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張寶華 | 設計賦能—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價值轉化

發布時間:2020-08-17  閱讀數:10614

在張寶華老師的絲巾創作中,無論是市井中的撲克、易拉罐,青山上姿態伸展的幽蘭松柏,還是帶有神秘意味的圖騰與雕塑,都被豐富的色彩賦予了另外一層含義,一種蘊含中國傳統氣息的現代主義設計。用最具有東方藝術魅力的視覺元素,挖掘著文化精髓和現代生活的生命力,也賦予著這些元素來自歷史的美好的寓意。



張寶華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

書記兼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名紡織設計師

2020-08-07 中國·新密 


河南也是我的老家,很高興今天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來跟大家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黃河文化,交流教育、交流設計。我是一個大學的老師,同時,我也是一個設計的實踐者。所以,今天我圍繞著“設計”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跟大家進行探討傳統文化在今天現代設計上的價值和體現,做一個設計賦能的話題。這些年來,我主要圍繞著傳統的染織,以及傳統設計在今天現代設計的融合過程當中,如何進行設計的轉化;在設計轉化過程當中,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什么樣的意義,對今天的設計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領域的跨界設計日益發展--時裝、配飾、平面、室內、家具等。



一個引子:“文化自信”



用一個“文化自信”的引子作為我講座的一個開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當中就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這一點來說,能夠看出我們民族文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多么重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作為設計師去理解這句話,理解中國的價值、中國的力量,理解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中國人提供什么樣精神上的指引。

在當今社會,全球化、經濟化帶動了整個社會大的變化,文化和文化之間,社會和社會之間,人和人之間,人和環境之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交流、在溝通,甚至是相互的影響。但是,往往在影響的過程當中,文化和文化相碰撞的時期,也許我們彼此保持一定的間隔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只有間隔的產生,可能也許就是我們文化個性的一個體現。因為世界上的文化并不是朝著一個方向走,你像我,我像你,大家都一樣,朝著一個方向的,不是的,而是要各顯特色,才能夠與彼此相互交流。但是,在保持特色的過程當中,這個間距和間隔,顯得越發的重要。



曾經有一句話“越傳統,越個性”,有人認為“傳統是一個老的”,但是,從一個國家的層面上來講,也許傳統就是我們的個性,就是我們個性的體現。黃河文化經過交流、融合、共生、兼容并蓄,覆蓋面在各個時期都不曾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個性面臨著當代全球化橫向傳播的方式和傳統文化自身縱向的代際傳承發展之間,它就必然會帶來很多沖突和困境。

黃河文化對于我們來講,它應該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當中,是我們自身的生產、實踐、生活當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是黃河流域人民代代相傳中形成的民族觀察和理解事物所特有的思想沉淀,是以思想觀念為基礎的,所以說,民族藝術的表象展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意義,同樣包含著文化價值的體現。它就像一個人的基因一樣,我們河南人或者我們中原人或者黃河流域自己一個特殊的基因,使我們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樣,思考方式是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已經滲透到我們的骨子里頭。

這些觀念可能會通過我們不同領域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傳遞出去。在傳遞過程當中,這種基因的作用就會呈現在我們的作品當中。無論是原始文化,還是農耕文化,還是在新社會,以及我們在當今各個不同時期一些新的文化的不斷積淀,就形成了黃河文化對于我們自身的影響。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擺脫不了傳統的文化基因、黃河的文化基因,對于我們未來創作的一個體現。


所以說,黃河文化是在民族文化歷史歷程當中,各民族在自身的生產實踐當中一種獨具的特色。我們學設計的會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設計的領域,我們并不是在引領。我們是在追隨,可能是我們一直在跟從。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必然會有很多針對西方文化優越論,對于我們自身文化的影響。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永遠不可能是處在這樣的一個階段,我們最終還是要用現代設計的力量,為傳統的文化或者傳統的工藝,實現傳統文化的一個活化傳承、創造性的轉化,這是我們一個最終目的。

