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服裝品牌可謂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的生長。
無論是轉型成功,逐漸走向國際的李寧,還是憑借秀場火遍互聯網的蓋婭傳說,或者是在《浪姐》里狠狠火了一把的密扇……
本土服裝品牌的成功,讓我們逐漸擁有了屬于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美學,向國際展示著東方之美。
01
美式時尚竟由日本人創造?
但日本人卻能夠挖掘出了一種“日本制造”的美式風格,刮起一陣屬于本土的潮流之風。
石津謙介是這股浪潮中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在他看來,當時的日本男性對時尚有著很大的偏見,自己的品牌急需推出一條新的、屬于年輕人的產品線,使年輕男性們改變自己的看法。
石津謙介將這種風格命名為“常春藤”風格,并由此開始它火熱百年的潮流旅程。
《Men's Club》上的傳統常春藤聯盟生社
但這實際上常春藤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日本人對美式風格的一種想象,而不是真正源于美國東海岸的校園。
他們也創造性的使用“街拍”的方式,在街頭捕捉穿著常春藤風格的青年人,來彰顯自家品牌的流行。
當然,日本人也尤其善于運用插畫、漫畫元素。各色各樣的“常春藤男孩”在當時也成為了常春藤的?象征,在1960年代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70年代,日本年輕人正沉迷于好萊塢電影和搖滾樂,美國電影《飛車黨The wild One》男主角Marlon Brando穿著的Levi's 501牛仔褲,幾乎完美的展現了男性心目中的硬漢形象。
而當政府政策不斷放寬,真正“正統”的美國牛仔褲進入日本市場后,日本人卻絲毫提不起興趣。
在一方面,古著被嚴謹又細致的狂熱青年們充分研究。Levis牛仔褲各個時期、各種版型的褲子都做了極為細致的區分。
反應迅速的日本商家敏感地抓住了這一變化,快速地生產出了一批“日式牛仔”。把牛仔褲變得更“古著”的方式,就是把牛仔褲先洗一遍再拿去銷售。
Big John牛仔褲早期廣告與銷售標簽
時尚巴黎如何掀起日本風潮?
這一批設計師順應時尚系統的規則,卻又適時地對其打破。
——領口只能有一個?袖子只能有兩只?服裝的既定性別?這些既定的規則似乎并不存在。
山本耀司1984年秋冬系列
山本耀司的標志性設計由垂掛和圍裹在身上的大片硬挺面料構成
只有通過這些把持者的認可,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國際”。
比如舞曲制作人摩斯·肯寧漢就曾經參與過川久保玲的“隆與腫”系列的設計,三宅一生也從1986年開始和攝影師歐文·佩恩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還和一些雕塑家與畫家一起舉辦了個展。
當木村拓哉穿上Bape出現在少女們最喜歡的綜藝節目上時,它開始逐漸擁有了更多的擁護者。
Bape Cuts、Bape Cafe?!餐廳、Bape Kids童裝店……在名人與產品的加持之下,Bape迅速成為了美國最搶手的品牌。
“二戰后,美國人就像前十年日本人沉迷于美式風格一樣,瘋狂愛上日本品牌。”
在解構服裝的同時,他們伴隨著西方時尚不斷前行,自身也融入其中,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文章來源于印客美學 ,作者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