衣等貼身衣物,內衣外穿、鞋面以及瑜伽服等市場進一步擴大了針織品的應用領域,且熱度未減。

對于本屆展會的籌辦工作,顧平介紹稱,為吸引更多海外買家,主辦方將于7月啟動海外路演,赴包括孟加拉、印尼、印度等在內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展會推介,同時,還將著力邀請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的專業觀眾前來觀展。
“多年來,我們一直保持ITMA的展會規則和品牌影響力。注重商貿實效,打造高質量展會始終是紡機聯合展主辦方的目標和要求,在大環境仍不明朗的當下更尤為重要。”顧平說道。
“千封郵件不如一次見面”,每一屆紡機聯合展,都具有客流、信息流等高度集中的優勢,不僅可以實現產業上下游的高效對接,還為同業者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02
中國紡機市場地位和話語權穩步提升
《紡織服裝周刊》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2022年1-12月,我國共向201個國家及地區出口紡織機械55.37億美元,同比增長15.22%,受海外市場逐步恢復影響,出口增勢良好,出口總額持續上漲。出口到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及土耳其的合計金額占全部出口額的56.82%,同比增長24.89%,是我國紡織機械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隨著產業鏈向東南亞、南亞的進一步延伸,出口到孟加拉國、印度和越南的紡機金額都有明顯增長。
談及中國紡機行業近年來的發展特點,顧平表示,行業的健康發展顯著提高了中國紡織機械在全球的市場地位和話語權。
“早在2011年,我國進口紡織機械53.64億美元,同期出口紡織機械僅為22.45億美元。‘十三五’末,紡織機械出口額開始超過進口額。2019年,我國紡織機械出口額位列世界第一。2022年,我國紡織機械進口額為32.09億美元,出口額為55.37億美元,進口額同比減少11.75%,出口額同比增長15.22%,出口再創新高。”顧平認為,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尤其是近年來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從而提升了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在“雙循環”市場拓展方面,他預測,中國紡織機械企業也逐步跟隨紡織產業鏈一道,向需求端和終端市場布局,未來也將會有更多中國紡機企業走向海外。

面對不確定的國際市場環境和日益激烈的競爭,顧平指出,當下做好《紡織機械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性意見》的中期檢查工作,有利于強鏈、補鏈、穩鏈,安全可控。他同時指出,“目前紡機產業鏈中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等基礎產品和技術與國外相比仍有差距,一些高端紡機產品質量性能、可靠性穩定性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著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和產品,引導紡機行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化、融合化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不過他相信,在紡織行業與新型領域銜接加快的當下,低碳綠色發展將迎來更多機會,新技術也將持續加速產業鏈及企業業態的變更,紡機企業力爭探索多維創新新路徑,在人工智能技術、綠色可循環、滿足需求定制等領域展現更大作為。
03
紡機行業有效帶動紡織行業邁向高質量
目前,我國已形成全球最完備的紡織產業鏈,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紡織工業大國。但我國紡機產業與國際一流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接入,紡織裝備行業的迭代步伐加速,優勝劣汰更加激烈,但由此推動產業的技術進步也非常迅速。
顧平表示,目前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到高質量階段,對裝備的連續化、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綠色化及定制化等不同層次需求高漲。東南亞等國紡織業的發展也會同中國紡織工業一樣走節能減排、減人增效的智能化發展之路。
“先進的紡織裝備對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顧平介紹稱,“十三五”期間,紡機產品從單機到連續化、自動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生產線,都有了質和量的提升。如推出了紡紗、滌綸長絲、針織、印染、無紡布及服裝縫制等6條智能生產線。同時5G、AI和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紡織行業設計、生產、營銷、物流等各場景應用,不僅推動了生產模式轉變,同時也推動了紡織業和紡機業的高質量發展,讓企業更有活力和競爭力。
本屆展會上,就將有眾多前沿產品亮相,將更加智能化的裝備技術和解決方案傳遞給業界。從紡紗機械、針織機械、織造機械,到染整機械、化纖機械、非織造布機械,再到終端縫紉設備和相關軟件、自動化技術等,為紡織全產業鏈智造升級打造信息對接平臺。
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的四次工業革命中,都不乏紡織行業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紡織業不僅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更是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又一次科技革命,此時的紡織也不再局限于服裝和家紡,更是擴展到產業用領域,相信在服裝、產業用、家用互相交叉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紡織將再次為社會進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