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國風(fēng)輕奢
蠟染起源于秦漢
盛行于隋唐
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
民間傳統(tǒng)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
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
并稱為我國古代
三大印花技藝之一
“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灌蠟于鏤中,而后乃積布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蠟,故能制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
——《嶺外問答》 南宋·周去非
———————————————


苗族蠟染

蠟染的起源


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
是我國古代三大蠟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shù)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涂繪于織物,將織物于染液中染色。由于染液不能滲透涂繪中的蠟部分,而保留織物原有色彩,其余部分則染上了染料顏。




苗族傳統(tǒng)蠟染的工藝流程
以白麻為底
以銅刀作筆
以蜂蠟為墨
以靛藍為引
第一步
織物準(zhǔn)備

////////
織物準(zhǔn)備
用自產(chǎn)的家織白布需先用草灰將布漂白洗凈
(因為布料內(nèi)含有雜質(zhì))
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涂抹于布的反面
待曬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
機織的全棉白布可直接使用
zhiwuzhunbei



第二步
圖案繪制

////////
圖案繪制
可以直接在待染物上用鉛筆畫好底稿
也可以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
然后畫出各種圖案花紋
tuanhuizhi



第三步
點蠟

////////
點蠟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
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
用火把蠟加溫到60度以上
用銅刀蘸蠟,然后按圖案設(shè)計二次作畫
著蠟時必須透過織物


第四步
染色

////////
把畫好的作品放在靛藍染缸里
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
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淺藍色
再放入浸泡數(shù)次,便得深藍色
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xiàn)深淺兩色的圖案
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
染成以后即現(xiàn)出深淺兩種花紋

第五步
去蠟、沖洗

////////
去蠟、沖洗
先用冷水清洗浮色,然后將布置入,用清水煮沸
布上就會顯現(xiàn)出藍白分明并帶有“冰紋”的圖案來
余蠟可用電熨斗去除


紋樣與圖騰
在這藍白相間的花紋中
就印染著苗族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還有千百年積累下的智慧

蝴蝶紋
蝴蝶紋在苗族蠟染紋樣中比較常見
其中蘊含著美麗而神圣的傳說
以此表達對自然和祖先的熱愛與崇拜

這就是傳說中的苗族始祖姜央為“妹榜妹留”所生的故事,苗語“妹榜妹留”意譯為漢語就是“蝴蝶媽媽”。在苗族神話里,蝴蝶媽媽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動植物和雷電的產(chǎn)生都源于蝴蝶媽媽。因此,蝴蝶被認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為蠟染重要的、特別流行的紋樣。
魚紋
魚紋在貴州苗族蠟染中時常出現(xiàn)
在苗家文化中
魚紋代表著對生殖與繁衍的崇拜
對多子多孫的祈福
苗族蠟染圖案中的魚鳥紋和蝴蝶紋相近
也是歌頌生命力的美的紋樣
苗族人民認為,鳥是男性,魚是女性
魚鳥同圖組成比喻夫妻恩愛的圖案
傳承與保護
————————
貴州苗族蠟染被列為貴州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苗族蠟染文化的內(nèi)涵也逐漸被深入地挖掘
更多的文化元素被融入各種藝術(shù)品或商品中
使之更容易被世人發(fā)現(xiàn)并接受
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會立即處理
推薦閱讀:
投稿聯(lián)系微信:cfwscb2017

點擊瀏覽“工藝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