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李薇:人間走遍為歸來,耕織不分夜與晝

發布時間:2021-01-29  閱讀數:7580

有的人走遍人間只為歸來,砥礪前行只為初心;有的人不管有晴無晴都要登上險峰,一蓑煙雨便可慰藉人生。李薇老師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最普通的堅持也能產生奇跡。

圖片

有的人走遍人間只為歸來,砥礪前行只為初心;有的人不管有晴無晴都要登上險峰,一蓑煙雨便可慰藉人生。李薇老師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最普通的堅持也能產生奇跡。



圖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 李薇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論委員會理事




   2021年1月,云南衛視《絲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藝術》節目播出。李薇帶來了作品《水墨丹青》,將中國水墨元素運用得如魚得水,正如她所說:“對水墨的喜愛,就像一顆種子,早已經種在我的內心深處。”



“幾十年前拿起了一支畫筆,從此就沒放下過。”


李薇對畫畫的喜愛是從初中開始的。“當時學畫畫并不是為了考學,拿起畫筆畫畫只是因為喜歡。”李薇回憶,上初中的時候,她和一群愛畫畫的小伙伴,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凝聚力的小團體,相約去爬山、旅行,騎著自行車,帶上幾天的干糧,呼啦啦一群人就到一個地方就去寫生。不遠行的日子就在家里畫畫。


青年時代的李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生長在白云黑水間的李薇看過許多難忘的風景,也經歷過當年中蘇關系緊張的時局。“那個時候防空警報經常響起,家里所有的窗戶都要用膠帶貼上‘米’字防震,當時經常外面的警報已經嗚嗚作響了,我們幾個還在畫畫,什么也不怕。”當時一起畫畫的小伙伴們如今有不少成為了專業畫家。


高中畢業后,李薇進入當地的服務局工作,這是當時人人稱羨的好工作。她仍然堅持畫畫,一到周末就去鏡泊湖寫生,拿上紙和筆,帶上干糧就出發,每次出去寫生都會覺得自己“滿血復活”,特別開心。她認為寫生是臨摹無法代替的,同樣是畫畫,臨摹的再好始終也是在模擬別人的東西。李薇說:“我寫生的每一個對象都是真實的。比如每個人對同一朵花的描繪都不一樣。當我不斷用心去理解的時候,它的顏色、形狀都會變成有味道的、有情感的,這時畫出的作品也就有了靈魂。花朵有了芬芳,人物也有了神韻。”


青年時期的李薇畢業照


那些用來寫生畫畫的時光于李薇而言是寶貴的,她會出于熱愛去觀察一朵花的盛放與凋零,去感知冬雪夏風中的四時變化,去描摹目之所及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這成為了她在漫長歲月中始終不變的愛好,也為她日后實現理想埋下了金色的種子。


當時高考尚未恢復,但長期的寫生練習,為李薇積累了扎實的造型基礎。在那個沒有過多人生選擇的時代背景下,命運為她提供了另一種可能——198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染織美術系(今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開始招收第一屆服裝專業本科生,成為服裝設計師的夢想鼓勵著李薇大膽嘗試。


已經在穩定且體面的崗位上工作了五年的李薇,選擇了重新參加高考,并且如愿以償。雖然她從沒想過能靠畫畫這樣一個愛好考上大學,徹底改變命運。當時很多人反對她的選擇,從科室的領導到家中的長輩,上世紀80年代,放棄一份好工作簡直是離經叛道。但她和許多年前拿起畫筆時一樣從容而堅定,一旦做出選擇,骨子里就只剩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熱血豪情。



2周完成300張臨摹作業


從堅持業余寫生畫畫,到實現考學目標理想萌芽,這樣的經歷和際遇也造就了李薇日后作為老師在面對學生時的嚴格要求——或許是因為體會過其中的“樂”盡甘來,自己拿起畫筆就難以放下,于是從大量的寫生練習到不斷激發靈感、鼓勵原創,這成為了李薇課上的主旋律。她教授的課程《立體裁剪2》,疫情期間,轉為四個星期的線上課。李薇要求同學們在兩周之內,畫300張臨摹作業,鼓勵大家通過臨摹經典作品,提高審美修養和對服裝造型的認知。此外,每個同學還需要在剩下的兩周之內,完成10至30個設計創作作品。


《立體裁剪2》,2周完成300張臨摹作業


李薇自己曾牢牢緊握在手中的畫筆,讓自己的學生也一拿起便難以放下,這其中的過程或許充滿了幾個不分晝夜的堅持勞作,也出現過數次想要放棄的焦頭爛額,但每當一學期的課程結課,學生們拿著手里沉甸甸的作品時,記得最清楚的是“魔鬼”老師嚴格要求表面之下的悉心指導和不懈鼓勵,是對創作與美都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和認識,是再次拿起畫筆時心里又多了一分的自信和篤定。而這些種種,也都曾是李薇對自己曾經更為嚴格的自我要求之下全都經歷過的。


