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Reportlinker此前發布的有關 2019~2025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調研分析報告, 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市場,2018年中國化妝品市場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2%達2619億元人民幣。
2017年中國化妝品市場總規模約為3616億元人民幣(另據 Euromoniter 的數據,2018年中國化妝品市場總規模約為 4120億元人民幣)。基于這一數據,報告預測,隨著城市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認知日趨成熟, 2022年中國化妝品市場總規模將增至6261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8.16%。
海外化妝品牌在華前景
從消費者角度看:
70后、80后及90后人群是中國化妝品市場消費主力軍,消費占比達90%,其中80后消費占比近40%。
1995~2000年間出生的人進入大學和社會后,對化妝品需求在不斷增長。與其他年齡組消費人群相比,這一群體呈現出以下特點:
- 熱衷網絡購物,需求變化快,品牌偏好多樣化,喜歡高端品牌,也喜歡平價品牌
- 大多在中外文化交叉影響下成長,但中國文化自信更強
- 受到流行粉圈文化和參與式文化影響,樂于嘗試新產品和網絡紅人帶貨的產品
從渠道看:
化妝品電商銷售蓬勃發展。自2009年以來,中國化妝品市場線上滲透率快速提升,2018年已上升至25.3%,遠高于英國(12.1%)、美國(10.9%)和日本(9.2%)市場水平。預計到2022年,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線上滲透率將達31.4%。
在以阿里巴巴平臺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上,國際品牌和中國新銳品牌表現突出,國內傳統美妝品牌表現不一。
從進出口來看:
中國化妝品市場進口額保持快速增長,且呈現出高端化趨勢。在中國國內化妝品消費高端化趨勢下,中國化妝品進口額在2008~2017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達30%。2018年1~9月,中國化妝品進口額月增長率超50%,11月首次出現暴跌(可能受到政府監管影響),12月又恢復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著重指出,日韓和歐美品牌長期主導著中國化妝品市場。2018年中國化妝品市場上,外資企業零售額占比約86%。
在2017年中國市場化妝品企業前十名榜單中,上榜的中國品牌僅有3個,分別是上海上美化妝品有限公司(旗下有韓束、一葉子等品牌)、上海百雀羚公司(旗下有百雀羚、三生花等品牌)、上海伽藍集團(旗下有自然堂、美素等品牌)。
上市企業榜單中,排名最靠前的中國企業是上海家化,以1.9%市場份額位列中國化妝品市場第11名,緊隨其后的是珀萊雅公司(1%市場份額)和御家匯公司(占據0.5%市場份額)。
以上數據可見海外化妝品品牌對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經久不衰,但隨之也催生了規模龐大的 灰色市場(指在沒有品牌方授權情況下,將商品進口到某一市場進行銷售的情況,比如代購)。
如何應對中國進口化妝品灰色市場?
灰色市場商品(俗稱水貨)由于會擾亂特定市場、沖擊官方供應、增加產品風險以及稀釋品牌價值,被公認為行業問題。但現實由于種種原因,該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針對這一問題,國際律所 Patton Squire Boggs 的律師 Paolo Beconcini 指出,主要難題在于商標法不能成為阻止海外化妝品品牌通過灰色渠道進入中國,因為這些品牌在中國的獨家商標權在海外首次銷售時就已經用過了(不能再次使用)。 但如果進口商違反了當地安全及產品質量法規,對產品做了改動或是未按強制性要求調整產品標簽,那么該商標在中國的持有人可以采取相應法律行動追責。
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已經逐漸放寬了對于進口美妝個護產品的限制,使許多反對進行動物測試的品牌得以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了中國市場。 中國政府規定,在實體店中銷售的進口美妝個護產品都必須經過動物測試,但對在網絡上進行直銷的品牌并未作出要求。所以很多品牌選擇中國的電商平臺,比如天貓、京東等進行了合作,通過線上渠道銷售。(詳見《華麗志》歷史報道: 中國對動物測試的政策不斷調整,逐漸放寬對美妝產品相關限制)
對于這些僅通過一些指定電商平臺銷售的海外化妝品品牌,Paolo Beconcini 關于打擊灰色市場提出的建議是:這些品牌的免稅范圍不包括電商渠道以外轉售品牌產品的行為,即進口商將品牌產品進口到中國后,必須向中國海關證明這些化妝品已在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備案,才能再將產品轉售給消費者。對于沒有獲得品牌方授權的進口商,他們自然也無法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備案資料。
此外,這些進口商如果想要自己備案也不可能,因為他們需要提交所有專利檢測結果、配方、企業資質證明等。 一旦進口商在未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備案的情況下銷售產品,品牌方就有理由提出訴訟。
根據今年6月中國發布的新版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對進口并銷售未經批準和檢驗的進口化妝品沒收全部商品及違法所得,并對相關負責人處以3~5倍的罰款。該條例將于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如今由于新冠疫情,所有國際旅行幾乎都被叫停,包括代購在內的中國進口化妝品灰色市場也受到了沖擊。
此外,中國政府也在逐步放寬化妝品動物測試的要求,根據先前發布的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管理辦法草案,無論是中國國內生產的還是國外進口的普通化妝品將不再受到強制性動物測試。在一定條件下,安全評估可以用來代替動物測試。新管理條例中暫時沒有提及有關取消進口化妝品強制性動物測試的消息。(詳見《華麗志》歷史報道: 中國明年正式實施新版《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這 9大變化值得關注 )
在 Beconcini 看來,中國市場監督管理局為打擊灰色市場采取的行動對海外化妝品牌而言是有益的,一旦這些品牌無需動物測試也能在監督管理局備案,就能更順利地向傳統分銷模式過渡。
丨消息來源:綜合英文網站 The Fashion Law;Reportlinker 報告;《華麗志》歷史報道
丨圖片來源:英文網站 The Fashion Law;免費圖片網站 Pexels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美妝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