外來文化的壓力以及時代的變化,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面前,只能是創新。因為傳統藝術如果脫離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很多東西都會消失。有些東西我們會到博物館才能看到,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見不到了,因為它跟我們的生活有了脫節。但是,往往這個文化的積淀會影響到我們自身對于審美的理解,也許跟原本的領域,它不能夠去呈現,但是,它一定會轉移轉化到其他的應用領域。它是會通過符號的方式、色彩的方式、造型的方式,進入其他的領域,跟我們今天生活相關聯的領域產生相關聯性。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它就成了一種文化的記憶與符號,轉化到其他的領域。紡織和服裝,正好是一個很好地轉化載體,所以說,它會在今天的生活方式當中去尋找土壤。但是,我們要在尋找土壤過程當中,對于過去的,今天已經不能夠為我們生活方式所應用的這些造型、色彩、工藝的價值,要進行深入地挖掘,在挖掘的過程當中,就會牽扯到設計與傳統之間的融合。






人們經常說,中國的設計是什么?當然不一定很準確,那就是中國的文化符號加現代設計的理念,也許就可以找出一條自己的路。所以,費孝通老先生也說,“文化不僅僅是除舊開新,也是推陳出新、溫故知新”。一定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往前走,現代設計一方面突破了傳統,但是另一方面也繼承并更新了傳統。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設計,它既有時代性,但是也會具有民族性。

在整個世界有很多的例子、經驗,也會有很多的教訓,會為我們提供很多的思考。傳統可以跟隨時代慢慢地變遷,傳統與時代,它并不是一個矛盾,應該在均衡當中共存。我們認為傳統的根源與新銳的另類設計,同樣是創造的根本。只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體現。





傳統在今天可以跟隨時代慢慢的變新

傳統與現代在均衡中共存,根源與新銳都是創造的根本



一、用現代設計賦能文化

這一次論壇,我看到發給我的通知“創意華夏·出彩中原·時尚新密”,從創意、出彩、時尚這樣的一個主題出發,來探討與黃河文化的內容,但是,需要“文化引領,設計展翼,產業協同”。我剛才也說到,雖然是一個教學的教師,但是,我也是一個設計師。2000年之前,我一直在國外做設計,2000年之后,我開始以中國文化做設計的出發點,繼而重新思考傳統文化在今天設計當中到底是什么樣的作用。我們既不能做井底之蛙,只一味地覺得自己的文化好,但是,我們又要看世界。

要用現代設計的角度,為傳統文化賦能,用設計的力量,為傳統文化賦能。因為結合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從設計當中能夠領略黃河文化當中的內在含義,你理解了黃河文化的內在含義,但是你必須回到原點去思考,為什么?什么叫回到原點?就是你是做什么的,你是做什么領域的,你是做什么領域的。你在這個領域當中,如何回到原點來思考黃河文化跟你自己原點之間的關聯性。所以回到原點,以現代的設計方式,轉化傳統文化當中的神韻,以闡述和發展傳統文化的現代內涵。

從這一點來說,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對自己的文化自信,你才會去應用這樣一個文化。所以,對于黃河文化的自信,是現代設計文化賦能的一個基礎。同時,作為傳統文化,或者作為黃河文化,可能我們都會追隨著一個最終的目標,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幸福,所以說福文化、喜文化、壽文化等等這些傳統文化當中,可能都會成為我們黃河文化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福文化:

福文化對于我們來說,不光是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在生活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際上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福文化在當今的生活當中是連接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一條紐帶,就是我們跟過去是割裂不開的。所以說,對于福文化價值的認同,不僅是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還是我們今天構建幸福社會非常重要的基礎。所以,在我們的設計當中,可能對于生活向往好的這樣一個方向的探討,就會成為我們設計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與方向。所以,在傳統過程當中也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傳統當中的結構、傳統當中的造型方式,“附形于字”這些法則,甚至包括很多傳統的構成,對于今天的設計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些都是傳統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于“福文化”的一個方法,這些方法對于今天來說,你會覺得它非常老,也許這個方法對于我們今天的設計而言,它是有非常大的啟示作用的。

心喜:

