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財經網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最新版的《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正常審核狀態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喬丹體育排在上交所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企業信息表中的首位。
2011年11月末過審至今已有9個的年頭喬丹體育,仍是目前IPO審核通過尚未發行公司中過審最早的一家。
在這9年籌備上市的“馬拉松”之路中,2016年3月中旬喬丹體育以“通過發審會”狀態出現在證監會IPO企業信息名單,留給市場印象最為深刻——業內認為那是喬丹體育時隔4年再度沖刺上市批文的信號。
彼時喬丹體育董秘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表示,公司已在補充年報,其他事件還需要看證監會安排。時隔4年,那么這一次又如何呢?
截至7月27日,IPO審核通過尚未發行公司統計
來源:WIND
傳統體育品牌服飾業老而彌堅
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僅約1%(按2019年GDP接近100萬億測算,體育產業增加值約1萬億),對標發達國家2%到3%的占比,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核心為:進一步放開管制,激活市場活力;進一步刺激消費,挖掘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促進基建,增加設施供給,等等。
當時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表示,預計到2035年我國的體育產業總量占GDP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體育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2020年1月,體育總局、國統局聯合發布了2018年度全國體育產業總產出和增加值等數據: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實際總規模(總產出)略超行業統計的2.4萬億,達26579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為10078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
根據國內4家大型體育服飾品牌公司的年報統計情況看,2018、2019年的營收增長總體表現不俗,(安踏、李寧分別達41%和32%),同期的毛利率增幅亦有表現,但增速節奏已落后于營收增速,銷售費用的增加約束了凈利潤的進一步提升。以安踏為例,2018與2019年的銷售費用達到65.25和97.2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71%和49%。
國內4家體育服飾品牌上市公司營收增速統計
國內4家體育服飾品牌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統計
來源:WIND,財經網
全球范圍來看,體育服飾品牌商位于產業鏈中游,在產業鏈中的競爭力最強,頭部企業通常會獲得40%-55%的毛利率水平。以耐克為例,2017至2019年的銷售毛利率保持在接近44%的水平。結合此方面來看,國內體育服飾品牌頭部企業的毛利率很可能面臨瓶頸。
著眼于體育全產業來看,根據體育總局、國統局于今年初發布的數據,分項而言,體育服務業表現最為搶眼,增加值在體育產業中的已升至64.8%,除了居民收入提升的因素以外,與傳媒、信息服務等產業較強關聯性較強,成為體育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動力。可見在體育產業大發展之際,傳統體育品牌服飾業雖不是風口,但稱得上是老而彌堅。
勇氣猶存 新業態下的挑戰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至二季度時,海外疫情仍舊猖獗。
全球體育產業遭受打擊,體育服飾業也不能獨善其身。耐克最新財報顯示,公司今年3月至5月的收入同比下滑38%至63億美元,凈虧損達7.9億美元,其中,大中華區銷售額增速難得轉正,實現了1%的增長。
而至于國內,4家大品牌商仍是受關注焦點。開源證券紡織團隊7月初的研報觀點認為業內龍頭將迎來階段性復蘇,預計安踏上半年恢復高單位數增長,麾下FILA有望恢復30%以上增長;李寧五一后的恢復情況較為波動較大,預計5月整體線下流水增幅呈中等單位數,線上銷售增速約為20%至30%,5月折扣提升中單位數。
喬丹體育有理由希望在行業復蘇之際完成IPO。2012年至2015年,喬丹體育與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之間引發的商標爭議及訴訟結果,影響喬丹體育上市計劃,公司遲遲無法拿到上市批文。
李寧、安踏、特步、361°已于2004、2007、2008和2009年在香港IPO上市,本來有望拿下“A股第一體育品牌”喬丹體育錯過了一輪大牛市,也躲過了一輪暴跌。
2016年3月,喬丹體育一度重返資本市場眼球,但因上述訴訟余波影響,IPO最終又沒有了下文。
喬丹體育相關負責人當時曾向北京商報表示,公司注冊時間超過5年的74件商標已經取得勝訴,其中包括常用的25類中文“喬丹”、圖形商標、拼音“qiaodan”在內的核心商標;注冊時間未超過5年的4件商標發回商評委重新作出裁定。
為了實現IPO,喬丹體育近3年來也頗有舉措。2018年是一個起點,喬丹體育召開了主題為“新征程百億夢”的戰略啟動大會,公司希望在2022年銷售額突破百億元。
2019以來喬丹體育頻頻贊助體育大賽,先后成為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官方贊助商,也是第25-30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中國和俄羅斯代表團的裝備贊助商,以此來對外界傳達改變品牌形象的努力。
在2019年的“雙11”中,喬丹體育也交出了截至1點11分全品牌全網銷售額破億的成績。
相比其他4大品牌,還未實現上市融資的喬丹體育撐到今天著實不易。2018年年報看,安踏、李寧、特步、361°的營收已達241、105、64和51億元;2019年年報看,4家公司的營收已達339、139、82和56億元,可見喬丹體育的營收百億之夢仍顯示其挑戰雄心猶在。
2020年5月,喬丹體育全資子公司香港喬丹投資宣布,與美國品牌管理公司艾康尼斯達成協議,擬以4.4億元人民幣(約合6250萬美元)收購足球品牌茵寶(Umbro)在國內市場的知識產權和經營權,交易預計將于今年9月中旬完成。
此次喬丹體育巨資收購茵寶,或許是其重塑品牌的又一重大舉措。
自2018年5月初金陵體育上市募資2.19億元以來,至今A股再未見新的體育產業公司登陸,兩市也未有相關企業成功借殼的案例。
近幾年中,體育產業已做一定規模的中小型企業,因上市門檻高,因財務指標而被擋在A股門外的公司不少,它們多數選擇在新三板掛牌。
比如今年一月中旬登陸新三板的中奧體育,公司公開發行5000萬股,募資5000萬元用于投資子公司、補充流動資金。
成長性面臨瓶頸、要應對體育傳媒信息等新興業態對市場格局的影響,且新冠疫情尚不能被肅清之際,傳統的體育品牌服飾業要想贏得國際資本更濃厚的青睞,還需要更多努力,對早已上市的4家大品牌商來說是如此,對目前業內唯一保留A股IPO過會資格的喬丹體育來說也是如此。
公司已做了改變,至于其財務表現與更重要的后期發展思路,監管層與資本市場均拭目以待。