<<  左右滑動查看與李薇與學生合影  >>


她說自己小時候愛爬山,長大了也喜歡攀登山峰,去過的山峰都一定要登臨至最高處,不僅為那一覽眾山小的無限風光,更是為了一點點堅持、一點點超越自己。在學術道路上李薇更是如此。從大學起,年年不曾間斷的外出進行田野調查,李薇堅持了幾十年。李薇覺得人生面臨的許多問題都像爬山,當你堅持走到一定高度了,因為累了或者其它原因不再去堅持,那上面的風景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此時再堅持一下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所以李薇常常和學生說,“當你累的時候要堅持,無路可走的時候更要堅持。”因為無限風光的險峰,始終懷抱的理想,只有到達了相應的高度才會不期而遇,催發出大氣的格局,點亮靈感之光。


1995年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李薇水墨畫展

2001年與中國留學生在巴黎



而在被看見之前,在超越自己之前,李薇認為所有的攀登與努力都是值得的,正因為經歷了這些艱難險阻,才塑造了最終的、超越了昨天的自己。李薇總是讓學生走看起來難走的路,是因為她知道那是條可以看見無限風光的路。對于看到過的好風景,她總想著讓自己的學生也能看到


她自己也在不斷學習,除了經常邀請業界大咖與同學們近距離交流,她反復觀摩最新的展覽,嘗試與頂峰的人共事。2016年,李薇在著名的國際當代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拖的藝術中心舉辦了個展。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拖對她說,“你的作品是東方的,也是世界的,你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李薇立即謙遜地回答,“我不是。” 但是來自業界同行的肯定與鼓勵令她歡欣鼓舞。


李薇與著名的國際當代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拖


2002年,李薇在巴黎高級時裝工會學校學習期間


2002年,李薇與法國高級定制服裝設計師renata,她收藏了李薇多件服裝設計作品


李薇與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大師alberelbaz


李薇與著名舞蹈家楊麗萍


邀請著名視覺藝術家葉錦添為同學們開設講座


帶領學生到著名影視服裝設計師、《甄嬛傳》服裝設計者陳同勛的工作地參觀學習


有時她像個牧羊人,時常站在學生們的身后監督督促,不讓學生們跑偏、懈怠;有時她又像個引路人,身體力行地用自己雙手創造出的道路,向學生們證明堅持和努力有用,今天在稿紙上勾勒出的一筆一畫,都可能成為未來作品中的一針一線,堅持不懈的練習能夠扛起未來創作的瀟灑從容;更多的時候,她像一座遠在天邊的山峰,一座不斷超越自己的山,所有人抬起眼就能看見,每次抬眼看山仿佛又高了些,向群山吶喊就會得到回應



“我把我的靈感給你。”


李薇上大學時國內服裝設計尚處于萌芽發軔的階段,幾乎沒有什么專業出身的老師、教材,更不用說獨立完整的教學體系,一切從零開始。雖然當時無論是學校的教學還是自己的專業學習都處于發軔的起步階段,條件很艱苦,但是大家的心很齊。


李薇上大三時,伊夫·圣羅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中國辦展覽,全班五名同學前去幫忙辦展,李薇便是其中之一。“印象很深刻,當時他們帶來的服裝無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品質都非常好,有些甚至比今天的作品還要好,雖然是服裝專業的學生,我們當時的能力和水平和對方相比是遠遠達不到的,但是有機會能看到、接觸到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1985年伊夫·圣羅與中國的學生在一起


回想起這段經歷李薇依舊感慨萬千,當時和同學做的也都是一些幫忙給模特穿衣服、修改填充服飾之類瑣碎又細致的輔助工作,但這短短半個月間讓李薇看到了當時頂尖服裝設計的品質、細節,以及自己和頂尖水平之間的差距。這樣的差距并沒有讓她對前路產生懷疑,反而使她在開闊了眼界,看到了世界上最優秀一代服裝設計師的魅力和風采后,更加堅定了向前輩學習,走向頂尖之路的信念。


1985年,參與布展的


或許是李薇身上永遠帶著一股朝氣蓬勃的自信也感染打動到了周圍的人,當時她既不會英文,也不會法文,在協助辦展的過程中其實在語言上與伊夫·圣羅蘭沒有過多的交流,但是在開展的前一天,伊夫·圣羅蘭給同學們簽名,給李薇寫的是:“李薇,我把我的靈感給你。”李薇當時也沒想到,這樣一位譽滿全球的前輩會給自己寫這樣一句真誠而懇切的話。