今天的設計,不光要看到表象,更要研究表象背后的文化價值,表象是由背后的文化而支撐的。今天這樣一個審美形式,也許結合著傳統意義上的內在含義,可能讓我們今天的設計更加符合今天人的喜好。所以,“附形于字”這樣一個簡單的方式,對于我們今天來說,還是成為我們設計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喜迎新春:

無論什么一個主題,但凡把它展開講,實際上都會有很多的意義,“圖必有意義,意必吉祥”,這是我們中國人在做圖形當中一種獨特的思想。就像這幅畫當中為什么有亭子?我們都知道,有亭子的地方一定會有美麗的風景,亭子不光是一個納涼的地方,可能也是一個觀賞風景的地方,也是讓你停下來休息的地方,也是讓你停下來去欣賞自然的地方。所以,建一個亭子,表面上看是做了一個建筑,實際上它的作用,我覺得不光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造型而已。所以,在這當中任何的一個元素,可能對于他們來說,在過去不同的階段都會有特殊的意義,只不過現代人要用現代方式,如何把他們整合、把他們融合,把他們用現代的思維重新演繹。




二、用現代設計的力量為傳統技藝賦能

與時俱進,技藝是文化遺產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有很多技藝對于今天來說,可能也只能是在博物館里面,你才能看到,但是,不管怎么樣,這個技藝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我是做設計的,我不是做某一種非遺或者是物質的一個技藝的表達,但是,我覺得他們對于匠心、對于設計的轉化,對于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今天,要結合今天技術的發展,因為這種技術的發展,它是一個代際縱向傳承和橫向交融的這么一個結合點,既要技藝的傳承,也要對外傳播,開拓自己的視野,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井底之蛙。因為設計的本質就是什么?就是概念和加工技術的融合,就是要讓我們的想法如何和技術之間融合。

所以說,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剪紙也好,傳統工藝也好,我們都覺得它太老了,也許我們今天不太需要這樣的東西,或者是說我們需要這樣的東西,已經不再是這樣的形式。但是,也許這樣的形式真的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不合時宜的,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更多去探討這樣一個形式的背后,它到底在表現什么?這種對于生活的一種表現,能不能用今天的方式把它重新地體現?

全家福:

設計師既要有對信息把握的能力,同時,還要對視覺語言有一個很好地運用能力,無論是具象的表達,還是抽象地理解,最終都會形成一種信息的方式傳遞出去。只不過這種信息能不能被對方接收到,能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設計當中的文化價值體現,所以說,很多經典的設計,它之所以經典和長久,就是因為它有這樣一個文化的支撐,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于美好文化的追求是不變的。


整合不同的領域:

在近二十年時間當中,我一直在教學當中去實踐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今天現代設計之間的關聯性,所以說做了不同的主題,也了解了不同的省區,每一個省份都會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他們這種文化特色實際上都成為他們自身的一個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我們不是復制過去,我們“傳”和“承”它有一個相互發展的過程。所以,過去的東西對于我們今天來說,應該會成為設計的一個起點。同時,這些文化在造型、機理、視覺、靜態、陳設當中的美感,能不能夠把它吸收過來,成為今天設計的表現形式。




河洛文明:

我們有很多機會去接觸中原的文化,去探討中原文化在今天的商業設計當中,怎么樣去理解,你有什么樣的思路。我們會說你的設計邏輯性是如何整合的,是如何梳理的。設計不光是做一個好看的東西,設計還要有設計的邏輯性,也就是你的思維遠遠比表現重要得多。但是,這個思維的過程當中,可能伴隨著你的文化、你的底蘊以及你對于文化的理解。

青銅柔情、漢周回音:

這應該是十幾年前做的設計,我前些年也經常去河南博物館,我在河南博物館看到很多青銅器,有時候讓我看起來也是熱血沸騰,人們都覺得這些東西很老,不能夠為今天所用。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設計師看到的時候,這些東西能夠為今天所用,這些東西能夠在今天煥發出另外價值的一種體現。

這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去設計,只不過我總是覺得設計師今天要慢慢地放慢步伐,重新審視設計的過去,重新判斷設計的未來。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更多是可持續性的態度,以發展的眼光,來判斷文化價值的表達,到底跟今天或者跟今天的設計之間的關聯性,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我們應該以什么樣一個視角來看待傳統。




