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研究范疇界定
以采購管理為核心向全產業鏈拓展,賦能供需雙方的連接協同
學術角度,供應鏈一詞是企業實現產品從設計到銷售的完整鏈條,采購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隨著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與外部供應商連接協同的重要性,采購數字化的概念開始向供應鏈的上下游延伸。本報告所指的采購數字化平臺,是在采購管理基礎上向研發、物流、生產及銷售等環節延伸的結果。其服務的對象既包括采購方,也包括多層級的供應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手段為供需雙方賦能,向全產業鏈擴展,最終實現供應鏈網絡的價值提升。
采購數字化平臺的演進歷程
由采購管理出發逐步覆蓋供應商需求,形成面向供應鏈網絡的產品能力
采購數字化平臺前身是SRM(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更早則是ERP系統中的采購模塊,其發展演進的背后是企業對于采購及供應鏈協同管理專業化訴求的提升。企業的外部協同需求由單一的采購環節向研發、生產、物流、服務等環節延伸,從與直接交易的供應商協同拓展至多級供應商協同。SRM廠商基于真實供應鏈交易數據,結合AI大模型,逐步積累起為供應商提供資金、商機等多元化服務的能力。以上兩者共同促使了SRM產品進一步向采購數字化平臺演化。產品能力邊界和服務客戶群體的拓展,讓采購數字化平臺具備了更強的雙邊賦能屬性,云端部署的價值也得到提升。
采購數字化平臺需求背景(2/3)
政策鼓勵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促進轉型升級、強化供應鏈韌性
作為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近年來國家政策關注的重點方向。在中美脫鉤、斷供的壓力之上,國家期望通過數字化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強化供應鏈的韌性,以應對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圍繞兩化融合提出了多項發展任務,其中針對制造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主要集中在數字化與網絡化兩個方向。《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21)》顯示,2017到2021年間,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效果明顯,但就目前來看,相比于內部的產供銷集成,制造業對外的產業鏈協同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采購數字化平臺需求背景(3/3)
核心企業帶動周邊企業,頭部廠商推動技術應用,惠及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數字化轉型中的重點和難點,由于信息化基礎薄弱,能夠投入的資金和人力有限,其數字化進程普遍落后于大型企業。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尚有8.6%的中小企業沒有數字化應用,處于產業鏈條后端的供應鏈管理、智能化生產,發展滯后的情況更加嚴重。《“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等政策相繼頒布,多措并舉,幫助中小企業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增強。
一方面,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網絡中往往扮演著核心企業上下游的角色。作為采購方的核心企業數字化水平持續攀升,供應商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將帶動作為供應商的中小企業在供應鏈協同方面的轉型升級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向各領域的滲透,技術的使用成本逐步降低。采購數字化平臺的出現,進一步讓數字化能力惠及廣大的中小企業。
產業賦能:工業協同賦能
工業套件滿足供需雙方在生產環節的協同需求,共建高質量供應鏈網絡
工業軟件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壟斷,然而國外的本地部署產品普遍定價較高,造成中小工業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空白。隨著采購數字化發展的逐步深入,核心的采購方企業對與供應商協同合作的訴求增強,進而帶動中小供應商的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供采購數字化平臺除面向采購方提供數字化應用外,更將能力拓展至供應商側。通過為供應商提供研發協同、質量協同、委外協同、設備協同等工業套件,采購數字化平臺既幫助供應商提升了自身的數字化管理能力,又能夠反哺采購方,助力供需雙方降本增效,共同打造更加高質量的供應鏈網絡。
技術賦能:iPaaS賦能