接過寫著這句話的簽名,也像是完成了一場接力賽的交接,無形之中前輩就把接力棒交到了她的手上。或許從那時起她心里就埋下一個種子,那險峰或許她也能攀,那無限風光或許她也能看。


多年后,李薇成為了許多人的老師,站過險峰看過許多的風光之后,除了在專業上精進之外,她考慮得更多的是學生、朋友、后輩,甚至未曾謀面的外系同學有事相求,她都會竭盡所能予以幫助,如同一位經歷過艱難險阻的人,總期望后來的人能多從自己這里獲得一些經驗,少走一些彎路。而面對自己的學生,她更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她的教學實踐中獲得一些靈感和體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前路,搏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她一邊用最堅韌的一面去抵御世間的風雨完成自己的理想,她一邊又用最溫柔的一面去保護學生們的天真和熱情,蓬勃百態的創造力在她的指導和保護下萌芽生長,幾十年如一日,完成著一次又一次像四季更迭的交接輪回。


應海南省政府邀請,為2021年2月即將在三亞舉辦的錦繡中華-海南黎錦服裝秀做預備。


在嚴格的教學之外,李薇也在不斷挑戰自己,雖然已經擁有了無數獎項和榮譽,但她遇到比賽還是會參加,縱使同齡同資質的人都選擇當評委或者不再出山,李薇更樂于當一個挑戰者,無論是否得到認可。


同時她也時常鼓勵學生們參加比賽。李薇老師為研究生開設了《設計一》《設計二》課程,要求上設計課的學生必須參加大賽,將其作為實踐教學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只畫張作品圖就成,所有的設計都必須制作完成。李薇認為大賽特別鍛煉人,每一次參加大賽都是一次升華。李薇要求同學們不能抄襲和模仿,必須有感而發,從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提升自己。無論結果,不論成敗,每一次只要有想要去挑戰的心性,每一回只要實現了心中的想法,就不枉費此前的苦心和堅持。


李薇老師帶出的學生,幾乎都有在大賽中獲獎的經歷,有些同學更是多次獲得大賽獎項,而且是重要的國際獎項。李薇帶領同學們努力爭取的,是每一個大賽才能提供的鍛煉機會,也是每一個可以精心打磨、完美實現的靈感,這個和靈感有關的接力賽,李薇樂此不疲。

方小為榮獲2020中國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三項專項獎,李薇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獎”



擁抱新生


雖然很推崇“老工美”時代的精神和氛圍,也堅信靠手練出的造型基礎是電腦和軟件無法替代的,看起來堅守舊傳統的李薇其實并不是一個守舊的人,相反始終“愛玩”的李薇是一個非常樂于擁抱新事物、新媒介、新玩法的人,從蘊含了聲光電效果的屏風,到3D打印的設計和服裝,李薇覺得無論是人還是事物都是在運動中的,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能不斷產生新變化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




3D屏風 李薇


3D服裝 李薇


李薇不僅面對新生事物是這樣一個開放姿態,在面對一茬又一茬個性張揚的新生時也是如此——面對個性迥然不同的學生們,李薇同樣也在嚴格的表象之下展現出廣博的胸襟和包容的態度。李薇的課程上往往對每一位同學都有著極高標準的要求和不小的作業量,但她始終尊重每一位同學獨特又新奇的想法,無論這想法在旁人看來是否幼稚,是否難以實現,她始終都會去鼓勵每一位同學去動手實現想法,這個過程可能是艱難又曲折的,但她都會予以悉心的指導和幫助。


而受到老師鼓勵的同學們,因為這樣的一份鼓勵和信任,也讓自己在動手實踐中更加自信也更有力量,往往為了實現自己的創作而自發地泡在工作室忙碌,此時他們不再是為了完成作業,更不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只是想單純地完成一件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做好一件自己想為之驕傲的事。


當李薇所帶的課程結束時,結課的成果展示經常讓人感到意外和驚喜。基本每位同學都能拿出高水準又極富想法個性的作品,在他們的作品里絲毫看不到老師的風格,卻能看出老師對他們在整體和細節上精妙的影響。


或許好的老師就是這樣,既有對傳統中那些寶貴品質的堅守,又有敢于擁抱新生海納百川的氣度。教書育人,教的不僅是課本更有廣袤天地、浩瀚宇宙;孕育的也不只是可塑之才,更有無限的潛能和創造力。教人不止于技法,更有審美和品格。


李薇工作照


雖然上課的時候很嚴肅,但私底下的李薇卻非常平易近人,帶著東北人身上特有的一股爽朗大氣,常常在課外跟學生打成一片,不僅會以前輩和老師的身份去鼓勵開導學生,更會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專業上的探討和思想上的碰撞。而在面對前來觀看學生作品或服裝秀的觀眾時,她總會自豪地向別人介紹說“看,這是我學生的作品,很棒吧!”