三、用現代設計的力量為產業賦能

雖然我不是一個滲透在產業一線的設計師,也許我只是對某一點去做一個常識的教材和實踐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傳統文化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就像學校和企業共同去尋找主題,共同去尋找課題。所以,對于教育來說,傳承發展平臺、人才培養平臺、產業創新平臺以及展示交流平臺,都是要立足于黃河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上,構建多樣性的文化,從根本上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認同,同時,也可以避免很多同質化的風險。

所以,在今天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符號,或者是視覺的語言來表現。所以,這種手工向藝術性的轉化,同時也是一種創造與生產。在這一點,也許精益求精、精工細作,是我們對于傳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當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傳承就是創新,它是適度地創新與發展。

探索傳統文化融合現代設計的教育模式,可能是我們教師這個領域當中更多去思考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激發青年人才的創造力,探索獨特IP打造和產業化。剛才企業的老總也談到了,IP對于我們今天來說是文創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點。這些不同地區,我們在做這些文化形象的時候,如何探究不同地區獨有的特色文化,哪些是它的,像四川的、山西的、甘肅的,能夠看到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文化的元素是它獨有的。反思我們自己黃河文化,要看我們的形象、我們的元素是什么,我們這些元素如何和今天的文化去結合。

從2015年到今年,每年也會從教學的角度舉辦各種展覽,我自己辦的個展基本上都是在大學,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將我對于設計的理解、對于文化的理解,通過教育的窗口,讓現代的學生更多地理解。所以,這些年來一直在大學之間舉辦自己的個人展,因為也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同時,也是跟大家有一個交流的機會。


結語:

經典的傳統文化,包括我們今天探討的黃河文化,是不會變老,不會隨著時代被淘汰,不要認為進入博物館的東西已經被淘汰了,只不過是需要我們設計師用長效的設計思維,去思考黃河文化獨特的風格,因為這種風格是你的個性。我們經常說“設計是需要追求個性”,所以,傳統的審美理念結合時代的發展,要把它轉化成一種新的知識,老的東西也許真的是覺得過時了,但是,這種新知識的挖掘才是我們要做的。所以,黃河文化的獨特個性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新知識的挖掘。其實我們在跟國外交流的時候的就說,一個品牌要想走得長久,不是競爭,而是孤行。這個概念是什么?就是你要有獨有的方式去行走,而不要跟別人形成惡性的競爭,大家是同向的。所以,要想讓一個品牌走得長久,不是競爭,而是孤行。

我們對于傳統文化要理解,它是一種智慧,它是可以流動的,它可以從過去流到今天,它是一種活態的。傳統只不過是記錄著過去,設計預測著未來。所以,我們要增強自身對于黃河文化活化走進現代生活這樣的一個意識,用我們黃河文化去表現。我們對于傳統的理解,更多的是希望我們對于材料的理解、對工具的應用,對于物的態度和情感,以及對于技藝的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帶到我們今天的設計當中。從匠心轉向設計,用現代設計的力量為技藝賦予能量,為產業賦予能量,為今天的文化賦予能量,為打造人才培養平臺,產業創新的平臺以及展示的平臺賦予能量,所以,要用文化自信的態度來實現黃河文化的當代認同。



簡  介


張寶華老師的絲巾作品堅持以手繪為創作方式,將設計的節奏放慢,不斷重新審視設計的過去,重新判斷設計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設計對生活的影響。他不滿足于單純地為產品作美觀設計,而更愿意借傳統文化之題實現對審美理想以及設計文化的思考和探索,從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本元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中找出創作的結合點,同時將精品設計意識滲透到每一幅絲巾創作之中。



在張寶華老師的絲巾創作中,無論是市井中的撲克、易拉罐,青山上姿態伸展的幽蘭松柏,還是帶有神秘意味的圖騰與雕塑,都被豐富的色彩賦予了另外一層含義,一種蘊含中國傳統氣息的現代主義設計。用最具有東方藝術魅力的視覺元素,挖掘著文化精髓和現代生活的生命力,也賦予著這些元素來自歷史的美好的寓意。





文章來源: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