開放接入第三方資源及能力,圍繞供應鏈場景打造融合應用
iPaaS致力于為應用間的數據集成提供一套統一的工具和流程。采購數字化平臺以連接供應鏈上下游為目標,提供iPaaS能力可以滿足企業客戶跨系統連接的訴求,通過與企業自有系統進行集成,實現跨系統的數據交互。同時,通過引入不同類型的第三方生態服務商,采購數字化平臺可以為采購方和供應商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降低客戶的使用門檻,滿足靈活、可擴展的需求。
目前來看,多數廠商的iPaaS賦能集中在開放接入的層面。隨著未來場景化應用的深入,廠商將第三方資源和能力與自有產品能力進行深度整合,并以標準化的形式進行輸出,可以為客戶帶來更流暢的使用體驗與更深度的價值提升。
技術賦能:AI賦能
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采購各環節由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
采購數字化平臺在提供管理工具和連接能力的基礎之上,疊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為供需雙方提供數據驅動的AI賦能。其在底層應具備數據標準管理、數據模型管理、數據安全治理等能力,確保充分發揮采購數據資產的價值。
應用層面,AI+采購的典型場景可以分為采購流程、供應商管理、采購決策及風險管理四大板塊。采購數字化平臺不僅能夠促進采購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還能對供應商進行科學地評估與篩選,通過建立實時的監測及分析體系,針對風險問題實時預警,為采購及供應鏈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從而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采購數字化平臺商業模式分析
服務供應商,獲得新的技術服務收入與交易傭金
采購數字化平臺型廠商的商業模式比數字化采購廠商更為豐富,除了來自采購方的本地部署和SaaS營收外,還可通過向供應商銷售軟件,獲得新的營收增長點。平臺型廠商將由此獲得更強的SRM產品用戶粘性,企業采購方對平臺資源更為依賴,供應方也能由此直面客戶需求,優化產品服務能力配置,而平臺將在拉通二者交易中獲益。平臺型廠商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滿足采購方和供應商雙方的需求,也使得自身商業模式更加多樣化,從而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采購數字化平臺的網絡效應
建立企業服務應用商店,構建供應鏈全鏈條業務閉環
采購數字化平臺的發展將使得采購與供應鏈市場原本天花板被突破,迎來更為廣闊的新市場空間。采購數字化賦能聚焦于供應商與采購方,串聯起二者能夠實現大量第三方資源的匯聚,實現支持企業主營業務與非主營業務、聚焦工業與非工業行業,并對供應商的計劃、招標、采購、物流、財務等環節進行全方位的管控,構建起幫助企業進行采購供應鏈管理的協同平臺,助力企業數字化升級與創新發展。基于供應鏈協同平臺,采購方可對開發需求進行深度評估,結合同步尋源成果,基于全面評估敲定合作,并在后續環節對訂單進度、物流狀態和財務結算進度進行跟進,最終項目數據將經過沉淀,將反哺后續合作。
采購數字化平臺的潛在市場空間
為供需雙方提供產業與技術賦能,建立雙向連接,潛在空間近7000億元
根據艾瑞咨詢測算,當前SRM軟件的市場規模僅在20億元左右,滲透率僅1.5%。隨著企業數字化采購需求的不斷深入,SRM軟件的受眾將由頭部企業逐步向腰部企業滲透,潛在市場空間約在1500億元。在此基礎上,以SRM為中心拓寬服務的邊界,從采購領域向供應鏈的上下游環節延伸,將進一步帶動市場天花板的提升。通過為采購方和供應商雙方提供產業和技術賦能,形成網絡效應,采購數字化平臺的潛在市場空間接近7000億元,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采購數字化平臺的行業競爭格局
以SRM和ERP背景的廠商為主,企企通市場份額第一達18.5%
當前,中國采購數字化平臺市場的頭部五家廠商為企企通、用友、金蝶、SAP Ariba及甄云。其中,企企通、SAP Ariba、甄云以SRM為核心向平臺模式拓展,SaaS服務的占比高;用友、金蝶則是在ERP軟件的基礎上逐漸分化出獨立的采購及供應鏈數字化產品,相較而言,仍有較多的本地部署服務。整體來看,采購數字化平臺在采購方側的服務能力基本健全,但在供應商側所覆蓋的需求深度不一,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采購數字化平臺行業投融資情況
SRM領域頭部廠商進入融資中后期,工業4.0概念持續走熱
過去幾年間,采購數字化領域一直為資本市場看好,頻繁出現億元及以上的單筆融資。截至目前,SRM廠商方面已有企企通、甄云兩家的融資進入中后輪。頭部廠商目前已經具備較強的自我造血能力,未來將繼續進行市場擴張。
工業軟件方面,工業4.0賽道近年來始終保持較高的熱度,但相較SRM領域,早期融資的比例更高。以SRM起家的采購數字化平臺憑借積累的企業資源、交易數據向工業軟件滲透,投資價值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采購數字化平臺投資價值判斷