李薇工作照,及指導學生的場景。


2016年,李薇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做個展,并與染服系學生一起做workshop


對李薇而言,人生閱歷中的挫折也好、喜悅也好,唯有經歷過,才是財富。沒有一步登天的天才,也沒有忽然閃現的靈感,有的是積跬步至千里后,看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一瞬,是無數基礎練習后,經歷過失敗和成功才能鑄就的傳奇。


李薇認為所有的人生積累,點點滴滴,都會成為人生財富。甚至早年穩定且枯燥的辦公室文員的生涯,在李薇的人生中也被視為可貴的經歷,讓她因而擁有了踏實嚴謹的工作習慣,能夠在無數個獨自耕織的夜與晝中步履不停,奮力前行。


李薇老師授課現場


從服務局的機要員,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第一屆服裝設計專業本科生,再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李薇一路蛻變,帶著“老工美人”身上的俠氣,努力做命運的掌燈者學生們的引路人,不計得失,活得精彩。



我們常常會懷念過去的大師,從近代到當下,懷念他們的堅韌不拔,懷念他們的文人風骨,懷念他們在漫漫長夜里以身為炬、照亮前路。可我們也時常忽略了身邊這樣潤物細無聲的良師益友。“老工美”和昔日大家已經漸漸成為歷史記憶,可他們的精神與傳統,卻定有后來者。李薇老師的存在便是這樣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漫漫人間路,歸來仍是少年,不分夜與晝,前路無懼亦無憂。



李薇作品欣賞




《夜與晝》Night and Day

綃、水紗

Gauze, gauze

150cm×160cm

2001


作品吸收了中國水墨韻味和意境,韻有老子的“有無相生、晝夜交替、黑白相倚、陰陽流變”的哲學意味。追求單純中的豐富、虛空中的氣韻。以中國大文化為背景,以現代服飾的表現語匯,抒發了灑脫、高貴和融于天地之間的情懷。



《青綠山水》Turquois Landscape

綃、水紗

70cm×150cm

2009


作品吸收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韻味與意境,以黑、白為主。在色彩自然的過渡與漸變中又呈現出一抹幽綠。線條自然流動,圖案大氣寫意。結合柔軟的絲質面料、簡約大方的廓形,表達出清幽飄逸、自由隨性的狀態。



《新中式》New Chinese style

綃、水紗

70cm×110cm

2010


作品在民國旗袍的形制基礎上,以更輕盈流動的方式重新解讀傳統。旗袍上的圖案采用面料再造的手法,原創并獨具特色,細節中實現整體視覺的協調與審美的享受。講述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與故事。



《新中裝》New Zhongshan suit

70cm×150cm

2014

中山裝是現代中國標志性的男士服裝,一直對藝術家、設計師和潮流引導者充滿吸引力。在這個系列的中山裝作品中,通過面料的改變,擺脫了傳統中山裝的挺括用料習慣,也消解了中山裝歷來的嚴肅與莊重;柔軟的絲綢材料的釆用,使服裝回歸日常與自然,呈現了舒適、松弛、隨意的狀態,讓服裝與人更默契協調,也讓生命自在、隨性而自由;面料的褪色,寓意著時空的變遷。整體營造出了一種更為放松和當代的感受和氛圍。



《紅色暢想》

綃、水紗

70cm×110cm

2014     


作品將中國傳統的大紅色與水墨意趣相結合,好似墨滴在紅色的水流中暈開,又似一滴紅墨在黑墨中自由流走。明艷奪目的紅與沉靜內斂的黑兩相交融,形成無窮無盡的變化。



《3D水墨》3D INK

3D打印

60cm×110cm

2017

                                

《3D水墨》服裝,通過3D打印技術,一次成型,省去了傳統工藝的多道工序及制造快捷特點,實現在人體上服裝造型的自然隨機變化。可以讓設計思緒自由延展,隨體賦形,細節立體靈動,肌理變化妙趣橫生,是設計與科技的完美組合。呈現出3D服裝在當代科技支持下的全新面貌,展示了技術時代下的設計新概念。3D打印將會給服裝設計、制造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3D打印對人類未來社會的貢獻是前瞻性的。   



《清、靜、遠》Pure Distant Sill

綃、水紗

110cm×800cm

2010


作品吸收了中國山水畫的形式,體現水墨山水的靈動大氣和空間感。壁掛中飄浮不定的感覺令人想到時間和生命的流逝, 吊染工藝和水紗面料的堆疊存在一種不確定性,似云非云、似山非山,使人瞬間被其打動。

 




特約撰稿/胡思凡 清華美院學生記者團

圖片提供/李薇 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

視頻/云南衛視 李薇老師的學生們

圖文編輯/羅雪輝 馮佳琪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