同時作為軟件服務商和資源平臺提供服務,二者結合獲得增長飛輪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需要一個高效的采購數字化平臺來提升運營效率和降低成本。早期采購數字化廠商主要為企業提供采購相關的軟件服務,收入來自于本地部署實施費用、軟件賣斷費用和訂閱制收費,如今在增加服務供應商能力后,新增一部分來自于供應商內部采購軟件的費用。隨著平臺能力的發展,另一部分價值基于作為資源提供商,打通企業與供應商雙邊交流的壁壘。采購數字化平臺廠商通過提供高效、智能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增加銷售機會、提高客戶滿意度、優化供應鏈管理等,從而實現投資回報。這種回報不僅體現在財務指標上,也體現在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塑造上。

采購數字化平臺發展趨勢(1/4)
立足企業與供應商經營實際,串聯企業全鏈條管理環節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無論是企業還是供應商都在尋找新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手段來實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資源擴張、決策精準,從而鑄就新的經營增長點。采購數字化平臺的出現滿足了企業在降本增效、服務拓展、數據賦能三方面的需求:企業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實現更加高效的供應鏈協同和信息共享,基于數據分析成果提升采購和物流的準確性,并以自動化技術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這些方面的數字化升級可以幫助企業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質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未來企業需求的發展方向不在于新模塊、新功能的增加,而是基于平臺化、生態化的全能力延伸。
采購數字化平臺發展趨勢(2/4)
建立委外協同統供應鏈模式,構筑多層級數字化協同網絡
采購數字化平臺融合了ERP、CRM、數字化采購、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產品與技術,通過對供應鏈全業務流程進行計劃、執行、控制和優化,從整體規劃實物流、信息流、資金鏈,建立起數據融通、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的數字化管理體系。采購數字化平臺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縮短交貨時間,更能有效提升產品的最終價值,如通過優化庫存管理減少呆滯庫存的價值損失。未來。隨著新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采購數字化平臺的能力將趨于多元化,通過開放平臺和數據共享,實現更加公平和高效的資源配置和市場競爭。
采購數字化平臺發展趨勢(3/4)
泛行業管理標準化、精細化訴求增強,工業套件為廣泛的行業領域賦能
隨著外部市場環境與終端用戶需求的變化,各行業領域對成本管控、供應鏈協同的要求越來越高。包括建筑、零售、餐飲等在內諸多行業,都開始借鑒制造業的管理方式,促進采購及供應鏈管理的標準化及精細化。采購數字化平臺的工業套件將不再局限于制造企業,越來越多的行業都可以應用相關能力進行采供雙方乃至上下游多方的協同、聯動管理。一方面,采購方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多級供應商在研發、生產、交付等環節的業務情況,對其進行實時管控,另一方面,供應商數字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最終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將幫助采購方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采購數字化平臺發展趨勢(4/4)
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及AI技術,實現采購流程自動化與決策智能化
技術層面,采購數字化平臺將進一步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演進。一方面,采購數字化平臺作為連接采購方與供應商的橋梁,與企業內部各業務系統之間存在相互連接的訴求。廠商可以利用RPA、iPaaS、低代碼/零代碼、物聯網等技術,打通系統間壁壘,并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及定義,實現采購及供應鏈流程的自動化。另一方面,AIGC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采購數字化平臺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基于平臺所積累的專業語料、高質量數據迭代行業垂直大模型,不僅能夠為企業客戶帶來更便捷的使用體驗,更有助于促進供應鏈決策的智能化水平。
來源:艾瑞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